《器乐作曲基础教程》讲述了节奏的构思、旋律的构思、乐思的发展功能和发展手法、多声织体的写作、和声的表现作用、曲式的结构构思等内容。《器乐作曲基础教程》由赵行道老师编著。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表演艺术家。名澜,字畹华。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装各方面都不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
本书搜集、整理了地处秦巴山区汉水上游,陕南一带的近50种民间舞蹈形式。全书约20万字,近800幅照片插图。种类齐全,内容浩繁。并根据其形式和功能,梳理为“宗教祭祀类”、“社火玩灯类”、“歌舞小戏类”、“论文附录类”四个篇章。由于陕南秦巴山区地处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自古以来栈道纵横,河流密布,成为我国东、西、南、北各种地域文化的碰撞和交错地带,致使这一地区同秦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多元交融。尤其在民间舞蹈上就表现出“秦风蜀韵羌楚影”的显著特征。本书正是依据这一特征,从地理、历史、民情风俗、民族、宗教、音乐、美术等多学科的联系中进行整理,力争使本书具有资料性、工具性和研究性。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表演艺术家。名澜,字畹华。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装各方面都不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
节目单是通过文字和图片来介绍一场演出内容的项目表和说明书,从功能上看,它对演出起到“向导”作用;从内容上看,它既体现了一台演出的整体风格,又展示出表演团体的品牌形象。 每一张节目单都是历史!每一张节目单,都承载着艺术家们的精彩瞬间和中央民族乐团的集体鸣响!因此,我们从60年间的艺术档案中,筛选出一批具有代表意义的节目单并汇集成册,以重温艺术家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采,展现他们在中国文艺舞台上创作与表演的艺术历程。 由于建团初期的资料极度匮乏,这一时期的内容几乎空白,成为《中央民族乐团节目单辑录1960-2020》编撰中的一个缺憾。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大量后期资料的搜集,整理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节目单,我们刊印在此,铭刻历史、展望未来、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为中央民族乐团的发展再创辉
本书把杂技置于人类劳动及社会文化的宏观视野下,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杂技的起源和基本特征,把杂技提升到美学理论高度,对杂技美的创造规律进行多层次的研究。作者所建立的杂技美学体系,开拓了我国杂技美学乃至世界杂技美学的先河,对于杂技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学术综合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本书适合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杂技创作与研究的专业人员以及广大杂技爱好者阅读。
戏剧在外国文学中,特别在西方文学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虽然到了二十世纪,戏剧已经有走下坡路的趋势,但总体来说,戏剧在西方史上属于文学的精华,艺术的桂冠。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外国戏剧的翻译、演出和研究都非常重视。 《新中国外国戏剧的翻译与研究》力图以量化研究与质的评价相结合,总体的研究与个案的探讨相结合的方式,较为全面地展现外国戏剧在新中国的传播史。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表演艺术家。名澜,字畹华。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装各方面都不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
“大系”以编年分期的形式, 收录1931年至1945年期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东北的抗日文学作品。全面梳理东北抗日文学全貌, 完整呈现东北抗日文学的最高成就, 达到史料性、文学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大型文学作品汇编。共7卷20册, 本卷为戏剧卷2册。
《夏庭光演出剧本选(套装上下册)》特点: 九十个川剧剧目的演出详解 川剧大师八十余年艺术经验的汇结 如果他不演,这个剧目可能会湮没,如果他不传承,川剧可能会因此减少一些剧目,岂不可惜!
化妆这个词汇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人们过去的意识中,总是感觉化妆是舞台的事情、是演员的事情、是戏剧与电影的事情。但是在当代社会,似乎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起来。在化妆领域,舞台化妆常常会以很生活化的形式来表现戏剧情节;而在生活中,又不断地看到带有显著表演痕迹的化妆。艺术引领生活,生活又丰富着艺术。因此,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可能在化妆造型上,尤为真实地体现着当代的人们对美的感受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也使人们看到了多元文化给戏剧影视许多领域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人物的造型与化妆理念;包括化妆造型的样式与色彩表现;当然也包括造型的材料与运用。
湖北小曲是湖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由“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组成。汉滩小曲又称“汉口滩小曲”、“外江小曲”,主要流行于湖北境内的汉口、沙市、宜昌等大中城市,以坐唱折子戏为主。天沔小曲也叫“内河小曲”,主要流行于汉水沿岸湖北境内的天门、潜江、沔阳、汉阳、汉川等县镇及农村,以敲碟子演唱传统民间小调著称。《湖北小曲(套装上下册)/曲艺资料选编》不仅收录了传统曲牌和一批传统曲目,还选录了《选妃》《难忘的一课》《开箱教女》等一大批新编曲目,展现了武汉地区曲艺家们潜心钻研、矢志不移的努力。
本书为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学术活动的论文集,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2019中国戏曲发展靠前论坛暨中国戏曲70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的学术成果,包括专家的论文、论坛主题发言和学术的文学实录;另一部分是中国戏曲文化周青年学术论文征集活动评选出的很好论文以及提名论文。本书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资料性,全面展现了2019年中国戏曲文化周的学术成果和当下青年戏曲研究的现状和成绩.
本书分“戏曲文本研究”、“戏曲文物研究”、“祭祀戏剧研究”、“戏曲史研究”四部分,收录黄竹三的论文,概述戏曲文物之定义、戏曲文物研究的历程、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特殊价值等。
《古琴?古琴名师琴谱集录》是一本古琴名师琴谱集录。书中包含了梅?D、南一先生、裴琴子、王永亮、行者先生、杨青六位名师和三位琴友的共38首古琴琴谱作品。这38首作品不仅包含了传统的古琴名曲,也有根据时下流行的古风乐曲改编移植而成的琴曲。每一首改编作品的呈现,从甄选曲目、指法安排到打谱设计,都是经过了老师们反复的推敲与斟酌,力求做到在保留原曲味道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古琴的音色和魅力。??本书适合古琴学习者使用,也适he作为音乐培训学校的演奏教材使用。
《百老汇音乐剧》主要内容包括:何谓音乐剧、血统由来、萌芽与雏形、叙事音乐剧的成型、叙事音乐剧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之后、概念音乐剧的创作、20世纪末至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