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出版了大量戏剧期刊,其中有一批著名表演艺人的专辑、特刊,多为当时大戏院出资创办,旨在宣传在戏院演出的名角和经典剧目。这些期刊图文并茂,印制精美,主要介绍艺人生平、对戏剧演出和演员艺术造诣的评价,还发表名家代表剧本和唱词,刊登艺人的日常生活照和舞台化装照。上海图书馆藏有民国时期京剧名伶专集、特刊共计三十余种,涉及有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荀慧生、周信芳、谭富英等二十多位京剧表演名家,这些刊物反映了近现代京剧的发展,京剧名伶的演出活动,尤其对今人认识和研究京剧有着独特的资料价值。上海书店出版社为推动学术发展,保护和传播稀见近现代史料文献,现以上海图书馆馆藏民国时期京剧名伶专集、特刊为底本,编为《民国时期京剧名伶专集汇编》影印出版。
《地方戏曲文献汇编 河北卷》所收为《河北戏曲资料汇编》第一至二十辑。《河北戏曲资料汇编》由《中国戏曲志》河北卷编辑部编辑,河北省文化厅、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北分会于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内部印行。该书对历史上河北戏曲活动情况,剧作家、演员、班社事迹,河北的戏曲剧种史及外来剧种在河北流布情况,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戏曲工作情况等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搜集,尤为珍贵的是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部门档案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戏曲工作者、老艺人的访谈、座谈记录等原始史料,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
《清初鼓词俚曲选》主要收录的是贾凫西的鼓词和蒲松龄的俚曲,是一部清代民间文学的选集,收录了若干首清初比较优秀的鼓词和俚曲。上卷是鼓词,收录了七部主要取材于经传史书的鼓词,下卷是俚曲,收录了长篇曲词《慈悲曲》,这些民间文学唱本,或生动或幽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中鼓词除木皮词编演历史故事外,其他大都是《论语》和《孟子》中的故事。而且,对于同一曲目,本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唱本,以为比较。本书俚曲部分主要选编了两段戏文,主要讲述的是蒲松龄《志异》中的《慈悲曲》和《禳妒曲》,将本就生动活泼的志异故事以俚曲的形式编演,更加通俗易懂。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潮剧卷(1949-2019)(套装全4册)》是 广东戏剧文库 优秀剧作选 丛书之一,《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潮剧卷(1949-2019)(套装全4册)》精选1949至2019年广东地区的经典潮剧剧作,从内容上看,既有经过加工提炼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剧目,也有对传统剧目进行选择改变加工的经典保留目录,此外,还有新编的现代很好剧目。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潮剧卷(1949-2019)(套装全4册)》中的剧作立意高、唱词独具地方特色,是一套值得收藏的史料著作
《长生殿》是产生于昆曲发展鼎盛时期的一部*之作,它的唱腔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完善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但是,由于其曲谱是古谱,所以深奥难解、不易流传而鲜为人知。而今,出身于昆剧世家并屡获国家大奖的著名作曲家周雪华,对工尺谱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诣。她经过多年的努力,用现代记谱法对《长生殿》工尺谱加以翻译整理,并将原本清唱的谱本与文学剧本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长生殿》全集,成为有史以来*完备的经典版本。
台州乱弹的唱腔十分丰富,它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戏、词调、滩簧等。唱腔奔流激荡、柔中有刚、刚中寓柔;文戏武做,武戏文唱;其舞台语言以中原语言结合 台州官话 ,充满民语乡韵,通俗易懂,独具特色。本书共收集整理了国家非遗乱弹代表性传承人傅林华先生的乱弹作品十余部。
导语蒋中崎编著的《越剧文化论》从区域经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越剧的产生与发展,并从文化学、社会学的学科视野与立场来阐述越剧艺术的发展过程,论述越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及价值取向,揭示了越剧发生发展的文化环境与艺术特色,以及越剧在中国戏剧史、文化史,特别是江南文化(长三角文化)中的价值、作用与地位。内容提要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越剧文化研究”成果之一。蒋中崎编著的《越剧文化论》较全面、系统、完整地揭示出了越剧发生、发展的文化环境,以及越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取向。特别是从浙江和上海两地演艺文化的比较中提出了越剧是江南文化和长三角文化的独特载体和集中代表的观点。本书的学术价值不仅表现在资料的翔实、数据的可靠、逻辑的严密,而且在越剧学的研究领域,具有学术开拓与积累的意义。
一般认为:中国戏剧的精华在于经有教养的文人之手创作,由宫廷、妓院俳优表演的雅曲;而由农民、市井艺人表演的农村戏剧则被认为没有文学价值,被称为“地方戏”而受到轻视,在戏曲史上只不过一笔带过而已。本书认为:农村戏剧的本质就是与农村祭祀礼仪相结合并作为其中一部分而上演的戏剧,即“祭祀戏剧”。本书尽可能地把实地调查的新资料与既有文献相结合,尝试突破传统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局限,从祭祀戏剧的角度对中国戏剧史进行重构。
在这部合集中,陆洪非、林青先生的其他剧作以及由舞台剧演绎延伸的影视剧作品也都选入,在此不再一一介绍。中国戏剧自诞生之日起,800年间演绎的剧目(包括民间草台与市井花台)难以计数,但能够长久流传活在百姓生活里的并没有多少。唐、宋、金时存篇甚少,元有关王马白,明有汤显祖,清有“南洪北孔”之说,延至京剧则集800年之大成,剧目有l280余种,可谓名剧璀燥、大家辈出,然细究起来,活在人们心中的全本大戏也屈指可数。地方戏全国有300多种,至今仍有活力的也越来越少了。当然,以中国之大,每个剧种有几个剧目能够流芳百世,那也就蔚为大观了。黄梅戏至今仍是一个年轻的剧种,又因为有《天仙配》《女驸马》《风尘女画家》这样的好戏广为流传,相信黄梅戏还会有可持续发展之生命潜力,但她要想有更多的大戏像《天仙配》《女驸马》《
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总有忘不掉的,也总有记不起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使得我们不断谈论这座城市、这段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今人之谈论“都市想象”,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歧义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寻幽探微深入辨析。相对于诗人的感伤、客子的怀旧或者斗士的抗争,学院派对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