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情缘 白先勇的昆曲之旅》一书全面收录白先勇先生关于昆曲的随笔,以及与昆曲相关的精彩访问与对谈。自2004年起,白先勇策划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巡演,至2012年共演出200场,成为这一阶段著名的文化现象,有力推动了昆曲在中国社会以及欧美的传播。在这一期间,白先勇形成并表述了其独有的昆曲理念,不仅在众多访谈中披露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过程、深入的文化,还提出了 昆曲新美学 的概念。本书作为白先勇先生推广昆曲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现了与昆曲的因缘与感想、收获与得失,以及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的心路历程
本书是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30年来优秀论文萃编,共计48篇,60余万字,内容包括傩仪、傩戏、傩舞、傩俗、傩艺、傩技等的田野考察,以及傩与民俗、戏剧研究和中外比较研究,作者均为业界知名学者,如张庚、冯其庸、曲六乙、刘锡诚、薛若邻、周育德、王兆乾、周华斌、麻国钧、刘祯等,代表了目前国内傩戏研究的*水平。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是于1988年经中国民政部批准,以研究中国古老、原始的傩文化为主要宗旨的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研究内容包括傩仪、傩戏、傩舞、傩俗、傩艺、傩技等领域。学会成员遍及全国20余个省、区、直辖市,涉及民族学、民俗学、戏曲学、舞蹈学、人类文化学、民间文学学和神话学等领域近400名学者。中国傩戏学研究会20多年来与各地有关单位在10余个省、区举办了近20次国际考察与学术研讨会,并提倡与会学者在长期考察获得*
《清初鼓词俚曲选》主要收录的是贾凫西的鼓词和蒲松龄的俚曲,是一部清代民间文学的选集,收录了若干首清初比较优秀的鼓词和俚曲。上卷是鼓词,收录了七部主要取材于经传史书的鼓词,下卷是俚曲,收录了长篇曲词《慈悲曲》,这些民间文学唱本,或生动或幽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中鼓词除木皮词编演历史故事外,其他大都是《论语》和《孟子》中的故事。而且,对于同一曲目,本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唱本,以为比较。本书俚曲部分主要选编了两段戏文,主要讲述的是蒲松龄《志异》中的《慈悲曲》和《禳妒曲》,将本就生动活泼的志异故事以俚曲的形式编演,更加通俗易懂。
该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保护语境下,从文本演变、整编背景、舞台全貌、传承传播等角度系统地研究了昆剧剧目《十五贯》,试图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度深入发掘文献与口述史料,明确勾勒出这一整理改编于1956年的经典作品,促成中国昆剧由衰转盛的历程,并阐发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很好传统文化与构建传承体系。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粤剧卷(1949-2019)(套装全8册)》是 广东戏剧文库 优秀剧作选 丛书之一,《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粤剧卷(1949-2019)(套装全8册)》精选1949至2019年广东地区的经典粤剧剧作,从内容上看,既有经过加工提炼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剧目,也有对传统剧目进行选择改变加工的经典保留目录,此外,还有新编的现代很好剧目。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粤剧卷(1949-2019)(套装全8册)》中的剧作立意高、唱词独具地方特色,是一套值得收藏的史料著作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哈萨克族》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哈萨克族》主要介绍哈萨克族服饰和纺织品的技艺
余懋盛为湘昆名家,著名昆曲编剧,原湖南省昆剧团支部书记。195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1960年郴州地区湘昆剧团成立后,调入剧团任编导,为湘昆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萍踪兰影 湘昆旧忆》系余懋盛遗著,全书分为九章,共40余万字,并配有100余幅珍贵的老照片,通过回忆其一生的戏曲情缘,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湘昆剧团成长壮大的艰辛历程,折射出新中国戏曲发展的概貌,其中所记人物既有诸多昆坛和戏曲界名家,也包括董每戡、王季思、陈寅恪、胡忌等著名学者。该书稿为现当代文化史、戏曲史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本书据《昆曲集净》影印整理。原版线装2册,系手抄本,民国版,誊写工整美观,由国民党元老褚民谊编撰,曲谱由昆曲大家陆炳卿、沈传锟详加校对,昆曲大家溥侗点正讹误。昆曲净行典型,向有 七红八黑四白三僧 之说。该书收录七红(关羽、赵匡胤、屠岸贾、火判、炳灵公、昆仑奴、回回王)、八黑(张飞、钟馗、包拯、项羽、胡判官、铁勒奴、尉迟恭、金兀术)、四白(刘唐、吴王、鲁智深、一只虎)、三僧(达摩、惠明、杨五郎)为代表的22个净角折子戏55出。 曲中所有净角戏几已全收。 所收录的每一出戏,内容包括剧情介绍,舞台调度及对白、曲谱,方便实用。无论是内容还是编排,本书确系用心之作,堪称昆曲净行演员的工具书。
《三国戏曲集成》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太原、河南等省市及高校图书馆、戏曲院团搜集历代创作的三国戏587种,其中完整剧本471种,残曲、存目116种,分编为《元代卷》、《明代卷》、《清代杂剧传奇卷》(上下)、《清代花部卷》、《晚清昆曲京剧卷》、《现代京剧卷》(上中下)、《山西地方戏卷》、《当代卷》(上下),共8卷12册。这些剧本将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搬上舞台,是当今汇集三国戏*多、*全、*完备的一部文献价值极高的书。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四大名著,都据以编演了许多戏,《水浒戏曲集》《西游记戏曲集》《红楼梦戏曲集》早已出版问世,唯独编演、存本*多的三国戏阙如。本书校理者辛勤拓荒,笔耕六载,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从众多刊本、抄本中遴选*好版本,校勘细心谨慎,订讹求正,存真语通,并在
中国戏曲之祖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而《纳书楹曲谱》是昆曲*古老、完整、经典的一个传本,传本中的昆曲汤显祖“临川四梦”全集更是中国昆曲这一皇冠上的为璀璨的明珠。现有出身昆曲世家并屡获国家大奖的中国昆曲界著名作曲家周雪华,在大师周传瑛、俞振飞生前精心指点下,“十年磨一剑”,终于将这一昆曲的“奠基之作”——汤显祖《临川四梦》(谱、文)全集翻译整理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 此丛书由名家译谱,曲谱与文字剧本浑然一体;版面设计古朴典雅;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意义重大。
川剧是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川剧剧目丰富,特色鲜明,因其高度的文学性、地方性、艺术性而享誉剧坛。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现珍藏有传统剧目两千余种,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编剧目数千种。这些剧目内涵深远,自上古神话肇始直至民国以降,展示了历朝历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塑造了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反映出南戏北曲、传奇及诸多古老地方戏入川流变的轨迹。 《川剧传统剧目集成(套装共5册)》所选剧目内容涉及厂泛,反映出诸多古老地方戏入川流变的轨迹,重点收录汇集了四川省历代川剧作家如黄吉安、刘怀叙的代表性剧目,以及经四川省剧作家整理改编、久演不衰、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比较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川剧传统剧目的风貌。一些近现代在四川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产生过较大影响,但因为种种原因从未
第二卷《徽剧艺术》,从徽剧艺术的传承、徽剧艺术的审美、徽剧角色行当和舞台艺术等方面,全面地展示了徽剧艺术特色。*部分展现了徽班和徽剧艺术传承流变过程、徽剧艺术四功五法等审美和表演特色、徽剧角色行当特色和舞美特色,第二部分研究了徽剧剧目艺术特色,重点对青阳腔,二黄西皮,昆、吹、拨等艺术种类之特色进行梳理,并选编了具有代表性并获得*艺术大奖的徽剧剧目的剧本,如《刘铭传》《惊魂记》等,第三部分研究了徽剧人物,特别是对徽剧发展鼎盛时期的清代名伶和当代徽剧艺术大师进行了重点介绍,从而立体化的展示了徽剧这一博大精深的艺术之特征。
昆曲有着六百余年历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首批世界“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昆曲在上海地区的活动业已延绵了五百余年。在昆曲发展史上,上海地区为昆曲的流播与传承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贡献。为此,特编写《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物述珍》。 《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物述珍》收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机构所藏文物文献,以二百余幅图片予以展示。分“云间流芳”、“红氍歌吹”、“昆乱相争”、“淞滨度曲”、“报章戏谭”、“雅声传继”、“兰苑粲英”、“艺林出岫”等八个部分,次第介绍昆曲在上海传播、与老上海文化的融合发展等历程。
二百余万 纪实文字 真实展现六百年盛衰起伏的昆曲命脉 八百余 幅珍贵图片 极致呈现 光影间昆曲世界的至雅至美 百位昆曲人口述心史 人品艺品薪火相传 十年采访路寂寞艰辛 抢救史料功在千秋
“昆曲与传统文化研究丛书”是一套以学术研究为主的昆曲著作。“丛书”以昆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多角度、多方位加以论述,选题不仅新颖而且具有较高价值,如“昆曲与文人文化”“昆曲与明清社会”“昆曲与明清乐伎”“昆曲与人文苏州”等。选题有的立足昆曲本体,如“昆曲的创作理论”“昆曲表演艺术论”“昆曲的传播流布”;有的侧重昆曲的学术研究,如“20世纪前期昆曲研究”等,对昆曲进行理论与文化多角度的深入探讨,这在戏曲研究史上是颇具开创性的。这些选题一方面提升了昆曲研究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昆曲艺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昆曲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保护、继承,或作为历史文化的认知,或作为当代艺术的现实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它填补了学术研究
明末阶级突出,吏治腐烂,百姓涂炭,农民起义,狼烟不熄,天翻地覆。这是一段痛苦的岁月,同时,继春秋战国、六朝战乱之后,五四之前,又孕育了一次没有出路的思想启蒙运动。昆曲歌颂生者可死、死者可生的爱情,是对包办婚姻不自觉的反抗。这些艺术家恨天地太狭窄,束带狂叫,又不知自由为何物。戏曲的繁荣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如奸相严崇生前就鸣凤记上演,讽刺………… 昆曲上承宋元传统,下开徽、汉、京剧先河。经过明末戏剧家们的辛勤耕耘,吸收南北戏曲、民谣之长,不断改革,名剧林立。后来发展为“家家莫提起,户户不提防”的状态,真正活在大众心上,丰富了人民的思维,塑造了无数圆雕式人物,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 本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浙江省文化厅高瞻远瞩,指导并信赖海宁市文化体育局,根据笔者人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广东汉剧卷(1949-2019)(套装全2册)》共分两册,收集了建国以来广东地区以剧本评选、文字录入等方式保存下来的,独具代表性的经典汉剧作品,《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广东汉剧卷(1949-2019)(套装全2册)》的出版是广东省地方戏曲文献资料和老一辈艺术家的舞台艺术实践、艺术精粹及历史记忆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力度,有利于对于戏曲剧本创作的保护和激发积极性。
范瑞娟唱腔淳朴滋实,稳健大方,热情内涵,旋律华采,拖腔丰富,咬字坚实,发音宽厚,具有男性稳健、轩昂的气质。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演唱时从不追求单纯的舞台效果,而是致力于深入开掘角色内心的思想感情。《范瑞娟越剧唱腔精选》收录了范瑞娟的多段经典越剧片段,不仅有听觉,还配有详尽谱例和文字,让读者全方位欣赏大师经典唱腔。
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中国昆曲是活在人身上的艺术,它以 口传心授 传播和继承方式,演变和发展其特有的舞台表演体系和艺术特色。书中采访的三十位艺术家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二代昆曲从业者,披露了**手历史线索和艺术经验。他们的生动讲述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更为全面地了解当代上海昆曲的历史。,书中不乏珍贵的老照片,把艺术家们的点滴趣事贯穿在著名的舞台剧介绍中,不仅适合老戏迷们也十分适合刚入门的昆曲爱好者。同时本书也从多个角度讲述了上海昆剧团的演出史、教育史和发展史,并得到了上海市文化基金的支持。
《昆曲西厢记(纳书楹曲谱版)》是由我国ZhuMing作曲家周雪华根据乾隆年间叶堂选辑校订的昆曲曲集巨著《纳书楹曲谱》翻译整理而成。周雪华在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后,将《昆曲西厢记(纳书楹曲谱版)》完整地翻译成简谱,把其中的所有曲牌一一标注,并将其与文学剧本组合在内,使之浑然一体,成为有史以来Zui完整的经典版本,填补了我国昆曲文献史上的一大空白,世人终于能一睹几百年前昆曲《西厢记》(王实甫编著)的原貌。《昆曲西厢记(纳书楹曲谱版)》的出版,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YouXiu的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同时,它也能成为各大专院校、剧团、研究所等的工具书和教科书。 作者介绍
《长生殿》是产生于昆曲发展鼎盛时期的一部*之作,它的唱腔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完善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但是,由于其曲谱是古谱,所以深奥难解、不易流传而鲜为人知。而今,出身于昆剧世家并屡获国家大奖的著名作曲家周雪华,对工尺谱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诣。她经过多年的努力,用现代记谱法对《长生殿》工尺谱加以翻译整理,并将原本清唱的谱本与文学剧本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长生殿》全集,成为有史以来*完备的经典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