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鼓词俚曲选》主要收录的是贾凫西的鼓词和蒲松龄的俚曲,是一部清代民间文学的选集,收录了若干首清初比较优秀的鼓词和俚曲。上卷是鼓词,收录了七部主要取材于经传史书的鼓词,下卷是俚曲,收录了长篇曲词《慈悲曲》,这些民间文学唱本,或生动或幽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中鼓词除木皮词编演历史故事外,其他大都是《论语》和《孟子》中的故事。而且,对于同一曲目,本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唱本,以为比较。本书俚曲部分主要选编了两段戏文,主要讲述的是蒲松龄《志异》中的《慈悲曲》和《禳妒曲》,将本就生动活泼的志异故事以俚曲的形式编演,更加通俗易懂。
《长生殿》是产生于昆曲发展鼎盛时期的一部*之作,它的唱腔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完善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但是,由于其曲谱是古谱,所以深奥难解、不易流传而鲜为人知。而今,出身于昆剧世家并屡获国家大奖的著名作曲家周雪华,对工尺谱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诣。她经过多年的努力,用现代记谱法对《长生殿》工尺谱加以翻译整理,并将原本清唱的谱本与文学剧本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长生殿》全集,成为有史以来*完备的经典版本。
中国戏曲之祖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而《纳书楹曲谱》是昆曲*古老、完整、经典的一个传本,传本中的昆曲汤显祖“临川四梦”全集更是中国昆曲这一皇冠上的为璀璨的明珠。现有出身昆曲世家并屡获国家大奖的中国昆曲界著名作曲家周雪华,在大师周传瑛、俞振飞生前精心指点下,“十年磨一剑”,终于将这一昆曲的“奠基之作”——汤显祖《临川四梦》(谱、文)全集翻译整理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 此丛书由名家译谱,曲谱与文字剧本浑然一体;版面设计古朴典雅;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意义重大。
冀福记、刘养民、陈昆峰主编的这套《秦腔经典四十剧》,经过专家的反复讨论和认真筛选,集本戏、折戏共40个。它们是一代一代秦腔艺术家反复打磨、反复锤炼的结晶,经受了无数观众的审验和历史的选择,久演不衰、百看不厌,堪称为秦腔的“看家戏”。除了这些基本特征,专家认为,这套剧本所显示的地域特征、时代特征、文化特征也是它区分于其它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秦腔剧辑的明显优势。西安是秦腔发展繁盛的中枢地区,清朝末年遍布于西安城内外的专业秦腔班社就有二十多家,流动演出的秦腔班社更无计其数。演出市场无比繁荣,其剧目的丰富性可见一斑。当这些剧目的出类拔萃者很自然地就成为秦腔传统经典剧目的一部分了,像《铡美案》《八义图》《金沙滩》《回荆州》《五典坡》《黄河阵》《下河东》等等,第二部分,是辛亥革命时期易
川剧是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川剧剧目丰富,特色鲜明,因其高度的文学性、地方性、艺术性而享誉剧坛。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现珍藏有传统剧目两千余种,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编剧目数千种。这些剧目内涵深远,自上古神话肇始直至民国以降,展示了历朝历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塑造了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反映出南戏北曲、传奇及诸多古老地方戏入川流变的轨迹。 《川剧传统剧目集成(套装共5册)》所选剧目内容涉及厂泛,反映出诸多古老地方戏入川流变的轨迹,重点收录汇集了四川省历代川剧作家如黄吉安、刘怀叙的代表性剧目,以及经四川省剧作家整理改编、久演不衰、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比较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川剧传统剧目的风貌。一些近现代在四川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产生过较大影响,但因为种种原因从未
南戏、传奇戏曲总集。明末汲古阁编辑刊行。主持人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毛晋。毛晋(1599~1659),字子晋,号潜在,又称汲古主人。原名凤苞,字子久。初刻本署有阅世道人、得闲主人、静观道人、闲闲道人、思玄道人弁语。他们的真实姓名不详,后人推测是凌□初、冯梦龙、陆□先等人的化名。他们与毛晋过往密切,又精于戏曲,可能参与了编选与校订工作。 《六十种曲(全12册)》编于崇祯年间,分6帙,在3年内陆续出齐。初印本没有总名称,而是在每帙种的扉页上题“绣刻演剧十本”,每一种又题“绣刻某某记定本”,所以有人称这部书为《绣刻演剧十本》,或《绣刻演剧》。康熙年间重印时,6套同时出齐,才有了《六十种曲(全12册)》这一总标题。书中收集《琵琶记》等传奇作品59种,杂剧《西厢记》1种,共60种。59种中,既收汤显祖《还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哈萨克族》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哈萨克族》主要介绍哈萨克族服饰和纺织品的技艺
《昆曲西厢记(纳书楹曲谱版)》是由我国ZhuMing作曲家周雪华根据乾隆年间叶堂选辑校订的昆曲曲集巨著《纳书楹曲谱》翻译整理而成。周雪华在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后,将《昆曲西厢记(纳书楹曲谱版)》完整地翻译成简谱,把其中的所有曲牌一一标注,并将其与文学剧本组合在内,使之浑然一体,成为有史以来Zui完整的经典版本,填补了我国昆曲文献史上的一大空白,世人终于能一睹几百年前昆曲《西厢记》(王实甫编著)的原貌。《昆曲西厢记(纳书楹曲谱版)》的出版,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YouXiu的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同时,它也能成为各大专院校、剧团、研究所等的工具书和教科书。 作者介绍
第二卷《徽剧艺术》,从徽剧艺术的传承、徽剧艺术的审美、徽剧角色行当和舞台艺术等方面,全面地展示了徽剧艺术特色。*部分展现了徽班和徽剧艺术传承流变过程、徽剧艺术四功五法等审美和表演特色、徽剧角色行当特色和舞美特色,第二部分研究了徽剧剧目艺术特色,重点对青阳腔,二黄西皮,昆、吹、拨等艺术种类之特色进行梳理,并选编了具有代表性并获得*艺术大奖的徽剧剧目的剧本,如《刘铭传》《惊魂记》等,第三部分研究了徽剧人物,特别是对徽剧发展鼎盛时期的清代名伶和当代徽剧艺术大师进行了重点介绍,从而立体化的展示了徽剧这一博大精深的艺术之特征。
《后六十种曲(共10册)(精)》编著者朱恒夫。本书承接明代毛晋的《六十种曲》,从明末之后的昆剧、花部认及近代、现当代地方戏的数万剧作中,遴选出《长生殿》、《桃花扇》、《雷锋塔》、《天缘合》等六十种作品,每剧前冠以千字提要,简述剧作家生平、剧作版本、剧作的思想内容、一书特色及戏曲史地位,所收剧作则按曲律要求给予断句标点。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准确精良的戏剧选本。
朱栋霖主编的《中国昆曲年鉴(2013)(精)》是2012年在苏州大学戏剧研究专家朱栋霖主编的中国昆曲年鉴,主要从各大昆曲院团、昆曲研究、昆曲教育、昆事记忆、2012年度推荐艺术家、推荐剧目等十余个方面对2012年度的昆曲活动、及研究等做了全方位的整理和介绍,书稿并配有500余幅精美图片。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本来只是安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小戏,历史不过二百来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该剧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经过一批艺术家整理改编的优秀传统剧目《天仙配》《女驸马》《夫妻观灯》等被搬上银幕之后,很快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不仅神州大地,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华侨也广泛传唱黄梅调,直至今日,仍盛况不衰,足迹远涉欧美各国。除了专业剧院、专业院团演出之外,一些晚会、音乐会上也常能听到和看到黄梅戏唱段的展现。现将2004年与2007年两次演出的长短宗谱整理出部分出版,收录在时白林编选的《黄梅戏名段精选(乐队总谱版)(精)》中。
《三国戏曲集成》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太原、河南等省市及高校图书馆、戏曲院团搜集历代创作的三国戏587种,其中完整剧本471种,残曲、存目116种,分编为《元代卷》、《明代卷》、《清代杂剧传奇卷》(上下)、《清代花部卷》、《晚清昆曲京剧卷》、《现代京剧卷》(上中下)、《山西地方戏卷》、《当代卷》(上下),共8卷12册。这些剧本将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搬上舞台,是当今汇集三国戏*多、*全、*完备的一部文献价值极高的书。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四大名著,都据以编演了许多戏,《水浒戏曲集》《西游记戏曲集》《红楼梦戏曲集》早已出版问世,唯独编演、存本*多的三国戏阙如。本书校理者辛勤拓荒,笔耕六载,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从众多刊本、抄本中遴选*好版本,校勘细心谨慎,订讹求正,存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广东汉剧卷(1949-2019)(套装全2册)》共分两册,收集了建国以来广东地区以剧本评选、文字录入等方式保存下来的,独具代表性的经典汉剧作品,《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广东汉剧卷(1949-2019)(套装全2册)》的出版是广东省地方戏曲文献资料和老一辈艺术家的舞台艺术实践、艺术精粹及历史记忆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力度,有利于对于戏曲剧本创作的保护和激发积极性。
“昆曲与传统文化研究丛书”是一套以学术研究为主的昆曲著作。“丛书”以昆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多角度、多方位加以论述,选题不仅新颖而且具有较高价值,如“昆曲与文人文化”“昆曲与明清社会”“昆曲与明清乐伎”“昆曲与人文苏州”等。选题有的立足昆曲本体,如“昆曲的创作理论”“昆曲表演艺术论”“昆曲的传播流布”;有的侧重昆曲的学术研究,如“20世纪前期昆曲研究”等,对昆曲进行理论与文化多角度的深入探讨,这在戏曲研究史上是颇具开创性的。这些选题一方面提升了昆曲研究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昆曲艺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昆曲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保护、继承,或作为历史文化的认知,或作为当代艺术的现实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它填补了学术研究
明末阶级突出,吏治腐烂,百姓涂炭,农民起义,狼烟不熄,天翻地覆。这是一段痛苦的岁月,同时,继春秋战国、六朝战乱之后,五四之前,又孕育了一次没有出路的思想启蒙运动。昆曲歌颂生者可死、死者可生的爱情,是对包办婚姻不自觉的反抗。这些艺术家恨天地太狭窄,束带狂叫,又不知自由为何物。戏曲的繁荣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如奸相严崇生前就鸣凤记上演,讽刺………… 昆曲上承宋元传统,下开徽、汉、京剧先河。经过明末戏剧家们的辛勤耕耘,吸收南北戏曲、民谣之长,不断改革,名剧林立。后来发展为“家家莫提起,户户不提防”的状态,真正活在大众心上,丰富了人民的思维,塑造了无数圆雕式人物,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 本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浙江省文化厅高瞻远瞩,指导并信赖海宁市文化体育局,根据笔者人
《三国戏曲集成》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太原、河南等省市及高校图书馆、戏曲院团搜集历代创作的三国戏587种,其中完整剧本471种,残曲、存目116种,分编为《元代卷》、《明代卷》、《清代杂剧传奇卷》(上下)、《清代花部卷》、《晚清昆曲京剧卷》、《现代京剧卷》(上中下)、《山西地方戏卷》、《当代卷》(上下),共8卷12册。这些剧本将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搬上舞台,是当今汇集三国戏*多、*全、*完备的一部文献价值极高的书。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四大名著,都据以编演了许多戏,《水浒戏曲集》《西游记戏曲集》《红楼梦戏曲集》早已出版问世,唯独编演、存本*多的三国戏阙如。本书校理者辛勤拓荒,笔耕六载,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从众多刊本、抄本中遴选*好版本,校勘细心谨慎,订讹求正,存真语通,并在
本书共收录戏曲脸谱近1500幅,主要取自8个地方大戏剧种。因地方小戏剧种的脸谱大多源于大戏剧种,故仅选取了颇有剧种特色的6幅花鼓戏脸谱,以作小戏剧种脸谱的代表。书中收录的全部脸谱按湘剧、祁剧、辰河戏、常德汉剧、衡阳湘剧、荆河戏、巴陵戏、湘昆的顺序排列,各剧种脸谱中再分别依净、丑、生、旦排列,由谢雨、陈嘉琪、章琳等三人负责择选、修改、厘正、拍摄和编辑,并分工编写了脸谱索引。周方今参加了部分剧种脸谱的现场拍摄,邹世毅、谢惠钧负责一、二、三审。谢惠钧拟就全书的基本结构,撰写“湖南地方戏曲脸谱概述”,邹世毅写了“前言”,并审定了全书的所有图片和文字。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客家山歌剧卷(1949-2019 套装全2册)》是 广东戏剧文库 优秀剧作选 丛书之一,《广东戏剧文库 优秀剧作选》精选1949至2019年广东地区的经典客家山歌剧剧作,从内容上看,既有经过加工提炼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剧目,也有对传统剧目进行选择改变加工的经典保留目录,此外,还有新编的现代很好剧目。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客家山歌剧卷(1949-2019 套装全2册)》中的剧作立意高、唱词独具地方特色,是一套值得收藏的史料著作
汉剧旧称楚曲、汉调,是楚地的文化集萃,2006年汉剧被确定为*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剧长期存活于民间环境之中,全靠 口口相传 师徒身授 延续至今,因此疏于文字、音像的记载、传播。随着老艺人逐渐谢世,汉剧的历史故事也逐渐面临消失在历史烟尘中的危险。书稿共记述了从2013-2016年采访的28位汉剧艺术家的故事,通过他们的口述,记录了汉剧舞台艺术的鲜活历史。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粤剧卷(1949-2019)(套装全8册)》是 广东戏剧文库 优秀剧作选 丛书之一,《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粤剧卷(1949-2019)(套装全8册)》精选1949至2019年广东地区的经典粤剧剧作,从内容上看,既有经过加工提炼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剧目,也有对传统剧目进行选择改变加工的经典保留目录,此外,还有新编的现代很好剧目。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粤剧卷(1949-2019)(套装全8册)》中的剧作立意高、唱词独具地方特色,是一套值得收藏的史料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