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从戏曲的角度切入山西历史地理的作品。山西,这一块地方,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天堂。山脉、河流、长城,构成了我们特殊的地理条件,保存了山西相对鲜明的文明。这块表里山河的地方,又是戏曲大省,剧种之多、声腔之丰富居全国,我们的梅花奖获奖人数,是全国。但真正让我们骄傲的,还是我们山西的文明入了戏,有数不清的历史故事在全国各大剧种中流传(和山西有关的戏曲剧目初步统计有20多个),被无数个剧团剧种和戏曲人演绎他们的人生 戏中山河。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是由知名相声演员李伟建主编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相声教学工具书,分为《相声艺术教程 入门级》《相声艺术教程 中级》和《相声艺术教程 高级》三本。《相声艺术教程 入门级》是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的*本,通过课程教学的形式将相声的基础知识,如说、学、逗、唱等,生动形象、重点突出地讲述出来,同时配以有趣的漫画形象,更容易被少儿接受。这本书将相声的基本学习理论、方法和实践融会贯通,目的是填补相声界多年来只有口传心授、没有教学指导的工具类书籍的空白。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是由知名相声演员李伟建主编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相声教学工具书,分为《相声艺术教程 入门级》《相声艺术教程 中级》和《相声艺术教程 高级》三本。《相声艺术教程 中级》是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的第二本,延续*本课程教学的形式,难度较*本稍有提升,内容涉及口齿训练、眼睛练习、节奏、韵律等,结合漫画形象,将相声基础知识生动形象、重点突出地讲述出来,更容易被少儿接受。这本书将相声的基本学习理论、方法和实践融会贯通,目的是填补相声界多年来只有口传心授、没有教学指导的工具类书籍的空白。
以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为代表的马氏相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其经典的相声段子不仅为广大读者所深爱,也是相声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在相声大师马三立先生逝世 15 年后,其嫡孙马小川,精选了马三立先生的单口相声一百余段,集结成本书。其中有 30 段左右是马三立先生很少在舞台表演或只在家中给本书编者陈述过的,但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从中可以窥探马氏相声在处理相声“包袱”时的标准和技巧。
在《绣像双金锭全传》残本回中,开头就是王香(王玉卿之父)自述:“下官姓王名香,扬州府江都县人氏。”回目的标题为“本贯扬州太守二甲进士出身,浙江抚院特题荐钦取山东为大巡”。这也表明,《双金锭》弹词从一开始就与扬州有关系,可以说,张慧侬专著的《双金锭(扬州弹词)》是扬州弹词中少有的以扬州为主要地理背景的作品。其中涉及扬州风物之处虽然不算太多,但在阅读时也可给读者带来愉悦和教益。这也是我们乐于花费大量精力整理此书的原因之一。 此次整理的扬州弹词《双金锭(扬州弹词)》,主要依据张慧侬先生1986年7月的手稿本《双金锭)x三十册)。同时,适当参考了五六十年代江苏省剧目工作委员会编印的铅印本《双金锭》(四册)。因手稿本缺第五回,以铅印本相关部分插入补全。另有1985年12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话本小说《双
《风姿花传》是世阿弥所著的能剧理论书,也是世阿弥留下的21部能乐理论著作中最早的作品。此论著以观阿弥的教导为基础,加上世阿弥自身领会的对技艺的理解著述而成。 世阿弥在15世纪初完成此论著。全书共七篇,前三篇是在应永7年(1400年)写成,余下的是在其后20年间写作、改订而成。“幽玄”“模拟(物真似)”“花”这些讲述艺术神髓的说法可以在本书里找到根据。它是最古老的能乐理论书,可以说是日本最古老的戏剧理论。《风姿花传》的内容包括能剧的修行法、心得、演技论、演出论、历史、 能剧的美学等。它既可作为能剧的技艺理论来读,也是日本美学的古典。
意境是中国诗学和美学的核心范畴。《中国艺术意境论》作者提出:中国艺术意境理论,是一种东方超象审美理论,其哲学根基是一种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理论。作者从意境的涵义、意境中的实境与虚境、意境的历史形态与时代风貌、中国意境理论与西方典型理论的区别、意境深层结构中的气之审美及道之认同层面的美学特征等六个侧面进行了深入独到的探讨。附录中的《析品》一文,分层研究了作为中国美学范畴的“品”的涵义,阐发了中国品评批评的传统,实际上这也是对于《中国艺术意境论》主要观点的补充论证。
中国曲艺曲种繁多,音乐丰富。南北方曾有二百多个曲种,历来有“南弹北鼓”之说,即南方以弹词为代表,北方以鼓词为代表,它们在艺术上各显特色,在价值上又等量齐观。南方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较大,北方的鼓词则以京韵大鼓为侧重。鉴于此,连波编著的《中国曲艺经典唱段100首》以“南弹北鼓”为选编宗旨,选了23个曲种暨100首唱段,通过简要的文字说明,以彰显经典、弘扬流派,倡导交流,达到传承、发展的目的。为专业工作者提供一本可作比较研究的资料及广大爱好者可以此作自修学唱的实例。本书所收集的曲谱资料相当珍贵,采纳曲谱的标准是:具有的历史、美学、实用价值。丰富多彩、精湛优美的曲艺音乐,使人陶醉不已。
《莎士比亚剧本插图珍藏本: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悲剧之一,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子弟书”是说唱文学的一种,起源于乾隆年间,在清代中后期盛极一时。流传下来的版本也非常多,但以车王府收藏的子弟书数量最多,且质量较高。“车王”是成吉思汗直系子孙车登巴咱尔王的简称,车王府藏子弟书即车王府所收藏的子弟书。大量叠词的使用是子弟书的一大特点,王美雨编著的《车王府藏子弟书叠词研究》即对这些子弟书中的叠词进行了定量、定性研究,以期对近代汉语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中国电影美术论》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充实后完成的。在开始写这篇“后记”时,不禁想起了我发表的篇关于电影的文字。我在大学学的是中国画专业,但我次将书写的文字变成铅字,却是关于电影的。那是在上大学前的1982年,我写了两篇极不成熟的文字,一篇是谈当时中国电影不应该只注重戏剧和表演,还应该重视“电影视觉造型”的表现力,记得在文中提到了中国电影应学会运用“视觉语言”的表达。另一篇是谈对“电影是遗憾艺术”的认识和感受。前一篇自觉自己理论水平不够,还不能够把“电影视觉和造型语言”这一论题阐述清楚,就把后一篇当作一篇感想投寄给了当时发行量很大的《电影创作》。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么不成熟的文字竟然在当年的第6期上发表了!而且在下一期上还引发了一篇对我的观点持有不同意见的商榷文章。更令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