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仁昆曲唱腔精选》收录了蔡正仁先生擅演的十五出戏的百余段曲牌,包括《长生殿》《牡丹亭》《琵琶记》《荆钗记》《邯郸梦》《玉簪记》《千忠戮》《雷峰塔》《红梨记》《铁冠图》等经典名剧,以及《蔡文姬》《班昭》《桃花扇》《曲圣魏良辅》等新创剧目。书中,蔡正仁先生对每出剧目的传承、编创以及演唱重难点等进行了阐释,既可清晰地看到其渊源有自,师承有道,同时又更有传薪发展,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值得一提的是,在编撰此书时,蔡正仁先生常强调,演唱昆曲需特别注意腔格、咬字以及发声方法等问题,所以书中蔡正仁先生通过一段小视频,亲自示范解说了昆曲演唱的正确方法,相信读者可以从中感知他对昆曲艺术传承的认真、坚持和期许。
苏州评弹简称评弹,以说、噱、弹、唱为特色,是苏州评话、苏州弹词的总称。在评弹数百年的发展史中,评弹艺人始终“背包囊走官塘”,活跃于江南各市镇码头,成为江南人民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 ,评弹已入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评弹数百年来生生不息,有赖于行之有效的世代传承。《薪火相传: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传承机制研究》通过回顾评弹传承机制在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阶段的变迁,从艺术本体演变与市场变迁两个维度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影响评弹传承的因素,并以评弹传承为切入口,考察了近代江南社会的历史变迁。本书既是以全新视角考察苏州评弹的论著,也对其他曲艺传承机制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声的有限元》创造性地用有限元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艺术——相声进行了理论研究。全书以上海交通大学相声协会创作、表演过的相声为研究样本,通过梳理、统计、理论建构,总结出了一整套关于相声创作和表演的数值模拟理论,得出了笑果预期总公式,三大判据,搞笑机理,语言加分,三大雕作技术,笑果分析技术等一系列理论成果。《相声的有限元》是扩展的科学理论与革新的中国传统艺术一次有益的结合尝试。 《相声的有限元》适合相声从业人员,爱好者,业余演员及作者,在校大学生以及与有限元理论相关的从业人员,研究学者阅读。
本书是“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丛书”系列中的一本,该系列以英文图书的形式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戏曲文化,由多部代表剧目构成。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以男女爱情来写 兴亡,是此剧的一大特色。本书 部分介绍剧本的内容概要、来龙去脉以及主创人员,第二部分是脚本,第三部分是附录,主要是对昆剧剧种的简要介绍。
本书是“东方文化符号”丛书的一册。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它发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是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成的一个声腔剧种。它与印度梵剧、古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而在中国戏曲的各剧种中,昆曲是 古老的剧种,它积淀了我国古代文学、音乐、表演等各种文学艺术的精华,高雅优美,绚丽璀璨,有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兰花”之美称。2001年5月15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本书内容包括:昆曲的产生与流传、昆曲的艺术形式和昆曲的名剧与名家。
《豫剧音乐》一书为学术专著,为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中国豫剧 丛书(第一辑)之一种。本书由 基础构架 应用构架 和 理论构架 三大部分组成,共分为5章,分别从豫剧音乐综述、豫剧唱腔板式选析、豫剧曲牌音乐述要、豫剧音乐钩沉、豫剧的乐队及传统伴奏技艺五个方向阐述豫剧音乐的发展。从创作到应用对豫剧音乐条分缕析,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透过豫剧音乐和与豫剧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豫剧音乐的本质和规律,进而用来指导和推动豫剧音乐的艺术实践和创新发展。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套装共10册)》包含了《白蛇传》《钗头凤》《玉堂春》等故事。 其中,《窦尔敦》讲述了清康熙年间,山东好汉窦尔敦聚众与官府抗衡。一次,他与投靠官府的黄三泰比武,不幸被后者暗器所伤,窦黄积怨。窦在梁千岁围猎时盗取御马,并故意指为黄三泰所为。时黄三泰已死,梁千岁召三泰子黄天霸负责追回御马。黄天霸查明御马为窦尔敦所盗,发兵围剿窦营连环套。结果御马被烧死,窦尔敦等撤离,黄天霸空手而归。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套装共10册)》根据京剧《盗御马》、《连环套》等编绘。
吴宗锡为评弹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中国评弹管理工作,担任上海评弹团团长等职。本书收录其数十年工作中撰写的评弹理论研究、评弹书目介绍、评弹表演赏析文章,还收录了对评弹艺术家的回忆文章等,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和艺术性,对于了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当代曲艺的研究和创新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吴宗锡评弹文集》收录其数十年工作中撰写的评弹理论研究文章,从戏曲的本体规律,中西艺术门类的比较等多个维度,探索了评弹艺术的诸多理论问题,并对《白蛇传》、《描金凤》、《三笑》等评弹书目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对长篇、中篇、短篇、开篇、选曲等评弹表演形式进行了艺术赏析。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对蒋月泉、杨振雄、徐丽仙、张鉴庭等众多评弹艺术家的回忆文章。
本书分析了浙江传统戏曲艺术的生存现状,以及戏曲艺术变革和数字化保护应用的情况。本书的出版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有实际价值,对建构融入新兴技术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普及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促进浙江乃至全国的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同样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暂无内容简介。。。。。。
北方曲艺音乐因其强烈的地域特色和多元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传播价值,还因其强大的社会文化背景,在相当一段时期为颇具影响力的教化工具。本项目作者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整理了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大鼓、河南坠子等五种耳熟能详的北方曲艺音乐,从每个曲种的起源沿革谈起,详尽地剖析了每个曲种的唱腔构成、板式连接规律、旋律特色、节奏特点、流派色彩及润腔技法,揭示了音乐声腔与鼓词、声腔与方言的内在联系,并对每个曲种的伴奏乐器乃至定弦、把位、演奏技巧以及曲种流派的代表性著名演员都作了介绍和理性的分析,让读者了解其传播价值、民俗价值、审美价值等。天津为北方曲艺之乡,本书作者在曲苑辛勤耕耘六十年多年,本项目为其多年经验的汇总,可作为北方曲艺曲种的普及型读物,亦可作为曲艺
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京东大鼓、河南坠子等均是我国北方也是天津曲坛的重要曲种。这些曲种的演唱者在曲艺之乡的天津可为群英荟萃,其中不乏大师泰斗,名家明星,新人新秀,且代有传人,五世同堂,流派纷呈。但是,在天津曲艺界(在全国也大致如此)专门研究探索鼓曲音乐规律的工作者却凤毛麟角。这种现象很难适应鼓曲艺术的长远发展。因为说到底,鼓曲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鼓曲音乐的发展,鼓曲音乐声腔艺术对鼓曲艺术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系列初探的推出为那些热爱鼓曲音乐却又不知从何入门的爱好者、探索者搭建了一个步人鼓曲音乐的台阶,为鼓曲音乐声腔艺术的未来发展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 萧作如先生把他的这套系列著作定位为“初探”。“初探”之名固然是萧作如先生的谦逊使然,但也客观地表达了作
《评弹艺术》为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连续性出版物,创刊于1982年,刊名由老一辈革命家陈云亲自题写,是国内*以一个曲艺门类为主的综合性艺术丛刊。该刊立足于评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致力于评弹舞台艺术的守正创新,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影响力的评弹艺术评论与理论研究学术平台。创刊以来,《评弹艺术》搜集发表了大量的历史及艺术资料,如《南词必览》及光裕社的出道录,评弹五诀、评弹口诀,马如飞手迹、马如飞开篇,苏州评弹传统书目、二类书、三类书目表,苏州评弹研究会始末等。整理、记录发表了大批评弹历史和艺事经历、艺术经验体会和老艺术人的回忆录,发表了大量对评弹历史、艺术特征、艺术规律的研究文章,并展开了专题讨论,有力推进动了评弹艺术的研究工作。本书为《评弹艺术》新版第三集(总第六十集),约20万字,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