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从戏曲的角度切入山西历史地理的作品。山西,这一块地方,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天堂。山脉、河流、长城,构成了我们特殊的地理条件,保存了山西相对鲜明的文明。这块表里山河的地方,又是戏曲大省,剧种之多、声腔之丰富居全国,我们的梅花奖获奖人数,是全国。但真正让我们骄傲的,还是我们山西的文明入了戏,有数不清的历史故事在全国各大剧种中流传(和山西有关的戏曲剧目初步统计有20多个),被无数个剧团剧种和戏曲人演绎他们的人生 戏中山河。
《步步娇:单雯说剧谈情》是单雯解读昆曲《牡丹亭》 《幽闺记》 《桃花扇》 《南柯记》 《长生殿》 《玉簪记》 《狮吼记》 《奇双会》 《雷锋塔》 《浮生六记》 《烂柯山》及《蝴蝶梦》等经典曲目中女性人物形象的随笔集,分故事介绍和人物解说两部分,角色涵盖了杜丽娘、王瑞兰、李香君、瑶芳公主、杨玉环、陈妙常、柳氏、李桂枝、白素贞、芸娘及崔氏、田氏。作者从自身舞台表演经历出发,叙述自己对昆曲传统经典剧目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处境、命运的独到理解,文字细腻流畅,富有表现力,全书图文结合,相得益彰。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套装共10册)》包含了《白蛇传》《钗头凤》《玉堂春》等故事。 其中,《窦尔敦》讲述了清康熙年间,山东好汉窦尔敦聚众与官府抗衡。一次,他与投靠官府的黄三泰比武,不幸被后者暗器所伤,窦黄积怨。窦在梁千岁围猎时盗取御马,并故意指为黄三泰所为。时黄三泰已死,梁千岁召三泰子黄天霸负责追回御马。黄天霸查明御马为窦尔敦所盗,发兵围剿窦营连环套。结果御马被烧死,窦尔敦等撤离,黄天霸空手而归。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套装共10册)》根据京剧《盗御马》、《连环套》等编绘。
本书以 跨文化对话中的戏曲艺术 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思想文化史的考察,分析二三十年代戏曲跨文化交流高潮形成的多重原因,回到20世纪戏曲艺术海外交流的个自觉期与高潮期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来展现代兴之际的剧界景观。
中国曲艺曲种繁多,音乐丰富。南北方曾有二百多个曲种,历来有“南弹北鼓”之说,即南方以弹词为代表,北方以鼓词为代表,它们在艺术上各显特色,在价值上又等量齐观。南方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较大,北方的鼓词则以京韵大鼓为侧重。鉴于此,连波编著的《中国曲艺经典唱段100首》以“南弹北鼓”为选编宗旨,选了23个曲种暨100首唱段,通过简要的文字说明,以彰显经典、弘扬流派,倡导交流,达到传承、发展的目的。为专业工作者提供一本可作比较研究的资料及广大爱好者可以此作自修学唱的实例。本书所收集的曲谱资料相当珍贵,采纳曲谱的标准是:具有一定的历史、美学、实用价值。丰富多彩、精湛优美的曲艺音乐,使人陶醉不已。
《评弹情缘》记录了作者殷德泉一生与苏州评弹事业割舍不断的情缘。从少年时代喜爱评弹,工作后主持电视书场,在与各流派各名家的交往中,深入地研究评弹,于评弹艺人和普通听众间搭建桥梁,从而为评弹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戏曲课程思政研究,以中央戏剧学院公共课《中国戏曲》教改为视点,从“戏曲德育”“专业知识”“学术方法”“政治修养”四个方面探索高校戏曲思政价值,有史论理论文化讲解,有专题探讨学术互动,有乡村戏曲田野调研,有课堂师生剧本创作,师生沉浸于中国戏曲专业课堂,潜移默化进行德育熏陶。研究秉持“戏曲本体原汁原味”教学理念(授课逻辑),融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研究成果(理论品格),践行“戏曲审美寓教于乐”实践探索(方法路径),向着高校立德树人品牌课程建设不断迈进。
本书对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马静宜及其子 三弦王子 马小祥师承、艺术生涯、艺术成就、艺术特色及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展现;对曲艺流派 刘派、白派、张派、少白派、骆派、菜园派进行详细介绍;对马静宜、马小祥艺术探索和研究文章进行分享。同时,本书附有京韵大鼓唱词、鼓曲,以飨读者。本书文辞朴实,情感真挚,图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对于保护北京曲艺这一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老艺术家德艺双馨的艺术品格、年轻艺术家对曲艺事业的坚守,对北京曲艺的传承具有现实意义,为北京曲艺的创新发展开拓了思路。
戏曲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文化,宣扬惩恶 扬善的价值观,是巾时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分。张威、闫一飞专著的《戏曲艺术概论》全面而系 统地介绍和论述了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戏曲的文化 模式、戏曲艺术的发生与发展,戏曲剧种的分类与发 展,戏曲艺术的拗成与演出,以及戏曲艺术的社会功 能,既讨论了戏曲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贯穿着强烈 的问题意识,又幻勒出戏曲艺术演进的历史概貌,对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各个方面、戏曲发展的规律进行 了深刻的剖析。《戏曲艺术概论》还精心选配了十多 幅插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读者了解戏曲艺术知 识,既可供戏曲艺术研究者、爱好者阅读.也可作为 各高等艺术院校专业教材使用。
本书全面记述了享誉江浙沪的评弹双档张鉴庭、张鉴国昆仲的家庭环境、学艺生涯、艺术成就、坎坷经历以及晚年努力发扬和传承 张调 艺术,坚持为听众演出,直到生命*后一刻的感人事迹,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两位艺术家曲折而辉煌一生。同时,作者采用了访谈、口述、报刊、档案等多种资料,充分深入挖掘,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张氏昆仲精彩的一生,对于了解中国近代评弹历史也有价值。
本书汇集了作者对北京鼓曲文化现象所做的评论,就北京鼓曲的历史渊源、社会基础、风格特色、发展前途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关于鼓曲的继承和创新、改进民间鼓曲生存和传播方式的许多倡议,对关心鼓曲事业的从业人员及爱好者均有参考价值。
本书是职业昆曲推广人赵津羽老师结合多年昆曲推广实践写作的昆曲入门读物,在传授基本昆曲艺术知识的同时,也重在倡导昆曲 的艺术生活理念,将昆曲独具的中国文化之美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更多的人真正受益于典雅艺术。全书分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从昆曲基本知识、经典剧目讲解、昆曲在当下文化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等几个方面,呈现出昆曲的历史文化、审美意蕴、当代价值,以及在国际上的重要影响力。本书图、文、声并茂,装帧精美,携带方便,扫码即可欣赏优美昆曲唱段,实用性和观赏性兼具,是适合各个年龄段读者的入门导赏佳作。
子弟书是清代中期以后兴起于旗人社会的一种艺术形式,随着清王朝的衰亡而衰亡。在中国文学史上,没以哪一种艺术形式比它更与一个民族和王朝的兴衰这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子弟书与清代旗人社会研究》次从清代旗人社会的角度对子弟书进行互动式的系统研究。作者郭晓婷从八旗子弟的生活方式入手探讨子弟书生成的文化生活之源,从子弟书中看旗人的社会状况、娱乐生活、市井百态,家庭生活、人物形象。再从题材来源的角度探讨子弟书对汉族艺术的吸收,子弟书的语言艺术与八旗子弟的文化修养。从而将一门艺术的生成、发展、衰落与一个民族的兴盛衰亡的历史水乳交融般地融合在一起。不仅是对子弟书研究的一大推进,而且开拓了一个揭示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新的视角,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