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黄梅戏权威专家选编,从六十部黄梅戏剧目中精选出100段经典唱段汇辑成册,分为“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两大版块,是黄梅戏曲爱好者的大全宝典、戏剧票友的收藏珍版,又是专业人士教材,兼有实用性、欣赏性和保留价值。
《风雨人生样板戏》由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几部京剧样板式。做了十几年的电视,但是我却一直很敬重书,因为,那些留下来的白纸黑字是要经得起时间推敲的,今天我们的纪录片片《风雨样板戏》变成了白纸黑字的《风雨人生样板戏》,我真的是小心翼翼地去翻开,好像瞬间,我自己没有了任何的知觉,希望把这些文字交给读者,但是内心又很忐忑。
以再现、记实、动画等影像手段勾勒高雅经典的昆曲与沧海桑田的昆曲史,还原其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处境。在昆曲的前世今生里,探寻民族艺术形成、发展、生存的土壤,在昆曲的大美至美中,重拾中华民族传统美学,重树中华民族传统自信。
艺术世界是美妙的,它给人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之后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和提升。21世纪是信息、科学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艺术教育必须融入新世纪时代的激流,满足人们对艺术及艺术教育的需要与渴求。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人们认识到,艺术教育不仅对人的自身发展、提高人的自身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艺术经验更大地丰富人生和焕发出人性中的激情。从古到今,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艺术始终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人的才智得以充分地发挥和展现,心灵得以充分地交流与沟通。艺术对人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艺术不仅能够表达人的情感,展现人的创造性的才能,而且还能够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培养
《京剧大家绝艺录武生篇》汇集编纂了一批武生行老艺术家谈艺论道的口述实录,如王金璐、郭景春、李幼斌、祝元昆、李幼麟、杨少春、马玉璋、李卜春、高牧坤、双翼翔、梁斌、俞鉴、李春仁、李润声、张善麟老师,谈南北武生表演特色,是《京剧大家绝艺录》的开篇之作。采访目的主要是挖掘老艺术家身上的特殊表演技能等“宝藏”,采取谈艺说戏的形式,兼顾艺术特色、文化特色、历史特色,使本书成为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教材,也是培养京剧人材,培养京剧观众的典范之作。
本书曾以“中国演剧学习实践斯氏体系讲略”为名刊行,此次系修订后的更名再版,主要进行了行文和结构的调整、对史实的审校。书中梳理了国内戏剧工作者自20世纪初学习、实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历程,指出了在此期间产生的误解及其成因,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斯氏体系的核心内涵。 书中使用的20 世纪50 年代苏联专家在中央戏剧学院教学的详尽记录,是斯氏嫡系传人从事教学实践的手资料,非常珍贵。作者在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访学时所见教学实践,印证了书中所提的斯氏体系的核心理论内涵;此后作者在多幕剧《打野鸭》《家》、“中日契诃夫《三姊妹》戏剧工作室”的导演表演教学与创作,则是对“体系”之主要创作方法的进一步实践与印证。
《中国戏剧简史》简要地介绍了我国戏剧的起源、形成和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评介了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收集的材料丰富详尽。全书注重戏曲全史的研究,对中国戏曲发展作了通史性的探讨和总结;提出中国戏曲声腔的源流,即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的见解,并且做出详尽的论述;能密切联系舞台演出实践,注重实际调查,改变了过去研究方法上只重考据和文采的偏颇。
《旧戏新谈/大家小书》系散文家、报人黄裳先生有关京剧的文章结集。作品综论“旧戏”得失,并以24出京剧为例,分析其渊源、结构、表演等。作品明白晓畅,活泼生动,随手写来,都成妙谛。
《当代美国戏剧思潮与流派研究》稿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美国戏剧思潮研究”的成果。书稿对当代美国戏剧思潮和流派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介绍,包括奥尼尔与美国戏剧本土化运动、左翼戏剧与社会问题剧、美国地域文化与乡土戏剧流派、谢泼德与新西部传奇等。
为了唱好歌曲,应充分理解歌词,这是不言而喻的。 《高等院校声乐教学参考丛书:西洋歌剧咏叹调250首字对字译词》收集了250首西洋歌剧咏叹调的原文歌词(对1985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材科印发的字对字译词作了增补)并把它们译成中文。为演唱西洋歌剧咏叹调但对意、德、法语又甚精通的专业和业余歌唱者,在掌握和理解歌词内容方面提供了方便。
本书将为中国民间戏曲的传世图像增加一个新的门类戏文蓝夹缬。作者是蓝夹缬工艺的命名者,五年的独立田野调查,使她拥有大量的一手资料。本书展示的五部昆曲蓝夹缬图像,遴选自一万多件老蓝花布被面,完整面世。丰富、生动的民间艺术形象,以及作者对工艺、民俗的系统研究,对传统戏曲的伦理反思,使本书既可轻松欣赏,也可收藏研究。
本丛书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有突出重点的事件,人物和作品,反映当前学科发展水准,体现的研究成果。我们不但可从艺术史中,欣赏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品,领略一个又一个艺术家的风采,而且看到诞生这些艺术品和艺术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哲学。 本书是普及性入门的书,但也很注重学术性。对个艺术种类的历史在稳妥的历史分期叙述中,不便要把人文背景、艺术思潮、流派的演变交代清楚,而且对人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给予重点介绍和分析。 本丛书所面对的读者是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文教工作者以及作为非专业的干部学生,可以作为他们的业余读物,也可以作为某些大专院校有关系科的教材或参考书。
《上海舞台美术(2014—2016)》入上海舞台美术2014—2016年作品,尤其精选了诸多舞台美术的经典场景,包括部分舞美的细节,从这些细节可由小见大,让人感受到舞台美术的魅力。本画册展示了近两年上海舞美创作的概貌,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创作成果,作品样式丰富各异,表现力丰富。
影戏在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传身授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在它面前,时间仿佛凝固了,一种“借光显影”的特殊的戏剧艺术穿越古今,使人生的几十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影戏已经呈现出严重濒危状态,如果再不进行抢救和保护,用不了多久,这一艺术形式就会消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为课题,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广泛进行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以此编撰了《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一书,由康保成等著。
《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近代编)(集)》是“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近代编”之集,全书共收录了48编历代曲话,包括《警黄钟例言》《汇刻传剧序》《海国英雄记序言》《戏兰口》《围棋闯局跋》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曾为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专业在读博士生开设“中国当代舞剧创作专题讲座”,《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综论/博导文丛·中国艺术学文库》即为此系列讲座的结集。 这部“综论”共二十个单元可以分成四个版块:版块由单元至第四单元构成,从舞种的视角选择了近七十年来堪称“佳作”的舞剧四十部。需要说明的是,在所列舞种作品的选择中或许有“遗珠”之憾,但已选的作品却无“鱼目”之虞。第二版块由第五单元至第十单元构成,是着眼于著名舞剧编导系列作品的选择。在所选编导中,李仲林、李承祥、舒巧和门文元四位,其作品及作品的影响力,足以支撑中国当代舞剧的“半壁江山”。第三版块由第十一单元至第十六单元构成,这一版块前四个单元写的是中国当代舞界巨擘吴晓邦、盛婕、彭松和资华筠。这一版块的写法是基于作者对诸位恩师的切身感受
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n“如果有人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到了特别合适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更完善,只是因为他们更幸运。” n“婚姻只是所有人类关系中的一种,不比别的关系更好,也不比别的关系更坏。” n…… n《柔软》是廖一梅“悲观主义三部曲”的终结篇。讲述了一位女医生、一个纠结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年轻人,他们对生活、对生命发出的提问和思考。 n n
许秀林著的《相声那些事》是追忆前辈关于相声艺术的著述,有些只言片语,珍贵细节,都是前辈多年舞台实践的积累,极可宝贵的经验。作者出于对相声艺术的热爱与坚持,引用前辈论点,列举艺术范例,在探索寻求中学习,在演出实践中体验感受,归纳整理了相声的艺术特性及表演技法,对于将相声作为传统艺术的从业者,具有参考价值。 此版本在原作基础上,增加了生活中言谈应答的表达方式,与包袱语言使用技巧存在的本体联系。增加了相声一些专门词语标记的内容,在条理、方法、特性等方面的通行范围。为对专业知识解释的更为详细准确,举例便于阅读,有关范围内容有所改动、增添。
《中国话剧通史》为《中国专门史文库》中的一种,全面考察中国话剧产生、成长和发展的演进过程,记叙各阶段中国话剧发展的事实,介绍各阶段的主要剧作及剧作家情况,并且分析各阶段的中国话剧特色,本书是研究中国话剧历史的专业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