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再现、记实、动画等影像手段勾勒高雅经典的昆曲与沧海桑田的昆曲史,还原其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处境。在昆曲的前世今生里,探寻民族艺术形成、发展、生存的土壤,在昆曲的大美至美中,重拾中华民族传统美学,重树中华民族传统自信。
本丛书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有突出重点的事件,人物和作品,反映当前学科发展水准,体现的研究成果。我们不但可从艺术史中,欣赏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品,领略一个又一个艺术家的风采,而且看到诞生这些艺术品和艺术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哲学。 本书是普及性入门的书,但也很注重学术性。对个艺术种类的历史在稳妥的历史分期叙述中,不便要把人文背景、艺术思潮、流派的演变交代清楚,而且对人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给予重点介绍和分析。 本丛书所面对的读者是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文教工作者以及作为非专业的干部学生,可以作为他们的业余读物,也可以作为某些大专院校有关系科的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曾以“中国演剧学习实践斯氏体系讲略”为名刊行,此次系修订后的更名再版,主要进行了行文和结构的调整、对史实的审校。书中梳理了国内戏剧工作者自20世纪初学习、实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历程,指出了在此期间产生的误解及其成因,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斯氏体系的核心内涵。 书中使用的20 世纪50 年代苏联专家在中央戏剧学院教学的详尽记录,是斯氏嫡系传人从事教学实践的手资料,非常珍贵。作者在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访学时所见教学实践,印证了书中所提的斯氏体系的核心理论内涵;此后作者在多幕剧《打野鸭》《家》、“中日契诃夫《三姊妹》戏剧工作室”的导演表演教学与创作,则是对“体系”之主要创作方法的进一步实践与印证。
《京剧大家绝艺录武生篇》汇集编纂了一批武生行老艺术家谈艺论道的口述实录,如王金璐、郭景春、李幼斌、祝元昆、李幼麟、杨少春、马玉璋、李卜春、高牧坤、双翼翔、梁斌、俞鉴、李春仁、李润声、张善麟老师,谈南北武生表演特色,是《京剧大家绝艺录》的开篇之作。采访目的主要是挖掘老艺术家身上的特殊表演技能等“宝藏”,采取谈艺说戏的形式,兼顾艺术特色、文化特色、历史特色,使本书成为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教材,也是培养京剧人材,培养京剧观众的典范之作。
许秀林著的《相声那些事》是追忆前辈关于相声艺术的著述,有些只言片语,珍贵细节,都是前辈多年舞台实践的积累,极可宝贵的经验。作者出于对相声艺术的热爱与坚持,引用前辈论点,列举艺术范例,在探索寻求中学习,在演出实践中体验感受,归纳整理了相声的艺术特性及表演技法,对于将相声作为传统艺术的从业者,具有参考价值。 此版本在原作基础上,增加了生活中言谈应答的表达方式,与包袱语言使用技巧存在的本体联系。增加了相声一些专门词语标记的内容,在条理、方法、特性等方面的通行范围。为对专业知识解释的更为详细准确,举例便于阅读,有关范围内容有所改动、增添。
《中国当代舞台美术论稿》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蔡体良先生关于舞台美术研究和品评的文章合集,分析了舞台美术创作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以举例的方式对多部颇具代表性的戏曲、话剧、歌舞剧等的舞台美术创作进行了深度解析,对为舞台美术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设计师以及他们的设计风格、特长等进行了全面评价。
《怎样掌握京剧流派演唱技巧》讲的是入门的基本功,是学唱京剧的基础,因而讲的是一般要求,是共性的东西。而《怎样掌握京剧流派演唱技巧》讲的则是,各流派的创立者是如何在其演唱中具体运用这些基本功,因而形成独特的风格的,故这本书讲的是个性的东西。比如,同是用气,各有巧妙:程派对气息量需要特别大,因而特别讲究气息控制,气口安排繁多;而马派唱腔中,用气、调气是一大特点,尤其是气口掌握,偷气、换气,变化多端,运用自如。再如,同是发声吐字,具体各不相同:有的强调字头,喷吐有力;有的则拉长字腹,使其元音响亮;还有的重在字尾,善用鼻腔共鸣……京剧大师们就是善于依据各自不同的先天条件,充分运用各种技巧来修饰、美化唱腔和表演,因而得以各具特色,创立流派。
《中国神庙剧场史》是山西师范大学戏研所立项项目,作为戏曲文物研究的一个分支,以田野调查的途径,突破了传统戏剧戏曲学的研究方法,开启了戏剧学和文物考古的有效结合。《中国神庙剧场史》分为七个章节,从概述、早前剧场时期研究、神庙剧场论述其演变、结论等全面论述中国神庙剧场演变发展史。
为了唱好歌曲,应充分理解歌词,这是不言而喻的。 《高等院校声乐教学参考丛书:西洋歌剧咏叹调250首字对字译词》收集了250首西洋歌剧咏叹调的原文歌词(对1985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材科印发的字对字译词作了增补)并把它们译成中文。为演唱西洋歌剧咏叹调但对意、德、法语又甚精通的专业和业余歌唱者,在掌握和理解歌词内容方面提供了方便。
本册书概述了剧院是如何建成的。要实现这个过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点金术,你必须付出爱并具有冒险精神,将构筑一座剧院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有机地结合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就像剧院中的演出一样,一座剧院的成功取决于与剧院建筑有关的专家们的能力协作,其中包括建筑师、还包括制片人、导演、编剧、演员、编舞、指挥、指导教师、舞台及灯光设计、音响师和技术顾问等人。无论对演员还是对观众来说,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和演出所在的场所决定了戏剧演出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介绍HHPA的剧院建筑,我们请美国演艺界的一些人士阐述了剧院与建筑的关系。我们非常感激这些撰稿人对此事投入的极大热情及独到的见解。他们描写了各类形式的剧院,如:历史的、现代的、当地的、闻名世界的、朴素的、豪华的。有几位作者评论了一些HHPA的设计作品。另外
《事件》是挪威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易卜生在1882年完成的作品,易卜生在这部戏里讲述一位正直的医生斯多克芒发现家乡浴场水中含有传染病菌,他不顾市长和浴场主的威胁利诱,坚持改建浴场,并要在《人民先锋》报上发表文章,然而当权者却煽动民众,操纵“民主的”表决机器,宣布斯多克芒为“人民公敌”。 《事件》采用戏中戏的结构方式,就人类的居住环境正容易遭受破坏这一备受关注的现实问题,塑造了几位个性鲜明的在淮河边长大的大学生形象。他们暑假回到家乡时,目睹满目疮痍的淮水河,痛感家乡污染问题的严重,决心排演易卜生的《人民公敌》,以唤起家乡父老治理污染的觉悟。但是,他们遇到了《人民公敌》剧情中相似遭遇!周围的家人朋友在了解他们排演话剧的真正意图之后,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以种种方式进行阻挠!这群大学
《张永和聊史说戏》,京剧剧目总计5800余个,其中绝大多数是传统剧目。京剧传统剧目中有不少剧目具有较高思想内容,如《铡美案》《打渔杀家》《四进士》等。更多剧目从各个角度反映古代生活,丰富人们知识,或给人以健康的艺术享受。如《群英会》《空城计》《玉堂春》等。
《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包含尼采写作生涯最后一年(1888年)里完成的两部独立著作《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反瓦格纳》,根据科利/蒙提那里编辑的十五卷本考订研究版《尼采著作全集》第6卷译出。中文版力求严格对应于原著。文中注释分为“编注”和“译注”两种。“编注”是译者根据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4卷第381—528页(对科利版第6卷的注解)译出的,补入正文相应文字中,以方便读者的阅读和研究。
《怎样掌握京剧流派演唱技巧》讲的是入门的基本功,是学唱京剧的基础,因而讲的是一般要求,是共性的东西。而《怎样掌握京剧流派演唱技巧》讲的则是,各流派的创立者是如何在其演唱中具体运用这些基本功,因而形成独特的风格的,故这本书讲的是个性的东西。比如,同是用气,各有巧妙:程派对气息量需要特别大,因而特别讲究气息控制,气口安排繁多;而马派唱腔中,用气、调气是一大特点,尤其是气口掌握,偷气、换气,变化多端,运用自如。再如,同是发声吐字,具体各不相同:有的强调字头,喷吐有力;有的则拉长字腹,使其元音响亮;还有的重在字尾,善用鼻腔共鸣……京剧大师们就是善于依据各自不同的先天条件,充分运用各种技巧来修饰、美化唱腔和表演,因而得以各具特色,创立流派。
为了唱好歌曲,应充分理解歌词,这是不言而喻的。 《高等院校声乐教学参考丛书:西洋歌剧咏叹调250首字对字译词》收集了250首西洋歌剧咏叹调的原文歌词(对1985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材科印发的字对字译词作了增补)并把它们译成中文。为演唱西洋歌剧咏叹调但对意、德、法语又甚精通的专业和业余歌唱者,在掌握和理解歌词内容方面提供了方便。
焦菊隐生前曾发表过多达几百万字的涉及各类体裁的文字,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论述,而穷其一生,禅精竭虑,苦苦追寻的依旧是戏剧,他结合自己的导演实践,从多个角度撰写发表了大量的论述戏剧的文章。在纪念焦菊隐诞辰110周年之际,编辑出版的《焦菊隐戏剧散论》,则主要是从焦菊隐所从事的导演工作的角度出发,所选文章准确精到地表达了他在有生之年对戏剧所抱有的深思熟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