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通史(五代两宋辽西夏金卷上)》是《中华艺术通史》的第七卷。五代十国的小朝廷艺术承递着晚唐的余绪,畸形繁荣,并在递嬗中出现新的气质、风格与形式。宋朝乘时而起,新的文化凝聚点在新的政治经济基础上形成,酝酿出宋代艺术的一代繁盛。宋代虽然在疆土、国运、气势、境界方面不如汉唐的博大开阔、沉雄浑厚,然而它却以郁郁乎文哉的君子风范、厚积薄发的文化修养、幽雅醇清的艺术气质、丰富细腻的审美感受.通过全面而又极富时代特色的创造,修建起一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灿烂无比的艺术殿堂。宋代的诗、词、古文、书法、山水花鸟画、瓷器、建筑、园林皆继承前人而臻于完善:市井文化的繁荣则带来通俗文艺的兴盛,后世一切通俗文艺品种几乎都在此时产生.小唱、鼓子词、诸宫调、词话、讲史、说经、杂剧、南戏、傀儡戏、影
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7级》,书中详细记录了谭盾、叶小纲、陈其钢、陈怡、郭文景、瞿小松等10位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艺术舞台上的作曲家、人称“中国精英班级”的中央音乐学院77级作曲系的毕业生的成长历程,在这些历史的足迹中,折射出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曲折和希望,展现出与中国改革开放共同成长与崛起的青年作曲家们在音乐事业上的突出贡献。n 此书为人物传记类新书,书中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77级十位杰出作曲家谭盾、叶小纲、陈其钢、陈怡、郭文景、瞿小松、周龙、苏聪、张小夫、刘索拉。书中生动地记述了这群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弄潮儿”成为今天中国音乐界一代精英的成长经历和思想情怀。
读《歌词门》,好像就在读一首漂亮的歌词。晓岭兄把基于创作美学和接受美学高度上对歌词创作的思考,化成条理清晰而深入浅出的语言娓娓道来。全书的结构本身就具备了节奏美,每章之后的诗作更是成为串联全书的点睛之笔。读《歌词门》,感觉得到作者不但说出了自己数十年创作的经验和体会,而且他遍读中国歌词的佳作,不论传统还是现代甚至当下。这使得他的立论有了一一览众山的高度和水纳百川的胸怀,自然也就有了足够的深度和力度。读《歌词门》,还可体验到作者对于歌词创作发展的拳拳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对歌词创作除了基于历史的和理论的解析梳理外,作者也对歌词创作的各种弊病予以虽然和颜悦色却不乏锋芒的批评。中国的歌曲创作是大众音乐生活中为重要的领域,中国歌词创作有其自身的特殊美学规律,中国的歌词创作面对飞速发展
乐队编配与排练,就其基本内涵而言,应分属作曲技术理论中的管弦乐法(又称配器法)和指挥学中乐队训练学的知识范畴。它们是专业院校作曲系和指挥系学生的必修课。这是两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两种“学无止境”的训练创造性思维的专业知识、理论、技能课。为完成此课程的教学任务,每门课用两学年教学时间,并以小组课、个别课的方式予以讲授、改题,还要经历艺术实践的磨炼——在乐队的实际演奏音响中去获得真知。 然而,在普通高校(含师范)音乐学本科专业的教学中,由于培养目标的导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规定,加之教学条件、教师队伍,学生素质同专业院校作曲、指挥系(科)的某些区别,这两门既属于音乐创造,又属于音乐表现类课程的教学往往表现为知识性的介绍、理论性的概述,必要的技能技巧学习又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