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闽剧打击乐专业不同年级的教学纲要,选择适当的闽剧剧目作为教学范例编入教材,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内容塑造角色并进行角色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有所发展。教材由易入深,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步提高教学难度,编写时将基本功训练和剧目排演相结合,力求以学促演、以演代学。本书是闽剧打击乐曲谱史上首次将闽剧打击乐各行当曲谱汇编成一套完整的总谱,对闽剧打击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 十三五 计划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 西安鼓乐 系列丛书之一,西安鼓乐是中国古代汉族音乐的重要遗存,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 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本册为图鉴,收集了先鼓乐三百张的历史图片,搜集、转化目前所见的历史录音、音像、图片, 扫描、重制现存珍贵谱本。本卷由乔建中担任主编。《西安鼓乐图鉴》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介绍西安鼓乐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著作。作为我国*部以某一乐种为对象的图鉴类书籍,本书共分为社、器、谱、曲、事五个部分,分别从西安鼓乐现存六大百年乐社的历史及关键人物进行概述;对西安鼓乐所使用乐器概述及多角度图片的介绍;对乐社现存乐谱自清代以来的传抄历史及保存现状进行展示;选择西安鼓乐代表性乐曲、曲牌进行可视听推介;对60年来西安鼓乐在世界范
鼓,是萨满的象征:以鼓为核心而构成的器声与人声,是萨满通天地、降神谕、明人伦的“语言”。《鼓语:中国萨满乐器图释》是一部以图鉴形式展现的萨满乐器志。作为图鉴,其千幅图片皆为作者的手摄影资料,品质优良。作为乐器志,这本图释扎实丰富,横跨了历史、族属、地域、语系的萨满音乐资料,并给予田野实地调查的文化学诠释。共包括三大部分:部分“远古而来的萨满祭祀风俗”,解读萨满信仰及其仪式知识;第二部分“作为象征符号的萨满乐器”,阐释对万物有灵观物化形式的萨满乐器的深描;第三部分“融入世俗之中的萨满艺术”,窥探传统乐器在历史长河流动中的流变与传承。《鼓语:中国萨满乐器图释》这部图志深广厚重,无论对中国萨满音乐研究,还是对整个萨满文化研究而言都具有开创意义。它的诞生不仅为靠前视野下的比较研究打
《红旗渠畔》是由王建中作曲、施万春配器的一本总谱,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该乐谱是根据收藏在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特藏室的手稿作品,打谱而成。总主编廖昌永,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学术意义。
中国打击乐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件乐器,而是一类乐器,与其他乐器卷不同,打击乐卷不仅收录了有关中国打击乐的史论、乐种、乐人、乐器、乐事等种类繁多的文献,还搜集了传统的地方性乐种以及现当代创作的乐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文论篇》包含七个部分,分别为:概论、文献、乐人、乐种、乐器、乐事、资料。收录了有关打击乐历史、地方乐种、当代创作、演出教学等研究文献88篇,介绍了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优秀的打击乐演奏家、创作家、音乐家等105位,集中整理了115种打击乐地方乐种的综述介绍,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百余种打击乐器的风采,*后集辑1914年至今与打击乐有关的大事年表和论著出版、文献发表情况等。全面体现了中国打击乐所包容的巨大而深刻的内涵。
李真贵、张伯瑜主编的《华乐大典(打击乐卷文论篇)》含七个部分:其一,概论。其中含6篇文章;其二,文献,其中有:历史研究、乐种研究、教学与创作研究等不同类型的文章共81篇;其三,乐人,共介绍了105位打击乐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其四,乐种,其中介绍了一百多个地方性乐种,包括:清锣鼓、舞蹈锣鼓、吹打锣鼓、戏曲锣鼓;其五,乐器,共分为:古代打击乐器、现代打击乐器(鼓类乐器、锣类乐器、镲类乐器、板梆类乐器、铜铃及其他响器);其六,乐事,主要包含:书籍的出版发行、重要作品的创作、重要赛事、音乐节与音乐会、打击乐专业教育;其七,资料,其中介绍了打击乐谱的几个示例、中国的打击乐论文发表情况以及中国打击乐论著出版。
李真贵、张伯瑜主编的《华乐大典(打击乐卷文论篇)》含七个部分:其一,概论。其中含6篇文章;其二,文献,其中有:历史研究、乐种研究、教学与创作研究等不同类型的文章共81篇;其三,乐人,共介绍了105位打击乐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其四,乐种,其中介绍了一百多个地方性乐种,包括:清锣鼓、舞蹈锣鼓、吹打锣鼓、戏曲锣鼓;其五,乐器,共分为:古代打击乐器、现代打击乐器(鼓类乐器、锣类乐器、镲类乐器、板梆类乐器、铜铃及其他响器);其六,乐事,主要包含:书籍的出版发行、重要作品的创作、重要赛事、音乐节与音乐会、打击乐专业教育;其七,资料,其中介绍了打击乐谱的几个示例、中国的打击乐论文发表情况以及中国打击乐论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