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地位崇高,曾响彻古人的生活和内心。一张琴可以诉说无数美妙绝伦的故事。《古琴丛谈》从古琴的制作谈起,说到琴音的品质特色、弹琴的讲究,说到伯牙和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 、嵇康与《广陵散》、范仲淹和《履霜操》;论及弹琴的讲究,琴的指法、题材、打谱以及琴曲的音乐特征。又以陶渊明与无弦琴为引,论说当代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刘景韶先生、成公亮先生的品行修养、风格气质;还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的手法差异进行了比较,对古琴的现代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书由古琴而深入古琴文化,深入中国古代琴人、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以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向度的共振,传达古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一种高旷。
收录19首风格迥异的中国民歌,除了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南泥湾》《茉莉花》《拥军花鼓》《在银色月光下》等,还有许多体现地方特色的新创作歌曲,例如《叫卖小调》中的"栀子花 白兰花 "等唱词、旋律就巧妙地融合了上海海派文化中特有的叫卖声,使演唱这首歌曲的孩子们感受到浓浓的老上海风情。
本书为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音乐口述史语境下的浙东四明南词研究》(项目批准号:22YJA760070)最终成果。 四明南词 因浙东四明山得名,亦称 宁波文书 ,曲调典雅,词藻华丽,是我国众多曲艺中别具江南特色与海洋风情的一种传统说唱音乐。本书立足地域,从音乐口述史语境切入,采录四明南词非遗传承人陈祥源等十余位代表性艺人口述记忆,展示他们的学艺过程、表演经历、心路历程等,还原300多年来四明南词的音乐特征、历史变迁和生存状态。并以南词老艺人口述史为中轴和线索,与现有文献资料相印证,追溯四明南词的地域背景与历史渊源,探讨南词典雅的唱腔曲调和支声复调的伴奏特色,分析文本说表的叙事艺术与诗化的词章审美,进而考察作品的江南文化特色与鲜明海洋风情,最后对南词传承谱系、濒危现状和赋能保护做出论述。
该书为适用于民乐队的简易作品集,作者取材力求旋律优美、结构简单,且具有代表性,收入了如《我和我的祖国》《雁南飞》《好看的歌儿献给妈妈》等20首脍炙人口且流传广泛的经典作品。在此基础上编配出易学、易练的合奏器乐曲,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和声织体带来的立体美。该书为五线谱和简谱对照形式,既可以让青少年音乐团体及大专院校的学生尽快地适应和识别五线谱,又可以让广大民乐学习者聚在一起轻松演奏。在丰富了城市的艺术氛围的同时也提高了音乐学习者自身的精神生活。
《炎黄风情 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是著名作曲家鲍元恺教授于1991年创作完成并首演的一部大型管弦乐组曲。这部以燕赵故事、云岭素描、黄土悲欢、巴蜀山歌、江南雨丝、太行春秋六组二十四首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民歌为主题,展示了地跨东西南北、情及喜乐悲愁的炎黄子孙生活画卷。2021年,经原作者鲍元恺教授授权,委托中央音乐学院手风琴专业青年教师田佳男将全套《炎黄风情》交响组曲改编为自由低音手风琴独奏版本。
《敦煌回响》为笛子、唢呐、二胡、古筝与打击乐而作(2018年,时长10分钟)。应2018年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委约而作,《敦煌回响》受到中国西部敦煌古镇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启发。这个地区很受欢迎的音乐形式之一“花儿”,是一种民间流传的民歌。“花儿”实际上是一种山歌。除了“花儿”之外,该地区还保留着多民族的民间音乐、歌舞表演和诵诗。《敦煌琵琶谱》的音乐素材以及敦煌石窟的壁画展现出许多音乐和舞蹈表演场景,包括表演者的姿态图像以及使用的一些乐器类型都是这部作品的灵感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