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完整辑录民歌40年发展流变的百科全书式完全档案,全书由被誉为 民歌之母 的陶晓清统筹制作,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这场深刻影响了华语流行音乐未来走向的民歌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既再现了一代年轻人创作 自己的歌 的青春现场,又承载着历代民歌迷关于民歌记忆的珍贵符号,像一个可穿越时空的秘密宝盒,值得典藏。 书中囊括了近百张经典唱片的详细介绍与逾百位音乐人的幕后起底,讲述了很多熟悉的歌曲背后的隐秘故事,如李宗盛创作的*首歌是什么?《橄榄树》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龙的传人》歌词有哪些改动?等等。更有20世纪70年代台北市民歌西餐厅地图与40年来69场重要演唱会的全记录。另附有近500张复古照片、文件、手稿等珍贵史料与45首经典歌曲,全方位还原民歌运动40年来的发展图景。
1956年, 北京琴会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音乐研究所领导下, 派出古琴采访小组, 结识各地琴家之后, 即经常与各地琴家保持接触, 受到各地琴家不断教益, 使北京琴会在琴学与琴艺各方面得到不少提高。北京琴会筹议为各地琴家建立互相接触的园地, 设想印发一种专刊, 并曾向各地琴家征稿。 《琴论缀新》应运而生。这本书集中体现了1949—1980年间的中国古琴研究成就,此专刊以利琴学、琴艺之交流,收录了各地琴家之文论,极具史料价值。不仅关注学术研究,而且对于演奏技法技巧、行业动态都有涉及,读者可以从中窥视这一时期古琴届发展态势。
《二香琴谱:一函8册》由[清]蒋文勋撰
1956年, 北京琴会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音乐研究所领导下, 派出古琴采访小组, 结识各地琴家之后, 即经常与各地琴家保持接触, 受到各地琴家不断教益, 使北京琴会在琴学与琴艺各方面得到不少提高。北京琴会筹议为各地琴家建立互相接触的园地, 设想印发一种专刊, 并曾向各地琴家征稿。 《琴论缀新》应运而生。这本书集中体现了1949—1980年间的中国古琴研究成就,此专刊以利琴学、琴艺之交流,收录了各地琴家之文论,极具史料价值。不仅关注学术研究,而且对于演奏技法技巧、行业动态都有涉及,读者可以从中窥视这一时期古琴届发展态势。
该书是为了纪念王音旋逝世十周年,全面总结其在民族声乐领域非凡的艺术成就,延续山东艺术学院厚重的历史文脉,丰富新时代山艺的精神内涵。本书分为四卷,第一卷为《追思卷》,由“念亲人”“忆恩师”“故友情”和“影响力”四部分组成;第二卷:为《学论卷》,由“王音旋文论”“声乐教学研究”和“创作与表演研究”三部分组成;第三卷:为《歌谱卷》,主要由“王音旋演唱的金西创作歌曲集”“王音旋演唱的其他作曲家歌曲集”“王音旋演唱的民歌集”和“歌曲简介”四部分组成;第四卷:为《图汇卷》,内容为“王音旋先生的老照片”“各类证书”“手迹”等,卷末附王音旋先生生平大事记,分卷主编为宫富艺、高文辛。
《春草堂琴谱:一函4册》由[清]苏璟,[清]戴源,[清]曹尚炯同订
《刘少椿古琴演奏法(套装共2册)》是一套研究刘少椿先生古琴演奏方法的教材和曲谱集。内容主要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刘少椿古琴演奏法解析》,下册为《刘少椿古琴曲谱集》。上册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阐明古琴弹奏的指法法门,并融入了刘少椿古琴艺术的音韵特点,指法讲解之后配有若干基础曲目练习。下册主要讲解分析刘少椿生前留下的九首广陵派琴曲:《梅花三弄》、《山居吟》、《平沙落雁》、《樵歌》、《墨子悲丝》、《龙翔操》、《梧叶舞秋风》《酒狂》、《良宵引》。 《刘少椿古琴演奏法(套装共2册)》是对刘少椿古琴艺术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是在古琴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很好成果。
本书为《现代琴学丛刊》中的一册,收录了102位海外近代琴人、55篇琴谱、104首琴曲等内容。每位琴人有简介,另附有藏谱、藏琴情况,以及本次修订的增补内容。书中配有部分琴人的照片、部分古琴的老照片等图片。书中以收录现代琴人为目的,凡曾学琴,能看减字谱者,谓之琴人。 其本身不弹琴,而藏有新旧七弦琴,且常与琴人往来者,亦附录数人。不论其性别、国籍、年龄、身份、造诣,依姓名笔划先后为序。文末附有古琴分派简表。
1956年, 北京琴会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音乐研究所领导下, 派出古琴采访小组, 结识各地琴家之后, 即经常与各地琴家保持接触, 受到各地琴家不断教益, 使北京琴会在琴学与琴艺各方面得到不少提高。北京琴会筹议为各地琴家建立互相接触的园地, 设想印发一种专刊, 并曾向各地琴家征稿。 《琴论缀新》应运而生。这本书集中体现了1949—1980年间的中国古琴研究成就,此专刊以利琴学、琴艺之交流,收录了各地琴家之文论,极具史料价值。不仅关注学术研究,而且对于演奏技法技巧、行业动态都有涉及,读者可以从中窥视这一时期古琴届发展态势。
历代以来,古琴和书法是文人、士人“乘物游心”的主要艺术性载体,故有“琴棋书画为文人四艺”的说法。作者透过“古琴”和“书法”这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孕育的双生子,相互印证和比对,解谜其中“艺”的传承基因和演化规律。故本书当为中国艺术领域用“文理合一”思想进行思辨的首例。本书源自笔者多年琴书学习与实践的感悟与体验,集结若干解析“艺海双帆”渊源与流变的研究,深入浅出、勾连古今,适合对古琴、书法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为温州地方器乐曲汇编。包括上下册,上册为温州戏曲曲牌的器乐曲汇编,包括哨呐曲牌、丝竹曲牌、吹打曲牌、锣鼓谱以及八仙与其它特殊唱腔插曲。下册为温州民间器乐曲汇编。温州是中国戏曲的故乡,南戏自温州产生以来,已有八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因流布的地区不同,各地的生活习俗、地域风貌、语言方音、历史背景的差异而呈现出各自的风格特色,衍生出众多的地方剧种。
王惠然先生是我国ZHU名民乐艺术大师,他集作曲、指挥、演奏、教育和乐改于一身,多方面地在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上作出巨大贡献。王惠然曲王红艺主编的《江月琴声(附光盘王惠然民乐作品精SHOU*选共26册中国民族管弦乐总谱)(精)》是王惠然先生从艺60年艺术成果的精粹,精SHOU*选了他创作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民乐合奏重奏、器乐独奏曲共计25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今虞琴刊》是由今虞琴社编印的古琴学术刊物,由查阜西、彭庆寿、张子谦等人编印,汇集了近代琴人、琴社的丰富琴学资料。 书中包括了记述、学术、考证、论说等部分,并提出了利用现代音乐知识,系统收集整理古琴音乐遗产的主张。 《今虞琴刊》展现了当年琴人的风貌与思想意识,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具有较高的学习、研究和收藏价值;也具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传统技艺的作用。 《今虞琴刊》是古琴、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爱好者推荐的琴学著作。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篇以文字形式论述了藏、彝、侗、壮民族胡琴的文化起源、历史演变、形制构造、演奏技法、音乐功能等内容;下篇以乐谱形式汇集了项目学员和部分专家创作的 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原创作品,其中藏族14首、彝族2首、侗族3首、壮族2首。这些原创作品撷取了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素材,以胡琴特有的音韵声腔,结合现代胡琴演奏技法加以拓展和升华,显示出中华胡琴文化多元一体的艺术特征。 同时,在保留民族传统音韵的基础上,彰显了胡琴音乐器乐化、艺术化、时尚化的审美意识和品味。
《中国古琴珍萃》(复合媒体版)一书收录了中国各大博物馆及民间珍藏历代名琴163张。每一张古琴均有文字说明,正面、反面、侧面及重要的局部细节图。书后还附有乾隆御题琴谱册及抢先发售面世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抄本《太古遗音》琴式图,本书内容对研究古琴的专业人士及古琴爱好者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及收藏价值。
《秋声琴馆遗稿》为《现代琴学丛刊》其中的一辑,是关于古琴大师凌其阵先生的作品集,全书分为“上篇 著述”和“下篇 琴谱”两个部分。“上篇 著述”又分为“学琴劄记”和“学琴札记补”两个部分,共约56篇小短文,主要是关于凌其阵先生自身学琴往事和心得体会、论文、札记等。“下篇 琴谱”分为“琴曲”和“琴歌”,各16首,主要是凌其阵先生代表作《醉渔唱晚》《大学之道》等等。该书是将琴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琴学和美学相结合的琴学合集。
《北国风光》是一部管弦乐作品。作曲家的灵感创意来自1936年初在山西吕梁石楼县留村创作的《沁园春·雪》。作曲家利用管弦乐宏大且层次丰富的音响形态,不仅表现了原作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等景色和意象,还发挥了音乐长于表达情感力度的特点,将词作中蕴含的内在精神力量予以充分体现。同时,作曲家也在作品中抒发了对故乡绵绵无尽的深厚情感。作品属“21世纪中国作曲家原创作品”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