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其对中国器乐和古今中西文化的熟稔,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五种重要乐器与特殊生命情性关联起来,从琴与高士、琵琶与侠客、笛与书生、筝与儿女、胡琴与常民生命性的相形相契入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概述了中国乐器的特质。乐器与生命属性的此种连接,因此也就不只反映了中国器乐独特的历史发展,更根柢地映照了中国人在音乐乃至生命上不同于西方人的一种态度。
收录19首风格迥异的中国民歌,除了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南泥湾》《茉莉花》《拥军花鼓》《在银色月光下》等,还有许多体现地方特色的新创作歌曲,例如《叫卖小调》中的"栀子花 白兰花 "等唱词、旋律就巧妙地融合了上海海派文化中特有的叫卖声,使演唱这首歌曲的孩子们感受到浓浓的老上海风情。
中国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中国民歌浩如烟海,数不胜数,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其内容形式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多年来我国文艺工作者对中国民歌进行收集、整理、抢救,随着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民歌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中国民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继承与发展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遗产,向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提供民族音乐研究素材资料,我们策划选编这本《中国民歌精选》。 《中国民歌精选》精选了全国各省市、各民族的代表性民歌三百余首,这些经典民歌大多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地方特色浓郁,为人们广为传唱。所选歌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劳动歌曲,有山歌
箫的历史悠久绵长,音色圆润典雅,是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侧重介绍箫的器、技、艺三方面内容:《知于器》介绍箫的历史演变、种类形制和持箫方法,帮助初学者了解箫乐器的基本常识;《精于技》介绍箫的演奏技术,配合大量新创编练习曲和乐曲,帮助习箫者通过基础训练和乐曲实践,加强基本功和实操能力;《通于艺》介绍箫在昆曲、江南丝竹、南音和广东汉乐等戏曲和乐种的应用,精选经典作品作为风格性练习,旨在帮助演奏者扩展对箫艺术的理解,提升音乐审美趣味。
《尺八简易入门》是国内第一本尺八教学或自修教材。尺八起源于中国,后传至日本并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一个流传至今、且不分男女老少人人皆可学习和演奏的乐器。这一乐器曾经一度近千年被国人遗忘,直到近几年才在国内逐渐流行起来,全书配以电脑清晰绘图,简明而系统地介绍了尺八的器型、结构、演奏姿式、历史和基本演奏技巧,并附有大量相应的练习曲目,广泛适用于从初学者到已掌握一定技能的尺八演奏者。
本书是青年演奏家“玉面小嫣然”专门为古筝爱好者打造的带有技法讲解的第四本古筝改编曲谱集。 本书中的曲目包含时下流行的电视剧主题曲、电影主题曲及中国风流行乐曲等,这些乐曲包括了重奏版、纯筝版、配乐版等不同的曲谱版本,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演奏水平和喜好,选择曲谱版本。本书在之前出版的三本曲谱集的基础上,将需要注意的难点,都标注了文字讲解,同时提供了详细的演奏提示和指法标记,让读者在练习的过程中, 加高效、正确地弹奏歌曲。 本书适合广大古筝爱好者阅读,也可以作为音乐培训学校的教材使用。本书中的曲子既可以作为日常的练习曲目弹奏,也可以作为表演曲目演奏。
廖国伟编著的《审美人类学视阈中的民歌文化》是人民日报学术文库之一,《审美人类学视阈中的民歌文化》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运用文化人类学和美学交叉,田野调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歌的生存机制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并对全球化语境中的地方性审美经验中的民歌文化、当代大众文化时代民歌的认同危机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表征危机等问题作出了理论的研究和阐释。
箫的历史悠久绵长,音色圆润典雅,是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侧重介绍箫的器、技、艺三方面内容:《知于器》介绍箫的历史演变、种类形制和持箫方法,帮助初学者了解箫乐器的基本常识;《精于技》介绍箫的演奏技术,配合大量新创编练习曲和乐曲,帮助习箫者通过基础训练和乐曲实践,加强基本功和实操能力;《通于艺》介绍箫在昆曲、江南丝竹、南音和广东汉乐等戏曲和乐种的应用,精选经典作品作为风格性练习,旨在帮助演奏者扩展对箫艺术的理解,提升音乐审美趣味。
肖常纬等编著的这本《中国民间音乐概述(修订版)》分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五大类。本教材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为对象,以普及民族音乐基本知识为主,兼及部分民族音乐理论,即以“述”为,“论”较少;以期能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并将之运用于表演、创和和教学实践。
《少儿学古琴(修订版)》按照五声音阶规律,标出滑音起始位置,初学者有规律可循。左手单指按双弦、三弦处标示提示符号,弹奏一目了然。附古琴常用调按音音位图、泛音音位图,帮助初学者尽快熟悉古琴音位、把握音准。
常静,古筝演奏家,独立音乐人,国家一级演员,泰国公主常任古筝老师。 她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先后师从李婉芬教授、邱大成教授习筝。她的音乐空灵唯美,如中国山水画般气韵悠长,并用现代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古老的文化,通过独特的演奏吟唱方式和东西方乐器的混搭,给予古筝音乐全新的诠释。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古筝独奏《礼乐——春江花月夜》。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和世界著名音乐家雅尼先生合作《琴筝和鸣》,获得广泛关注。 常静专注于古筝演奏与创作,已在美国真音乐、台湾源动力、德国EDEL、香港雨果、中国瑞鸣等唱片公司出版《常静》、《离弦》、《彩虹之上》、《筝美人》、《十指弹一》、《杏花天影》、《瑞鹤飞》等多部唱片,并在唱片中担任作曲、编曲、演唱、演奏、制作等工作。 常静
《中国花儿曲令全集》所展示的就是这些光彩熠熠的花儿精品及地域音乐文化的风采。全书历史资料翔实、曲目选材精当、分类排列方法合理,表现出编纂者严谨的科学的治学精神。花儿山歌是我国传统音乐的富矿,是珍贵的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歌种,而是有着强烈地域性的音乐文化。它流行于以甘肃、青海、宁夏为中心地区,播及新疆东北部、陕西西部、四川北部、西藏东北部的部分地区;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裕固八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花儿。这些花儿既有着各自的特点,更有着这一广大流行地域的音乐共性和音乐基因,显示出鲜明的地域音乐文化面貌和文化价值。
古筝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国家普及民族艺术的政策和有志之士的不懈努力下,学习古筝的人、特别是少年儿童越来越多。如何保持孩子的学筝热情,不断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古筝教师的重要课题。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及年龄特征出发,由浅入深地选择了部分广为传唱又深受其喜爱的少儿歌曲,改编成独奏、合奏曲(其他同仁改编的很好曲目在书中已注明)。又新创作了两首富于儿童特色的筝曲,并且每首乐曲都进行了重点、难点的解释和说明,并让我的学生(年龄在11-14岁,业余古筝八级以上证书获得者)在本书所附的CD和DVD中做了示范演奏,相信能对习筝的少年儿童有所帮助。
刘天华是五四时代我国*秀的器乐作曲家,同时也是卓越的二胡、琵琶演奏家和音乐教师。 刘天华受到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立志改进和发展民族音乐,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民族器乐的研究创作和教学,并且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对发展我国民族器乐提供了典范的经验,他对于发展民族音乐,具有独到的见解,既反对全盘西化论,同时也反对排斥西方文化的国粹主义,他是真正掌握了民族音乐创作技法规律而又善于吸取西方音乐进步因素的现代作曲家,他是一个勇敢的革新家,因而他的作品拥有广泛的听众。本书是他的作品全集。
杨民康主编的《瑶族传统仪式音乐论文集》具体分为五个部分。部分“综述”,收入五篇文章。其中,杨秀昭等的《瑶族宗教祭祀活动中的歌舞音乐》(1994),由20世纪90年代广西艺术学院专事瑶族音乐研究的学者群撰写,发表于香港高校学刊,乃是在当时两岸三地艺术学与人类学学者对于宗教仪式音乐给予共同关注和密切交流的学术背景下,部分学术课题开始尝试走出以往的宗教研究学术“禁区”,从而具有开拓性、突破性意义的一项初期研究成果。杨民康、吴宁华的《桂、黔、滇少数民族梅山教传统仪式与仪式音乐的比较研究》(2006)发表于21世纪初期,是在作者对云南、广西等地瑶族道教仪式音乐做过较为系统的音乐民族志研究之后,试图对之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的一批研究论文之一。其他三篇,则分别从国内、国外研究以及某一学术专题的角度,对迄今中国
你喜欢听音乐吗?你喜欢《青花瓷》《荷塘月色》这样具有浓郁中国风的音乐吗?你知道过去的人们都在听什么吗?你知道老祖宗们都在摆弄啥乐器吗?从8000年前的“远古之音”骨笛,到2000多年前的“黑科技”编钟;从登上太空演奏的传统乐器古筝,到大运会上“会唱歌的石头”磬,中国传统乐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坊间有传言: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不觉间,中国传统乐器已经融进我们生活中了。本书提炼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联合打造的同名大型融媒体节目的精华,详细讲述了骨笛、编钟、鼓、编磬、筝、埙、箜篌、筚篥、阮、古琴、琵琶、二胡、唢呐等传统乐器与南音、笙管乐、江南丝竹等中华文化中典型的乐器合奏形式。全书共十余张详细乐器构造解析图
本论著将从浙江西南部菇民所唱之山歌及其与菇民区特殊的经济民俗之间的关系作较为深入的探讨。使人们了解浙西南香菇发源地的先民们,在深山老林中的劳作及他们种菇技术的发明和传承方法。通过挖掘和收集整理菇民山歌,了解它的历史背景以及古人奇特的制菇技术,发现它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很强的独特性,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菇民山歌中既承载着香菇栽培的技术起源、生产历史,又是菇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种菇技术、生产条件、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内容的映射,是菇民区内民间艺术、民俗事象、种菇技术、宗教信仰等内容之间的联系纽带和运行载体。同时,菇民山歌又是香菇种植村落中的一种象征性文化,是一部香菇生产的史诗;是菇民离乡前往深山密林种植香菇前闲暇时间的精神寄托和主要娱乐形式;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极具瑰丽的一个乐种。江南丝竹作为一种民间器乐的合奏形式,它既不同于华彩旖丽的广东音乐,更有别于粗犷豪放的北方吹歌,而是带有浓郁江南水乡特色的一种细雨微风、平易近人的音乐语言。
《中国民族乐队合奏曲选集》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王直主编,顾冠仁,周成龙、张鸿玮、王直为编委。这套大合奏曲集共分五册,每册有六至七首乐曲,全套共有乐曲三十三首。《中国民族乐队合奏曲选集》,编选了海内外知名作曲家的优秀民族乐队作品,这些乐曲都是在近几年专业民乐团或业余民乐团的演出实践中比较受欢迎的曲目。曲集中的乐曲体现了近几年来民族乐队作品的创作成就。这样较集中的,系列的、多作家的出版民乐合奏曲。多年来还是次,它的出版发行,必将对民族乐队的发展、普及与提高,和民族乐队作品的创作繁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套曲集的出版,得到了大陆、港台以及海外的不少作曲家的热情支持,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这套曲集以五线谱出版,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技法各异、有易有难。既有适合专业民乐团体演出
近年来,全国各地学习声乐(民族唱法)、报考各类音乐学院的学生越来越多,这就对音乐教材的选配有了新的要求。但是教学中配套教材却比较缺乏,而且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在科学性、艺术性、民族性、权威性、代表性、实用性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尤其是具有少数民族色彩的、较规范的、较创新性的、又带钢琴伴奏谱的民族声乐新教材更为少见。基于上述原因,选编了《中国民族声乐实用教材:精编民族唱法女声卷(教学指导版)》,它不仅可以满足各类高等院校声乐专业学生,特别是高等院校中少数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也适用于音乐爱好者进行自学。 书中每首歌曲均编配钢琴伴奏谱,大部分歌曲还录有范唱(尤其是少数民族民歌、新创作民歌的范唱),这无疑弥补了以前教材编写中的不足,也成为《中国民族声乐实用教材:精
《中国泉州南音系列教程》中的《泉州南音指集》,主要根据泉州南音研究社编的《指谱大全》(1979年版)为样本,结合菲律宾刘鸿沟先生编撰之《闽南音乐·指谱全集》(1953年版)及《清刻本文焕堂指谱》(1857年编成本)为参考资料,借古鉴今,对48套精典指谱按故事的年代、人物情节、内容类别进行编排。为方便于教学实践和传承研究,及培养南音专业本科生研读古谱能力,也便于泉州南音爱好者、弦友同仁的传统读谱习惯,在工乂谱横排版直译五线谱、简谱之后,仍附编横写格式之指套曲词,以保古存真。本教材五线谱、简谱都是根据传统南音工乂谱原始“指骨”译编,是未经润腔的南琵指法谱,特别提醒研究者注意。 为了保护、传承、研究“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泉州南音”,在力求保古存真的基础上,泉州师院艺术学院尝试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