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程作为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指定用书,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与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共同论证、认可的国际标准舞基础教材。教程作为国内艺术培训学校基础教学用书,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该教程有摩登舞和拉丁舞两个篇章,各设十二个级别,按水平分为初级、中级、高级、金牌四个阶段,各阶段均编入专业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单人练习动作及组合。教程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专业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用性特点。
袁禾主编的《中国舞蹈通史(精撰版)》是国内第 一部从远古到21世纪初中国舞蹈通史专*。该专*从 历史人文的视角,梳理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轨迹,探 究其文化特点和艺术精神,既保证了通史研究的纵向 完整性,又具备断代史研究的阶段概括性。此外,在 注重知识的准确性、系统性和学术的严谨性的同时, 兼顾可读性、趣味性,深入浅出,明白易懂,不仅可 作为舞蹈研究的参考书籍,亦可作为大学教材,一周 一讲,春、秋学期分别完成全书上、下编的内容,有 利于教师把控教学进度以及学生适时掌握规定课时内 的重点知识,促使课程教学规范化。
本书作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民族舞蹈课程用书,其主要内容分为七章: 绪论 朝鲜族舞蹈技术技巧 维吾尔族舞蹈技术技巧 蒙古族舞蹈技术技巧 藏族舞蹈技术技巧 傣族舞蹈技术技巧 彝族舞蹈技术技巧 ,计30余万字。书稿以民族为单元,每一章都对所写的民族舞蹈及其技巧有一个整体性的概述。每一章分为 徒手技巧 和 道具技巧 两大类,而在各类技巧中又按 原地旋转 移动旋转 跳跃技术 和 翻身技巧 等进行编写。各章除介绍舞蹈概述、技术技巧的相关内容外,还设计了测验题和答案,便于教学开展。
该书系沈阳音乐学院舞蹈教育教学研究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从 基本概念 基本训练 腰部的基本训练 基本舞姿训练 移重心训练 技术技巧 复合技术技巧 女班、男班训练组合 等内容对中国舞基本功的训练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展示。此书为舞蹈专业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中国舞基本功训练范本,并将对舞蹈专业学生进一步演绎中国舞及其他舞种奠定了基础,也可供舞蹈业余爱好者了解、学习中国舞之用。
《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自1997年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舞者和舞蹈爱好者的欢迎和厚爱,北京和各省市的很多艺术院校舞蹈系把它作为舞蹈理论课程的教材。1998年10月获第十一届华东地区很好文艺图书二等奖。 据不接近的统计,此书自1997年4月出版,至2006年已重印10次,每次平均约增印3000-4000册之间,在舞蹈理论类的图书中是印数较多者之一,由此可见它是广大读者所需要的。2006年9月从美国访问归来的舞蹈史学家董锡玖告诉我们,她在美国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纽约市旁)看到了《舞蹈艺术概论》。由此也可见这本教材流传之广。这次对此书修订,是根据各类学科的基本教材一般七、八年都要修订一次的要求,应出版社之邀而进行的。近几年来,在我们给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一些艺术院校舞蹈系和舞蹈大专班讲课的过程中,根据
"赵铁春,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出版《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美的启蒙》《舞蹈鉴赏》等著作。本选题是一本阐述中国民间舞田野工作方法的工具性书籍。选题由中国民族民间舞采风和田野作业、教材和教学、创作和研究的主要案例及调查逸事,共四个部分构成。"
本书为舞蹈评论集。对于舞蹈行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的探讨,过去常常只是阈限于期刊、报纸中对热点现象进行研究的文章之中,读者也基本是舞蹈艺术行业的从业者或研究者。但是事实上,随着目前我国的舞蹈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艺术问题探讨的受众群正在不断拓展。因此,该书的结集出版不仅对舞蹈事业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而且也可以起到普及舞蹈艺术知识和评论鉴赏的目的。 作者出生于艺术世家,1996年起正式发表舞蹈评论文章,现在国内主要专业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而广受好评。此次通过北京市文联 北京青年文艺评论丛书 项目的专家评审,精选个人60篇文章,书名《古风舞蹈评论文集》(作者笔名为古风,书名题字已故著名舞蹈史论家、百岁老人彭松先生)。文集划分四个板块:*板块舞蹈理论研究(17篇);第二板块舞蹈作品评论(19篇);第
为了进一步认识在农村开展少儿美育工作的迫切性与重要性,给新农村少儿舞蹈的健康发展寻找方法、拓宽思路、提供理论依据,省舞蹈家协会、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决定将此次研讨会征集的论文编辑成册,出版《阳光田野幼苗——安徽省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集》一书。《阳光田野幼苗——安徽省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集》内容包括从儿童心理谈少儿舞蹈的美育功能、农村少儿舞蹈的审美取向及其艺术实践、地域文化对少儿舞蹈创作的影响、以花鼓灯为例浅谈地域文化对少儿舞蹈创作的影响、让美育之光洒满少儿稚嫩的心灵、少儿舞蹈美育教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意义、由新农村少儿舞蹈汇演引发的思考……
姜兰的这本《舞蹈形体教程》围绕舞蹈形体课的 教学目的与宗旨,改变了以往无论什么专业都是同一 套教学内容那种缺乏个性化的教学 套路 ,以及只 是将初级程度的舞蹈形体训练作为教学的 框架 。 而是根据传授对象的需求,选取具有实用性、针对性 、综合性、代表性的中外经典音乐作品纳入形体课的 教学中,从而形成了 三位一体 为 一个核心 ; 理论与实践 两个结合 ;美声、民声、流行三种演 唱为 三个侧重 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 为我 所需 、 为我所用 。 这部《舞蹈形体教程》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图 文对照,同时还附有影像光碟、音乐简介及相应歌词 等,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便捷而立体的阅读空间。
从不同的观点出发探讨了传统雅乐的发展与中日韩三国之间不可分割的文化联系。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三国的文化交流,对传统雅乐的复建与研究也有着相当的学术价值。
《舞研舞语——舞蹈及舞蹈教育初探》从舞蹈教育的角度,介绍了舞蹈的历史起源、舞蹈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舞蹈美育概念、舞蹈家的培养历程,探讨了教育舞蹈与业余舞蹈的区别、高等舞蹈教育的历程、西方舞蹈对中国舞蹈的影响,以及宗教因素对舞蹈的影响、舞蹈技术和舞蹈教育的社会功能。 《舞研舞语——舞蹈及舞蹈教育初探》适合舞蹈艺术院校的师生以及对舞蹈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你的动作》(Your Move)一书是由美国拉班舞谱学者安 哈钦森 盖斯特(Ann Hutchinson Gueste)博士撰写的有关拉班动作记录的系列丛书之一。 该书是在人类动作语言思想家——鲁道夫 拉班(Rudolf Laban)动作语言结构分析与动作描述理论的影响下写的一本有关动作的专著,书中对动作语言中的“基本元素”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用舞谱实例讲述一个单一的动作元素如何发展形成完整的动作序列。 “动作基本元素”是拉班早期作为动作的主题或动机来思考的,被拉班用动作的主题作为创作新舞蹈作品的动机因素,并用动作主题符号记录下来,这种方式拉班叫做‘主题舞谱’或主题描述。后来拉班还将这种主题舞谱的方式训练舞者,教会他们认识动作的可能性,培养他们发展动作和结构动作的能力。
本书为我校舞蹈学院相关专业所用教材。全书从翻腾技巧概述、翻腾技巧术语、翻腾技巧中的保护与帮助、翻腾技巧教学训练原则、翻腾技巧的训练等五个方面,将舞蹈基本功翻腾技巧用直观的图解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弥补了我校舞蹈教材的空白。
本书从民族舞蹈人才技术能力训练的角度出发,力图通过对民族舞蹈技术能力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实践,进行宏观(教学模式)的总结和微观(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总结和分析,来研究本科教学中在技术能力训练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几十年来所经历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系统地梳理,重点对本科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进一步探究。用生动的实例和可靠的依据来证明目前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所设计出的,并已经在课堂上实践了12年的教学模式,是真正适合民族人才技术能力需要的、*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同时,围绕民族舞蹈人才技术能力训练在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针对所确立的 教学模式 进行更深入和系统地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完善的建议。 本书想达到的另一个目的是 抛砖引玉 ,吸引更多关心并致力
《舞蹈基训课钢琴伴奏曲集》创作了一些适合课堂运用的钢琴伴奏音乐,不但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还能使课堂音乐丰富多样,培养学生的音乐辨别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舞者并不是只会跳舞,而是具有音乐和舞蹈双方面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更加有利于国家对长远音乐舞蹈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英译本)》由冯双白所著,本书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分析了1949~2000 年中国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以重大的舞蹈历史事件作为历史分期的依据,分六章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舞蹈艺术在事业概貌、创作收获、舞种沿革、杰出人物、重大组织活动等方面的基本历史现象,并且以整个中国原始舞蹈和封建社会舞蹈的发展为参照坐标,提出了新中国舞蹈是对中国女乐舞蹈文化和民间自娱歌舞文化的革命性转变,其历史本质是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艺术,其发展方向是建立21世纪的独立自主的艺术美学表现体系。 《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英译本)》适合对舞蹈艺术感兴趣者及相关研究者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民间舞蹈》在接近后修改和定稿之际,早前急于脱稿和出版的心态反倒变得荡然无存。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随着学术积累的增强,当你静下心来修改几年前的书稿时,会觉得存在的问题很多。甚至想如果能从头写过,可能会写得好些。这时算是体会到以前王克芬导师那代人一本书历时十几年打磨的必要性。如果每一章节和每一段落都是自己学术积累沉淀后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成果,洋洋洒洒20万字的专著写作花十年时间那真的不算长。在印刷传播时代,查找一条信息,那得从图书馆的藏书里一本一本地找,还得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录。等到他们坐下来写作的时候,有很多的资料信息已经烂熟于心了。那代人的学术做得是扎实的.也是问心无愧的。在内心深处,我崇敬他们,也希望自己不要偏离他们太远。 我国舞蹈学理论研究的历史很短,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全国高等学校从2006年秋季起普遍设置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公共艺术课程与其他公共课程一样,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配合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进一步落实*办公厅《全国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我社编辑出版了这套“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