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中的美术》(精装版),合平装本上下两册为一册,收录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教授自1985年以来发表的论文31篇。 这些论文围绕着 礼仪美术 (ritual art)这一基本概念讨论了中国上古和中古美术中的多项艺术传统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铜礼器,东周以降的墓葬艺术,佛教、道教美术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等。这些论文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献证据,以扩大美术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建筑、雕塑、画像和器物等各种视觉形象的组合以及与人类行为及思维的有机联系。其分析对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图像.而包括了对视觉环境的复原以及对艺术品的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文章中的讨论往往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除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考察,还反思有关的学术史和研究方法。相当一批
本书稿为*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作为*部系统研究中国舞蹈批评历史和现状的专著,为了对舞蹈批评展开全面深入的系统性研究,本书稿先开启的就是进行 中国舞蹈批评 的梳理、分析和评价。内容包括 绪论 正文 (九个章节)和 结语 等三个部分。在写作上,体现为 史论评 的充分整合。 史 表明力求 建构 起原初的中国舞蹈批评史实语境; 论 基于 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这一认知,以此进行中国舞蹈批评模式的方法论探讨; 评 则显示出作者 国际视野,立足本土 的写作态度,对中国舞蹈批评史上的各类文本、事象进行分析、阐释和评价,即对 舞蹈批评的批评 ,从而得出对中国舞蹈批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启迪意义的结论。
本书作者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舞蹈教学与研究工作,本书稿是一部有关舞蹈理论方面的专著。全书分别从舞蹈的发展历程、国内外舞蹈的比较、我国现阶段舞蹈的现状、重要的舞蹈理论等方面对舞蹈理论进行了深入地探索。
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舞蹈调度的重量级的学术专著。其专著独具原创性,其理论不是现成的,讲述方式也不是现成的,而是笔者几十年舞蹈编创和教学的心血结晶。其专著与实际联系得最为紧密,书中的研究实例,均来自王玫自己的两部舞剧作品。其专著不仅填补了中国舞界的空白,也将产生国际影响。
乔治·巴兰钦在评论安·哈钦森·盖斯特此书的初版时说:“毫无疑问,它将对舞蹈界人士产生不可估量的意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的第四版,这是自1977年来首次对《拉班记谱法:动作分析与记录系统(第4版)》的全面修订。拉班记谱法初由动律奇才鲁道夫·拉班所创,随后经过六十多年在国际上应用和研究不断地改进。这是获得完全成功的人类动作记录体系,其影响之于舞蹈界堪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乐谱完善之于音乐界。拉班记谱法能够客观地记录肢体的角度、空间的路线、能量的流动,以及动作动力和面部表情的细微区别。如今,它还能够准确记录大型舞蹈作品,供他人学习和再现。此外,该记谱法简单易学,儿童也能轻松掌握。安·哈钦森·盖斯特所著的《拉班记谱法》在领域内已经成为公认的教材,它可以指导舞蹈学生、人类学家和动作分析学家如何读懂和
《中日韩传统雅乐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套装全2册)》是一本面向专业艺术院校、舞蹈工作者及爱好者的理论性学术著作。对传统雅乐及其在东亚发展演变的源流和文化渊源等重要问题上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资料翔实,论证严谨,论述精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呈现的两项基本内容:一是艺术观念;二是技术技法。相关的艺术观念诞生相关的技术技法。随书所附的6张d d光碟包含:独舞教学视频,双人舞教学视频,三人舞教学视频,群舞教学视频,音乐编舞教学视频以及毕业演出剧目视频。
《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英译本)》由冯双白所著,本书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分析了1949~2000 年中国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以重大的舞蹈历史事件作为历史分期的依据,分六章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舞蹈艺术在事业概貌、创作收获、舞种沿革、杰出人物、重大组织活动等方面的基本历史现象,并且以整个中国原始舞蹈和封建社会舞蹈的发展为参照坐标,提出了新中国舞蹈是对中国女乐舞蹈文化和民间自娱歌舞文化的革命性转变,其历史本质是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艺术,其发展方向是建立21世纪的独立自主的艺术美学表现体系。 《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英译本)》适合对舞蹈艺术感兴趣者及相关研究者阅读。
《中华舞蹈志·云南卷(套装上下册)》次以志书形式系统记述了中华各民族舞蹈的历史渊源、衍变风格、演出形式、音乐伴奏、服饰道具,以及有关风俗节令、信仰礼仪、工艺美术、文献考古等史料,填补了中国文化史料和研究的一项空白,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卷陆续出版。
十通 即 三通 续三通 清朝四通 的合称,分别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部古代经典著作。本书以八大系列为一级分类, 十通 之每一通为二级分类,原文所在卷册为三级分类,皆一览于目录。同时,对精选出的原文在正文中标注出处,即原书所属门类、序号等 ,力求准确、严谨,并方便核查。将 十通 典籍中的乐舞资料集粹成书,不只是为乐舞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整理出可靠的论据支撑,而且为其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建设形成了补充和新的积累,并为今后 十通 乐舞文献的数据库启动打下了基础,在舞蹈史学研究和作品创作中具有明显的实用性。
《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修订版上下)》作为一部全面、细微图解中国舞蹈艺术及相关人体文化的舞蹈通史,以近干幅珍贵图片,形象地展示了绚丽多姿的中国传统舞蹈、民族民间舞蹈、戏曲舞蹈、现代舞蹈和东方人体文化。《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修订版上下)》作者对舞蹈艺术的论述和分析,坚持从动作艺术的特性出发,力求以图证史、史论结合,做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既有通史贯通古今的史学线索,又兼及各门类舞蹈和相关人体文化的探求;力求学术与审美并重,既可供专业创作者借鉴研究,又为舞蹈爱好者提供了一部融考古、艺术、史学、风俗于一体的艺术史,从而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以便更好地领悟中华典章文物、诗词歌赋、美术与服饰文化的无穷魅力。
刘恩伯先生和我在北京汇文中学同窗,毕业后他以特有才分,学习于中央戏剧学院及文化部舞蹈教员训练班,遂以舞蹈为生平专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京舞蹈学校与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担任教研、编辑工作,卓有成果。到七十年代后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从事研究和资料整理,著述颇丰,且屡次获奖。近年在校友聚会时重见,对这样一位中国舞蹈专家,作为完全外行的我,自然只有钦佩。没想到,刘恩伯先生新纂一部《中国舞蹈文物图典》,竟同我工作的领域搭界。他再三嘱咐写几句话,我不得不带着几分惶恐的心情应下了。 如所周知,考古文物的研究,从来就是与艺术史密不可分的。西方自古物学演化而成的考古学,在这一点上表现十分清楚。其实,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传统所谓金石学,又何尝不如此。金石学于北宋兴起,至清朝而大盛,杰出
《新中国舞蹈事典》是一部以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发生的舞蹈事件为编撰对象的工具书。本书的体例是以年、月为序,并将各项舞蹈事业分类进行编撰,内容涵盖中央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各大部委、各军医等级以上的各类舞蹈事件;对外交流舞蹈事件的收录以代表或具有国际水平为准则;对每个独立舞蹈事件的撰写,力求客观、准确、周详的同时根据其事件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分配详略不等的篇幅。全书基本上体现出视野宽广、信息丰富、重点突出、记录周详的特点,为了解和研究当代中国舞蹈和当代中国文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线索。
1927年至2007年,解放军舞蹈历经风雨,走过了一条光辉的道路。红军舞蹈伴随血雨腥风中新生红色政权的建立;八路军和新四军舞蹈工作者用舞蹈作为武器,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在战火中艰难前行;解放军舞蹈用“翻身秧歌”和“胜利腰鼓”见证了解放大军开启新的时代。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军舞蹈经过了20世纪50年代的专业化建设,60年代初期经典作品涌现,“文化大革命”遭受严重破坏、负重前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率先举起人性觉醒和艺术探索的大旗.引领了中国舞蹈的发展方向,进入新世纪,不断开拓、努力创新,取得了跨越性发展的成果等阶段。解放军舞蹈记载了人民军队的伟大历程,折射着历史的变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有力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是民族复兴、国家崛起中主流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书从19世纪爵士的起源讲起,按时间顺序,分阶段、按专题介绍了爵士乐的兴起、发展、传播、兴衰的过程,近距离观察了爵士与古典、流行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及爵士的风格、流派、重要人物及乐队、影响后世的作品及音乐厂牌的故事等。 书中按照时间轴,详细罗列了19世纪至今爵士乐的重要时间节点,包括作品创作、公开演唱会、专辑发行、关键人物事件等;同时列出了同时期的世界大纪事,记述了 背景下爵士乐的发展。 书中收录了近350幅图片,从专辑封面、厂牌标识、宣传海报、曲谱手稿到音乐家、乐手、演出现场的照片,搭配翔实的文字解说,将爵士的历史鲜活呈现。书后附有“音乐人”“音乐术语”“ 爵士音乐节 ”“ 聆听”“ 阅读”等知识拓展内容,可谓是所有音乐爱好者的完整资源宝库。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所为我们后代保留下来的那些完整的乐舞文献。清宫不仅有大部分乐器保存下来,乐舞应用场合、律调理论、乐谱、舞图也应有尽有。本书就其乐舞本体进行研究,避免了仅限于文字的讨论。书中有大量图片、谱例、译文、手记等一些珍贵的资料,也是国家文化部的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课题。
《时代之舞:钢琴新作品集》不仅仅是一本从多方收集到的小型钢琴作品组成的曲集,同时也是这个时代的音乐万花筒。 各种不同的风格以及作曲技术展示了作曲家们在各自的文化语境下,对“舞曲”这一概念所作的高度不同的诠释。民俗音乐与歌声般的音乐、小型爵士、顽皮的个性小曲一同争锋。这其中的一些作品需要表演者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还有一些作品需要熟悉现代作曲技法及其表演方式。因此,彼得鲁斯卡钢琴作品所呈现的世界既被演奏大师和非职业钢琴演奏家所接受,同时这个世界也受到更多的高级别钢琴学生的欢迎,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这个汇编而熟悉现代音乐。
Array
编写说明(二十五史) 一、 二十五史编 是以中华书局1997年的繁体竖排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的影印本为依据进行选编校勘的。除了少量字不宜转成简体仍沿用繁体外,其余皆转为简体汉字。 二、 二十五史编 只辑录正文,原典中的注、疏皆不作辑录。原典中的注、疏、正义,以黑体小字标注;书中有编者所加的必要注释,并以 编注 二字标注。 三、每部史书以其原典卷号先后为序,卷号之下只以具体的 纪 、 传 、 志 、 书 为标题。若同标题下有多条史料,则加其原典的数列编号,只有一条者则无数列编号。 四、正文里括号中的楷体字,为编者所加。多为具体时间、人名的补字,以便于读者顺畅阅读。 五、正文中段首与段尾的省略号为此条史料的前后原文的删除;同条史料下两段文字之间的省略号为其之间一段或数段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