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恢宏大气的石雕,到灵巧精致的玉雕,从天趣盎然的陶瓷雕塑,到别有洞天的砖雕,从浑然天成的木雕,到淳朴自然的泥塑,从风雅超然的竹刻,到厚重拙朴的金属雕刻,本书带你了解雕塑的品类与工艺,探析雕塑背后的文化,领略雕塑之美!
本书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凤翔泥塑为研究对象,以作者长达十余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凤翔泥塑的平光造型、色彩搭配、工艺流程及纹饰寓意等进行了论述,并通过地域文化影响、记忆功能、传承谱系与艺术传播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对凤翔泥塑的文化生态和功能机制做了全面的梳理。 凤翔泥塑艺术的发展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民间工艺品的产业化,其艺术的原生态与去乡土化趋势之间的深层矛盾更加凸显,成为影响凤翔泥塑艺术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一些短视行为正逐渐成为关乎凤翔泥塑艺术生死存亡的瓶颈。针对这些现状,本书提出:在现代管理科学、商业文化的大视野下,通过实证与分析,重构、优化凤翔泥塑生产经营模式,重塑凤翔泥塑文化品格尤为重要;科学研究与艺术精神的结合,必将使凤翔泥塑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开
中国和西方都曾创造了灿烂的雕塑艺术,然而,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国雕塑和西方雕塑在美学观念、造型方式以及艺术效果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本书探本溯源,从人的生存境遇到文化心态,从文化心态到空间观念,从空间观念到语言形态,逻辑地论述了中国西雕塑的区别,同时指出了二者在艺术尺度上所共有的价值。 作者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广阔的文化视野,但本书却没有滥用其长,而是以艺术形态为立足点,将文化比较和美学判断充分结合,提供了一部既充满人文关怀、又紧贴艺术底线的艺术比较学著作。它将带领您进入历史的长河,去探询中西雕塑相异而道通为一的境界。 本书有深刻的观点和轻松的表述,后者将会使您在阅读时忘掉它是一部学术著作。
朱铭先生投入雕塑创作至今已近60年,早期以农村背景为创作题材的“乡土系列”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表后,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喜爱,而旋即出现的“太极系列”更是得到海内外不论是普通艺术爱好者抑或专业艺评人士的关注及认同,也为朱铭先生打响了他的国际知名度。然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伊始,不受拘束的朱铭先生早已开始发展他的“人间系列”,甚至曾悄悄地在美国发表。朱铭先生以修习中国太极拳心得,创作了大气魄的“太极系列”作品,而后,他更以自己日常生活的体悟与对周遭人物的关怀在“人间系列”中不断地修行他的艺术哲学至今。 透过本书,我们可以一窥朱铭先生“人间系列”创作的发展脉络,不论是在其熟悉的木头,还是创作难度的不锈钢,我们都可以看到朱铭先生在不同时期处理同一材质或色彩的不同哲学;而若依时间轴来看,我
本书收录了李季雕刻作品。全书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陶材料作品、铸铁材料作品、铸铜材料作品、其他材料作品、树脂材料作品、废旧金属材料作品、木材料作品。
本书以历史的脉络为主线,有重点地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发展、形式类型、主题与风格、以及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而具体的介绍分析。内容丰富,图片精美。全书包括原始社会雕塑艺术、上古三代雕塑艺术、春秋战国雕塑艺术、秦代社会雕塑艺术、汉代社会雕塑艺术、魏晋南北朝雕塑艺术、隋唐五代雕塑艺术、宋代社会雕塑艺术、元代社会雕塑艺术和明清社会雕塑艺术等部分,图文并茂,文笔流畅,知识性、可读性强。
作为罗丹博物馆的前馆长、罗丹作品方面的世界知名专家,安托瓦内特 诺曼德 罗曼在着手探究罗丹的生活经历与作品的过程中,史无前例地接触到罗丹的作品以及博物馆的收藏品。通过350余幅、甚至一些尚未公开的图片,《罗丹》展示了这位被誉为 现代雕塑之父 的天才的过人之处。罗丹的雕塑以其流线性和运动性而闻名。本书从罗丹的创作生涯的每个阶段娓娓道来每个雕塑的特点。本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读者提供了解读罗丹作品的全新视角。 《罗丹》收录35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其中绝大部分来着巴黎罗丹博物馆,并首次以出版物的形式公之于众。作为现代雕塑之父,本书追溯了罗丹赋予激情与创造力的艺术生涯。揭秘了其经典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创作缘起,曲折经历与不期而至的种种非议和争议。
《尚藝山房藏中國象牙雕刻》一書收入了以明清時期為主的牙雕共136項,不僅品類較為豐富,包括立雕、文房、陳設、珮飾、器皿、典章及用具,且兼及江南、廣東、北京、福建等地區性流派,從而展現國人審美意趣與海外市場需求的對比。其中清末民國初的微雕製作和像生果品陳設,及新中國成立後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亦可見近現代牙雕巧奪天工的技藝特色。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对中国来说,尤其如此。 从国际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角度说,必须从单纯的城市建设,走向以经营城市为核心的全面建设城市的时代。它的基本着眼点是以人的健康全面的发展和城市经济活动的市场化的适应能力和应战水准,从战略规划的角度,促进各个方面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城市社会资源、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价值*化。从这个方面说,经营城市的境界就是经营城市的生态人文。首先是生态,其次是人文,通过公共艺术和城市雕塑在视觉确认性和创新公共空间放大城市价值。 这就是我在本书中试图论述的主题。 本书一共八个部分。至第五部分是探讨公共艺术及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和建筑的关系,特别是对塑造城市个性,提炼城市文脉,面对城市空间建筑现状,城市雕塑该如何应对。 第六、第七部分是面对国际思潮和雕塑边境
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尽管雕塑和绘画一样,已经不再占据视觉艺术的中心地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雕塑的当代文化呈现不是一个值得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大型装置、多媒体、影像等综合艺术逐渐成为后现代艺术形态的今天,雕塑携带着自身古典、现代时期的悠久历史,走进当代艺术语境中,正因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而成为当代艺术版图中极为重要的形态之一。因此,对作为当代艺术的雕塑的呈现和探讨,将具有持续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我们将“展洲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展洲当代艺术中心”开园首展之一定为“体积的对话:中国中青年雕塑邀请展”,与另一个重要的当代绘画展览“穷尽:德国新表现主义\当代艺术展”同时展出,正体现着我们对雕塑和绘画的当代文化形态实践的关注与重视。 “体积”作为
《罗丹艺术论》成书于罗丹生活稳定、健康状况好的时期。此书是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总结,也是个人经验的高度概括,其中贯穿着对前人的崇敬,有对许多名作的卓见,有劳动的喜悦、沉思的刻痕和点滴的自省。既对前人学术有所发展,又启悟来者,开示法门。
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随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雕刻美色——广东玉雕》一书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广东玉雕这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 读者从中能够了解到广东玉雕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世界,看到它,我们仿佛听到南粤
黏土雕塑是展现真实事物的立体艺术,它在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也被很多人所喜爱。 本书由法国雕塑家伊丽莎白 邦瓦洛所著,书中全面介绍了黏土雕塑的相关知识和主要技法。全书共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介绍了黏土雕塑的基础知识和主要原则;第2部分分别介绍了塑造人体的头颅、面部、手、脚和身体的实用技法,为制作具体作品打下基础;第3部分介绍了5件雕塑作品的详细制作过程,以此向读者展示雕塑技法和雕塑全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第4部分介绍了作者创办的工作室,并展示了部分杰出的个人作品。*后还有相关术语的介绍,便于读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终走向专业之路。本书适合有一定美术基础的读者、想了解雕塑并选择雕塑专业的学生,以及想在这个行业发展的专业人员阅读。
ZBrush是一款功能强大的三维造型软件,其操作简单,适用面广,是动画、电影、视频游戏等领域里面重要的建模工具。《ZBrush数字雕刻:人体结构解析(第2版)》全面介绍了这一软件的功能、特点和使用方法,说明如何利用它来雕刻基本的人物模型,并将这些模型应用在电影和游戏等制作过程中。 《ZBrush数字雕刻:人体结构解析(第2版)》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方式进行介绍,让你在把握整体形态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和塑造人体各个部分,从而创建出生动逼真的人物模型。结合书中提供的示例和视频,你就可以大大提升自己的创造和设计能力,并可结合其他软件(如Maya)创作出夺人眼球的艺术作品。 《ZBrush数字雕刻:人体结构解析(第2版)》图文并茂、指导性强,是雕刻家、造型师和艺术家们的手册,也是初学者的入门参考书。
本书是本人主持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6JSCYS001)成果之一。从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脉络出发,结合城市雕塑产生发展的中西文化背景,通过对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的诸多特点的分析,从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阐述了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的语义、语境及当代内涵,以此说明中国城市雕塑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对其原因作出解答,进而讨论中国城市雕塑的现代之路。 本书首先从城市雕塑语义的辨析开始,就城市雕塑概念的形成、引用及多层次的语义指向等方面指出城市雕塑这一概念在中国的独特语义,并由此指出中国城市雕塑具有的独特历史和文化语境。本书就中国城市雕塑未能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工作,并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城市雕塑发展状况作了概要性的描述。 城市雕塑的当
藏传佛教模制泥佛像,藏语读做“擦擦”,是藏传佛教艺术中颇具典型的代表,是凭借全民信教的巨大虔诚和无比才智,奇迹般留给世人的中国古代艺术奇珍,亦是世界人文宝库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屡遭浩毁,仍流佈至今。它具有宗教、藏学、艺术、文物等多学科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以往因其泥质易损,珍罕品不得见等偏执,始终未被海内外文博、研究机构列为专项,使之空缺。因此,作为全面、系统、规模推介擦擦的大型图。
颜仲作品的*特色是以富有才华的刻线充分表达每一位文化名人的性格和风采。他的老师刘岘说:“他掌握了肖像的‘形’‘神’两个方面,显示了雕刀技巧的特征。”是的,人物肖像的艺术表现比风景和静物更加困难。难在人的动势千变万化;难在人物的面貌和性格千差万别;难在片面追求“形似”,或单纯追求“神似”都会失败。恰如鲁迅所说:“虽说‘神似’比‘形似’更高一著,但我总以为并非插图的正轨,中国的画家是用不着学他的——倘能‘形神俱似’,不是比单单的‘神似’又更高一著么?”(见1981年版《鲁迅全集》第l0卷第408页)颜仲的木刻肖像,多用作文学名著的插图,他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恰是鲁迅所说的“形神俱似”。 颜仲的早期代表作《鲁迅像》与赵延年的《鲁迅像》恰成对照。赵作侧重表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性格侧面,颜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