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庆祝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献礼作品。精选了100个新中国成立以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朝夕相伴,对民生产生重大影响的设计产品,图文并茂地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生活关切,展示了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创新精神。书中通过四个发展阶段的详细介绍,聚焦中国设计如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以及如何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本书也强调了中国设计所折射出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本书是理解中国工业产品设计历史和价值的重要读物。
本书共12章,分为3个层次,对应教学的需要,第1~3章是基础部分,主要讲述线条、透视以及简单造型基础;第4~5章是提高部分,主要培养学习者对画面的整体控制能力,突出对马克笔和色粉的综合运用能力;第6~12章是实战部分,通过不同类型产品的手绘案例讲解,增强读者对手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书在内容上循序渐进,基本涵盖了所有工业设计手绘的范畴,同时配套提供部分案例的手绘效果图绘制演示视频及基础讲解部分的教学课件,方便读者学习使用。本书适用于工业设计的学生及手绘爱好者,也可以作为工业设计手绘相关专业的教材。
产品是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工具,产品设计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人”。产品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到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易操作科,还要考虑到产品对于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设计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本书是为高等艺术院校设计类专业编写的产品设计教材,根据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编撰而成,其内容包括设计、产品设计的定义及史论、人机工程学、材料与工艺、表现技法、产品设计中的色彩运用、设计程序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内容。全书内容全面而概括,并附有大量图例。书后的百余幅优秀产品设计实例,集世界产品设计之精华,以供教学参考。
本书编写的首要目的是阐明什么是创意,以及创意对产品设计的重要价值;然后,明确什么是创意思维,进而利用这种思维模式举一反三、灵活设计; ,实现用原创的思维解决需要创造力的产品设计问题。设计需要思维方法,创意亦是。作为产品设计的灵魂,创意可以从不同的领域获得,这些领域包括人文、科技、文化、材料、艺术、工艺生产及商业等。创意可以由点及面地展开,本书作为产品设计创意训练的教材和参考书,可以帮助读者通过简单易懂的方法模板,启发性地进入创意产生状态,随着设计创造经验的不断积累,读者可以通过正向与逆向的思辨,独立地、创造性地打造适合自己的创意思维模式。同时,书中的设计案例可以二次物化创意思路,使设计者在明确创意思维方法重要性的同时,掌握创意产品设计的完整流程。 本书可作为工业设计、产品设
本书按内容可分为五篇,*篇(1~3章)主要介绍工业创意设计领域在国家国际层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状;第二篇(4~6章)主要介绍针对以上存在的环境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善,并提供详细的指导和做法;第三篇(7~9章)主要针对设计师自身技术、艺术、创意思维进行一些培养和提高;第四篇(10~12章)主要针对如何做好产品创意设计,如从草图、外观、造型介绍如何设计一个好产品。第五篇(13~14章)为实战篇,详细介绍国际国内知名工业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各行业经典创意设计案例,以及如何实现。
本书在贴近艺术专业实际情况和工作岗位要求的前提下,在兼顾科学性、实践性、可接受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从包装基础、消费心理、包装结构设计、设计要素与思维、设计实现、案例与赏析等方面人手,围绕业务——调研——策划——创意——手绘完稿——计算机完稿——制作执行的设计流程,按照学习情境和任务要点,系统地阐述了包装设计的概念与实践,满足了包装设计课程的职业化需求。尤其在对教材案例的选择上,特别注重与学生实际水平、与系统工作任务,以及与实际工作三方面的结合。 本书适合大专院校包装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教材选用,也适合相关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
《企业形象识别设计丛书:标志设计基础》系统地讲述了标志设计的基本理论,以大量的优秀标志为范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标志设计的创意设计方法,可以给学习者直接,实在的学习指导。主要强调标志如何创意构思和表现手法的合理使用。第5章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
商业插图是平面设计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作为一种图像的表达方式,以其直观、生动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被广泛地应用到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商业插图本身具有在视觉上引人注意的力量、塑造商品个性形象的能力、图解与记录的功能,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和想象空间,已经成为一种为普遍的、喜闻乐见的视觉媒介形式。 此册子在有限的篇幅中,精选了大量的优秀插图作品,通过从不同角度,不同的表现风格和形式,尽可能地对商业插图设计做较全面的展示。根据商业插图的功能、表现风格与形式、表现技法分为几大类。并通过解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获取自己所需的部分。 通过这些插图作品的介绍,希望能为广大的从事和喜爱商业插图设计的人员提供可以作为参考、借鉴的信息和范例,并以此激发出你的设计和创作灵感。
本教材编根据*包装工程专业规范中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编写。教材将造型艺术与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学科专业的综合与交叉,努力把设计学与形式美学、造型艺术与工程学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主要介绍了设计概论与形式美学、包装装潢设计功能定位与装饰法则、包装造型设计的手绘表现、包装装潢设计的色彩表现、包装装潢的版式、文字与图形设计、商标与包装标识设计、纸盒、纸袋、标签与包装纸设计、纸盒、纸袋、标签与包装纸设计、包装材料与容器造型设计、包装防伪技术与装潢设计、销售包装项目策划与设计、商品包装设计的相关法规。
为满足人类生活需要而大量生产的各类商品,绝大部分都需要有良好的包装。因为有了包装,才能保护商品,美化商品,进而促进商品的销售。商品的包装,因其本身特性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材料应用与包装方式,但大都脱离不了商品的保护、制作的成本、外表的美观等因素。 精良的包装设计基本要素很多。除了画面、字体、色彩、印刷和内涵解说以外,其造型的变化更是首要条件。在材料使用方面,纸器的包装, 是主要的一种。在这本《包装造型设计》中,作者为纸器包装的造型提供了各种不同形态和结构的作品。其中有近200种完全免胶式的造型组合作品,从平面、结构、组合到完成、展开,都有详尽的图形与文字解说,使设计者和加工者能在掌握其基本结构原理的情况下举一反三,视实际需要实现更广泛的应变创作。
本书选辑了涅克拉索创作的数十首经典诗歌。涅克拉索夫的诗歌紧密结合俄国的解放运动,充满爱国精神和公民责任感,许多诗篇忠实描绘了贫苦下层人民和俄罗斯农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时以平易口语化的语言开创了 平民百姓 的诗风,他被称为 人民诗人 ,他的创作对俄罗斯诗歌以及苏联诗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略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规划教材:系列化包装设计》基于包装设计发展现状和趋势,系统地介绍了系列化包装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具体内容包括:系列化包装设计概论、系列化包装设计策略、系列化包装设计的展开、系列化包装设计与品牌创建、包装版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系列化包装形态设计、系列化包装设计的新趋势。书中结合经典的包装设计案例对系列化包装设计原理进行诠释,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规划教材:系列化包装设计》的主要特点是为解决系列化包装设计及打造品牌视觉形象提供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及解决方法,注重挖掘包装的人文内涵,体现创新理念。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规划教材:系列化包装设计》既可以作为高等艺术院校艺术与设计类专业用书,也可以作为广告企业和包装设计公司从业者的职业教育与岗位培
本书立足经典,面向未来,吸收了世界设计史的精髓,根据全球工业设计教育实际情况而编写。同时本书也注重创新,增加了许多*流行的设计理念和观点;在内容上更为全面广博,并采取由浅入深的内容架构解析;为突出的特点是在每个知识点引用了许多著名的典型案例进行补充解释,大量的图片使枯燥的文字活跃起来,可以帮助读者获得更深的感性认知,希望能对大家学习现代设计有所裨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希望本书能够引起设计界以及社会大众通过对理论问题的关注,进而更多关注设计专业的教育和普及,从而真正让大家了解工业设计,让工业设计走进人们的生活而创造更美好的人类生活。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工业设计形态基础,是整个工业设计学科的立足点,是基础的“中心基础”。本教材将引领学生认识工业设计形态设计的本原:“型”是在诸多限制条件下存在的,“造型”必须与“材料、技术、工艺”一起整合而产生,不是唯“美”主义的、纯形式的“型”。全书分为3大部分:第1部分主要阐述形态的基本概念、形态构成的基本元素、形态的形式美法则、形态的情感等,包括第1章~第4章。第2部分主要阐述在设计的限定下形态的应对,工业设计中的形态观念、产品形态的材料性、形态基础设计的思维方法等,包括第5章~第7章。第3部分(第8章)为训练课题,这个“动”的过程很重要,很多经验就是在此所积累的。这些训练引导学生把观察的感受积累用形式美法则表达出来。在动手制作过程中训练学生对形态的理解能力、把握能力、控制能力、表达能力。具体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纸质阅读的情怀不变。随着相关工艺与材料的发展进步,纸质书设计拥有更多发挥的空间,本书收录了来自世界各地优秀的书籍设计范例,通过展示作品结构特点、独特用料与设计师的设计构思,向读者介绍书籍设计的魅力。
产品系统设计,面对物质是有生命力的造物计划,面对人类是精神转注的物质构成,面对社会是优化集成的物质再创造。它与单纯的产品设计有着涉及范围和内容、研究视角和深度、成果结构和价值等方面的鲜明区别,是紧贴人类社会整体构成的实效设计。从系统概念入手展开产品设计,在帮助我们拓宽视野的同时,更从产品构成的本质来推动着产品的系统设计。 本书着重阐述产品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结合参考案例加以引导和部析。在提供系统理论结构的同时,预示着系统结构中许多新的探索点;在解析设计要点的同时,更展现出宽广的表达空间;在提示设计思路的同时,更延伸出多向灵性火花;在介绍设计方法的同时,更倡导融会贯通的设计法则;……本书的真正作用更寄予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