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维纳斯 (Anatomical Venus),发明于18世纪末的解剖学人体蜡像,它既免去了解剖尸源的寻觅之苦,也避免了解剖课程的血腥与脏乱,同时也更宜公开展示。它们曾为医学、解剖学,以及现代科学教育与人体知识的普及带来曙光。而后, 解剖维纳斯 渐渐退出理性、科学的启蒙舞台,成为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主题。构造精巧,美妙绝伦,当教具成为玩具,人体变为人偶,崇拜变为恋物,变态何以至常态?书中收录了世界现存的150余具稀有人体解剖蜡像,呈现出人类近代史上,所有对死亡的好奇、想象、恐惧、崇拜,以及迷恋。
自人类诞生之时,疯狂就已成为全球每一种文明的一部分,而 精神疾病 的概念大约是从两百年前才开始深入人心的。在医疗史上的大多数领域,新知识会带来新疗法。然而,精神疾病治疗的历史似乎更具周期性, 放弃、改革、忘却、忽视和再一次改革 循环往复。从18世纪的疯人院,到19世纪的收容所,再到20世纪的精神病院,恐怖与暴行的阴影从未远离 鞭子、锁链、地牢、约束衣,放血、催吐、电击、脑叶切除、药物滥用 追溯精神病院的前世今生,似乎每一阶段都是在重蹈覆辙:富有同情心和乐观精神的人道主义改革先驱建立起的新机构,终沦为残酷虐待的邪恶渊薮而遭到遗弃。 本书通过一个机构的故事来追踪精神疾病及其治疗的历史 英国的伯利恒皇家医院,俗称 贝德莱姆 ,在英语中已成为 疯狂 的代名词。作者梳理了从18世纪到21世纪以伯利恒为代表的精
西方艺术长期追求对完美身体的视觉化。如今,碎片组构而成的或单一模型衍生的理想化白人异性恋身体已陷入危机。但取而代之的又是怎样的身体呢?我们困惑于从革命时期法国到当代纽约的各种身体图像。而在本书中,尼古拉斯 米尔佐夫对这样的困惑进行了追本溯源的探究。他讨论到,身体再现总是受政治和文化认同危机的形塑,远非成为一成不变的圣像那么简单。 本书所涉艺术家众多,包括达 芬奇、普桑和马奈这样的绘画大师,也包括朱丽亚 玛格丽特 卡梅隆和保罗 斯特兰德这样的摄影家,还有辛迪 舍曼、奇奇 史密斯和南希 斯佩罗这样的当代艺术家。米尔佐夫这一极具启发性的研究展现了他们作品中身体的核心地位。 从大卫的油画到 越战 纪念碑,米尔佐夫探讨了对种族、国族、性别、性态和技术的思考如何反映在对身体和政治身体的再现之中。
解剖刀从不漫无目的地使用,皮肤的伤口背后藏着一颗好奇之心。 肺、静脉、瓣膜、骨、胃壁的断面、颅神经 在掩藏于皮肤之下的人体被解剖学祛魅之前,它是迷信、秘密、传说、观察的来源和对象。 解剖学 (Anatomy)源于希腊语,指代以系统的方式解剖身体,进行实践;以及建立对身体内部的清晰认识。解剖学所激发的,正是我们对人体真正的敬畏。 《人体解剖手稿》汇集了来自公元前30000年至今的250余幅图像,用并置、视觉押韵、蒙太奇手法,将医学插图、古代文物、微观视图和当代艺术并列排布,以展现自人类智识诞生伊始,便不曾停止的对自我的探寻 从中可以窥探解剖学家与艺术家通过解剖对破坏、变质、生长、再生等母题的研判。 弗兰肯斯坦的肖像与在塑料芯片上创造人类器官的科学实验并行,弗里达 卡罗《破碎的脊柱》和脊柱腰椎部分的上色X
究竟是 魔术 的什么让我们欲罢不能?当幻觉遭遇强烈的情感经验 诸如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失去带来的痛苦,为何会创造出看似非同寻常、用科学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 曾经是魔术师的实验心理学家马修 L.汤普金斯,探索了18世纪以来的魔术师、灵媒术士所运用的欺骗艺术,揭露了敏捷手法和暗示的力量如何蒙蔽心智、制造幻觉,即使理性、怀疑精神的人也未能幸免。这是有关人类的好奇、盲从、聪慧及奸诈的永恒故事,以喜剧和悲剧的形式轮番登场,但始终迷人。 事实证明,理性与非理性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彼此构成非常复杂的关系 这正是人类体验的核心所在。魔术师与灵媒术士凭直觉认识到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会影响其信念,正是这种对人类行为切近的批判性审视,使得他们创造出如此强烈且持久的幻觉奇观。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试图通过对身体的探索来了解自身,这种痴迷于对人体的研究,既成了一门大众科学,也发展为一门视觉艺术,而且在人类历史中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 本书汇集了从14世纪以来迷人奇异的解剖艺术作品,探索人体解剖学与艺术的关系。书中所甄选画作的标准是对美学价值和专业表达的综合考量,内容以身体部位或系统进行划分,一气呵成地介绍了250余幅富有创造的、惊心动魄的,兼具科学和美学力量的解剖作品。 通过这些精美的解剖艺术品,作者邀请读者对自己终将迎来的死亡进行温和的思考,带领读者欣赏自身短暂而不可思议的生命有多么脆弱和美丽。这本书将成为人类灵感的源泉,激励艺术家、医学家和对人体及其运转方式感到好奇的人们。
本书囊括了原版中所有725块石版印刷图版的彩色复制品。事实上,书中的描述性文字由于年代久远也许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但这些忠实于原始标本的插图丝毫没有过时。一丝不苟的观察、细致入微的刻画,让这些插图时至今日仍具有丰富的科学意义:形态学的现实永不过时。而关于外科手术部分的图版,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也对我们了解医学史和外科史有极大的帮助;关于手术器械的绘画亦是如此。
在数字时代下的今天,拥有一台照相机已非罕事,无论你使用的是传统相机还是*的数码相机,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实用的拍摄技巧。 人体摄影毫无疑问是一种艺术创作,在你进行人体摄影之前,应该思考你想要获得什么风格的人体照片。本书所展示的更多是一种方法,学会并运用它有助于你在拍摄时获得自信,从而创作出独特风格、性感而富有风情的人体摄影作品。 对于很多人来说,拍摄照片的*不足之处是对构图欠缺考虑。如何找到正确的拍摄视点?拥有完美的前景和突出的拍摄主体 看看这本书吧,你一定会提高构图能力。 光线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了光线,生活将变得非常黯淡。在摄影中我们可以确定一件事——光线对于一幅好的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初衷是教会你感知和演绎拍摄中的光线区别。
本书由拉脱维亚著名雕塑家乌迪斯 扎林斯(Uldis Zarins)联合其国际创作团队合力完成。书中对人物面部结构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介绍了每块骨骼和肌肉特征,详解肌肉运动对面部表情造成的影响,并采用了国际通用的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CS)将不同的表情归类为相应动作单元,便于读者直观地了解面部表情的形成规律。本书,依旧沿袭 图解至上 的编写理念,在以图解为主的基础上,为便于区分每块肌肉与骨骼,作者特意使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记,并在必要时用三维效果来模拟。它不仅适合绘画、雕塑和设计爱好者,同样适合动画专业人士。
《病玫瑰》的书名源自威廉 布莱克的同名诗作。书中收录了自18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354幅珍贵医学绘画,集中展现了前彩色摄影时代医学图像的科学与艺术成就,更是回顾了一段令人难忘的人类疾病抗争史。医学史学者巴奈特整理出10种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流行病科学绘画,结合历史地图、信息图表,以及当代的个案笔记,揭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在工业革命的波涛汹涌和文艺运动的五彩纷呈面前,对疾病、痛苦,乃至死亡的恐惧与痴迷。 书中收录的医学绘画均来自珍贵的医学典籍,作者在内容的编排上不是猎奇性的展览,而是强调绘画背后所包含的那些复杂情绪(同情、厌恶、冷漠,等等),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 幸灾乐祸 。某种意义上,《病玫瑰》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了上个世纪逐渐建立起来的医学伦理和对疾病的非道德评价。
本书生动讲述了美术领域古今中外人体模特儿的历史故事。以世界名画、名雕塑作为切入点,展现了人体模特儿自诞生到发展、到近现代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的历史。作者挖掘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模特儿和艺术家是怎样合作,共同创作出流传至今的艺术作品的,并通过实例表明模特儿对于艺术作品创作的重要性。刘海粟曾说: 人体美是美中之至美。 可谓人体模特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创作的进程。
《身体图景(艺术现代性与理想形体)/拜德雅视觉文化丛书》中,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对这样的困惑进行了追本溯源的探究。他讨论到,身体再现总是受政治和文化认同危机的形塑,远非成为一成不变的圣像那么简单。本书所涉艺术家众多,包括达·芬奇、普桑和马奈这样的绘画大师,也包括朱丽亚·玛格丽特·卡梅隆和保罗·斯特兰德这样的摄影家,还有辛迪·舍曼、奇奇·史密斯和南希·斯佩罗这样的当代艺术家。米尔佐夫这一极具启发性的研究展现了他们作品中身体的核心地位。
美术工作者研究人体造型艺术,必须首先了解全身骨胳肌肉结构的基本知识,从而才能深入理解人体在静止状态和活动状态中千变万化的姿态。艺用解剖学作为美术技法理论教学,已在我国有六十余年的历史,并在美术专业教学上发挥了有益的作用,奠定了人体造型艺术的基础。虽然如此,但因多年来艺用解剖学的内容没有长足的发展,目前已赶不上形势的要求了。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生活产品都需要科学设计。工业美术、服装设计、头骨貌复原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现有的解剖学内容已不能适应现代各方面的发展,必须扩大艺用解剖学研究领域,方能臻于完善,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本书作者潜心研究人体结构形态数十年。根据取精用宏,去芜存真的原则编著成书,并在教学中实际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书是美术工作者及美术爱好者的
《裸体艺术论》是我国部研究裸体艺术的学术专著。作者陈醉以人类文化发展史为背景,以性意识为主线,对从原始文化到现当代文化中的世界五大洲的裸体艺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美学、艺术史理论、人类文化学和两性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裸体艺术的产生、发展和社会意义作了全面的剖析,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论述深刻。1987年11月初版,获学术界高度评价,认为是填补空白、开拓领域的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在当代美术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具有特殊意义。仅1988年,该书即印刷20万册,发行国内外,创出版史上学术专著成为畅销书的奇迹。《裸体艺术论》荣获1988年全国图书金钥匙奖、1988年十本优秀畅销书奖、198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该书的面世,对艺术、美学、文学、医学、心理学和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或创作都产生了一定的
形体塑形,对于模特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训练内容。通过形体训练,可以极大地提升模特的综合素养,使模特具备职业需求的形体条件和形体表现力。本书以人体科学为依据,从形体塑形的理论内容和训练方法入手,针对女模、男模的不同形体要求,制定训练计划,改变模特形体动作的原始状态,提高肢体表现力,并配合合理的饮食计划帮助模特控制体重,增强模特的形体可塑性。
裸体艺术之旅,顾名思义,就是展现裸体艺术的发展历程。从史前的原始雕刻至古希腊、文艺复兴等一个个发展高峰,再至后世诸流派,均可见出这一艺术门类的源远流长。世界各大洲丰富多彩的作品,更展示出了各自的艺术特色。今天,时代已经进入21世纪,艺术创作有了更大的发展,我们对此作历史回顾的时候,恐怕要采用“裸体的艺术与艺术的裸体”这个更高的视野了。 迄今为止,西方裸体艺术的发展,大致经过了“美术”、“摄影”、“电影”和“舞台表演”四道关口。 “裸体”这种状态,在艺术表现中突破了一层又一层的临界线,不断在寻找新的形式。其演变进展至今,应该算是到了顶了。我们追溯这个历程,回过头来再翻阅本书,欣赏其中的作品,想必会有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本书分别介绍了远古时期裸体艺术、古希腊古罗马裸体艺
《身体图景(艺术现代性与理想形体)/拜德雅视觉文化丛书》中,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对这样的困惑进行了追本溯源的探究。他讨论到,身体再现总是受政治和文化认同危机的形塑,远非成为一成不变的圣像那么简单。本书所涉艺术家众多,包括达·芬奇、普桑和马奈这样的绘画大师,也包括朱丽亚·玛格丽特·卡梅隆和保罗·斯特兰德这样的摄影家,还有辛迪·舍曼、奇奇·史密斯和南希·斯佩罗这样的当代艺术家。米尔佐夫这一极具启发性的研究展现了他们作品中身体的核心地位。
在这本经典的《牛津艺用人体解剖学》专著中,美国雕塑家、插画家、科学模型制作专家和解剖学讲师艾略特 古德芬格详细解析了人体的形态构造,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全的解剖学参考资料集于一册,方便实用,满足了艺术工作者们在此领域的所有需求。《牛津艺用人体解剖学(经典版)》的编撰工作历时五年之久,收录数百幅图片,全面展示出骨骼与肌肉的形态,其角度之丰富、内容之翔实,可谓同类书籍之冠;对于影响人体外观的各种组织结构,本书也悉数提供清晰的照片展示和图解。本书还收录了人体各部位表面形态的独特画面 如脂肪垫、静脉血管和外生殖器 以及许多之前从未拍摄过的肌肉组织照片。此外,本书还包含了众多切面图,将人体各部位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艺用人体解剖》一书中,备受称颂的艺术家和学者萨拉西蒙伯尔特揭示了人体非凡的构造并凸显了人体在当今西方艺坛经久不衰的地位。 本书采用一流的、特别委托拍摄的男女模特照片,与古今艺术名作和她自己所画的插图配合在一起,萨拉向读者展示了如何透视到内在的人的构架来精确绘制人体的肌肉群、骨骼力量、平衡、姿势及其优雅感。叠加于照片上的精绘线描图显示了人体外形与内在结构的迷人关系。 书中六个章节的人体写生课指导读者以新的目光去审视人体,对如何观察和画好人体骨骼、头部、胸廓、骨盆、双手和双脚,提供了独特的技巧和极具想象力的见解。 通过对十幅大师级艺术家名作的分析,从霍尔拜因的《坟墓中的基督》到爱德华·霍珀的《旅店房间》,作者彰显了时代局限的不同艺术家的知识水平和见解。每篇佳作赏析中
《艺术与人体》共收集了400余幅精美图画,由两位专家撰稿。书中文字洗练,资料详实有趣。它将我们带入一个迷人的艺术世界,即展现艺术与人体之间的关系的世界。 何以产生性的诱惑?何以闪亮爱的火花?又何以将温柔的情感转变成势不可挡的激情?这些永远是悬未决的问题。千百年来,文学家、艺术家、诗人、音乐家们无不试图解答这些问题。形象艺术具有它独特的魅力,从而使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和人内心的激情与冲动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和鲜明。 《艺术与人体》的内容纵贯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直至当代的西方文化、它向读者展示了古代世界的“熊熊爱火”、中世纪的“羞怯端庄”、文艺复兴时期爱情火焰的“重新燃起”、巴洛克时期情感的“纷乱奔放”、启蒙主义时期的“全面理性”、19世纪资产阶级的“令人尴尬”、20世纪的“从容自如”和
考古发现z早的刺青来自公元前3000多年的冰人,刺青作为贯穿人类文明上千年的活动,一直萦绕着神秘的色彩,除了与宗教仪式、民俗相关,刺青在发展中更是被赋予了特定的时代特色。《视觉亚文化:刺青》从z可考的波利尼西亚刺青为起点,以发展时间顺序为轴,历数部落刺青、日式刺青、美式传统刺青风格的发展、形成以及成熟过程。时间推进至现代,刺青在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影响下,成为彰显个性的宣言,《视觉亚文化:刺青》以此为背景收录大量融合多元艺术表现形式的刺青作品以及刺青师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