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棱县地处黑龙江省绥化市,是中国现代黑陶的发源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生产制造历史,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土陶工艺品之乡”,被文化部确认为“中国现代黑陶窑”,绥棱黑陶也被黑龙江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土与火的艺术:绥棱黑陶》详细介绍了绥棱黑陶学术探究和实际生产中的面貌和成果,在回顾绥棱黑陶历史、介绍主要创作者的同时,还以生动的图文再现了绥棱黑陶的制作流程。
《庚子销夏记》者,北平孙退谷先生评鹭其所见晋唐以来名人书画之所作也。钩玄抉奥,题甲署乙,足以广见闻而益神智。其鉴裁精审,古人当必引为知己。余尤爱其有恬旷之怀、萧闲之致。虽今昔聚散之慨所不能无而亦不至吝情太甚,以视赵德父之欲求适意而反取僇栗者,固不同哉。曩余于黄昆圃先生家见退谷手书《畿辅人物志》稿数十帧,秀劲可喜。此书自一石晚得米襄阳墨迹,始悟晋法,其书之工宜也。退谷万卷楼藏书今太半在黄氏昆季家,而记中所载之缣素卷轴又不知散归谁氏。其所著书如《格致录》、《崇祯山书》、《天府广记》《藤阴札记》诸书皆在刊本之外。此书余当时未之见,或偶遗之,未可知也。庚子岁为顺治十七年,退谷是时年几七十矣,既耄,犹能以好古著书自娱。又岁一周而为壬子,当康熙之十一年, 为《尚书》作《集解》,隐然以伏生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人类的一切造物活动都是围绕着生活的需要而展开的,陶瓷的发明和制造也不例外。陶瓷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陶瓷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战胜自然的历史。手工生活陶瓷作为陶瓷品种中与生活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种,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手工生活陶瓷是造物活动的物化体现,以“用”为目的服务于人类生活,并以美的形式诉诸人的感官,体现着实用与审美的协调统一。制陶艺人在生产的过程中以手艺的建树和追求为目标,将思想与情感、技术与艺术,以及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体验通过手的劳动融入器物之中,体现出“人的创造本质”力量;陶瓷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制陶艺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陶瓷手工艺的特质是手工,但本质是属于
本书为宝库社系列刺绣图书,共160页,全书分3部分介绍了作者自2013年至2020年间的和刺绣相关的旅行、记录和探索。书中共介绍了15位和花艺、园艺等相关的行业翘楚,作者在拜访他们的工作室、庭院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并以此为灵感,创作了三十余款与旅行和植物有关的刺绣作品。全书文字较为详实地记录了她所有作品的探索历程、灵感来源、设计思路等,每个作品配有精美成品图和清晰的刺绣图,有详细的针法介绍,并有清晰的材料、工具、编织要点等介绍,适合刺绣爱好者学习。
“王世襄集”之一种,收录了王世襄先生有关竹刻艺术的文章,分为“刻竹小言”(金西厓著,王世襄整理;包括简史、备材、工具、做法、述例、述例续编)、“竹刻小识”(包括竹刻简史、竹刻分派、竹刻的恢复和发展等)、“此君经眼录”(图文并茂地讲述近百件竹刻珍品)、“散记”(记竹刻艺术品)。
《指尖上的非遗系列丛书·苏绣:天堂之绣》为避免重复前人成果,着力点不在梳理苏绣的历史脉络和理论、技法,而是从“绣”之行为,以及“绣”之内涵与外延上进行了些微的探讨。目的只有一个,即希望读者阅读此书后能够有所触动,继而产生兴趣去关注苏绣这一中华传统技艺并进行亲身实践,最终将其纳入自我静心怡情的生活方式中。 深藏于苏绣中的灵性与优雅,不关时代的浮躁喧哗。那些细密针线里潜藏着永恒的秘密,需要有缘人来挖掘和破译。 书中用大量篇幅做了绣品展示,以便让亲爱的读者直观感受到中华刺绣,尤其是苏绣的神奇魅力。
阿道夫·门采尔(1815-1905年)是德国19世纪伟大的画家,也是欧洲最的历史画家和风俗画家之一。他亲自到群众中去,开辟了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以速写的方式去表现平民、工人现实生活的先河,俄国评论家斯塔索夫曾称他是德国当代“伟大的画家”。 门采尔是一位理性的艺术家,他为了创作总是大量地画人物、道具、环境的速写和习作。他画《轧钢工厂》之前,在车间里的火光和喧闹声中画了几百幅速写,对道具做了科学的、的测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对工人每个动作总是反复地写生,直到满意为止。他总是随身带着速写本,随时随地地绘画。参加宫廷宴会时无法带本子,他就画在请帖、戏单上,这个习惯他保持了一生。 他喜欢画人物众多的场面,画中人物关系处理得生动、自然,特别是对光的处理很精彩,即便是习作,看似信手涂抹的速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