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学界耆宿叶喆民先生的这部通史巨著,是在其《中国陶瓷史纲要》一书基础上结合近年新发现、新成果倾力著成,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治学方法:科学研究与传统鉴定方法并重;注重实地考察,并同文献和传统经验相结合,而非孤立、片面地轻断真伪、迟早;同时,不轻易放过窑址出土的特殊品种或典型瓷片。对于各大窑系的分类,作者运用比较学方法来对比观察相似品种及其烧成方法,联系地质特征与历史渊源,找出其主流或分支而理清脉络,例如他在1977 1985年对汝窑窑址的发现和认定,即是用此种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古陶瓷鉴定与鉴赏方面,作者提倡 既识真假,亦辨美丑 , 既以物稀为贵,亦讲难能可贵 ;对于古陶瓷与书画艺术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对唐宋陶瓷的推崇,多有阐发。行文雅秀,旁征博引而不失明晰;注释、附录亦堪称周备。 蒙读者厚
本书是漆艺非遗传承人几代匠人工作经验的总结,详细讲解了中国大漆艺术的工艺原理与基础技法。内容包括漆的种类、用途和制备,髹漆的主要工具和使用方法,以及擦漆、素髹、彰髹、螺钿、罩髹、肌理、洒金、描绘等不同大漆工艺的制作流程。全书收录了大量漆艺案例,每个案例都配有详细的步骤图和文字解说。 本书不仅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漆艺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漆艺术、家具制造业、油漆工艺等行业从业人员及业余爱好者自学、参考。
这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学术普及读本。 作者用散文化的笔调,分门别类地介绍了陶器、青铜器、砖瓦、漆器、石雕、玉器、服饰、金银器、瓷器等极具代表性的中华文物,讲述它们的诞生与发展演变,及其产生和流行的原因,从器物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全书除深入阐述中华文物与考古,还透过器物呈现出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流变。此外,全书配有300多幅珍贵的美器图片,因名见物,以物正名,中华器物之美与文化之美交相辉映。
本书中试图以尽可能多的图例和简明的文字,系统地介绍民间剪纸的语言符号、造型观念、装饰规律,传统刀法及方法步骤,目的是为民间剪纸爱好者、艺术馆与文化站的美术辅导干部及学校美术教师提供一份较全面的传统民间剪纸技艺参考书。
荔熟蝉鸣云纱响,蔗浪蕉风莨绸爽。 莨绸是广东珠三角地区生产的一种古老的染色面料香云纱。香云纱穿着透气清爽,轻体透凉,走路会发出 沙沙 的声音,所以*初被称作 响云纱 。繁复的制作工艺以及特殊的丝绸质感,使香云纱享有 软黄金 的美誉。香云纱布料的珍贵稀有,使其受到宋氏三姐妹、张爱玲、陆小曼、王映霞等名人的热烈追捧。2008年香云纱因独特的染整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彰显非遗文化、呼吁非遗传承的 粤雅小丛书 之一,本书以传承、制作、价值三章重点介绍香云纱的文化价值和发展历程,既很好地凸显了香云纱在岭南文化、广东纺织工业史的重要地位,也恰当地表现了香云纱作为纺织艺术品的文化价值。
视觉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后在艺术、电影、广告等相关研究领域引发积极的 认识论和方法论转向 。21世纪初,国内学界开始关注该思潮,并逐渐形成热潮。 本书正是在国内学界十多年来对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进、吸收、消化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内学界的研究实践,所做的梳理、反思、批判和发展。全书从现代性/后现代性话语、艺术史及图像研究和文化研究诸角度梳理视觉文化研究的知识谱系,以视觉性为核心对视觉文化研究的对象问题进行探讨,并反思视觉文化研究累积至今的诸多方法论,又从视觉文化产业的角度探索该研究领域的诸多潜在方向。 该研究将有助于拓展国内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的理论视野,有助于明确这一研究的方法论特点和学术价值。
陶瓷史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一种方法,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学家主要是用文献资料来叙述心目中的历史,陶瓷史学者会用陶瓷作为研究入门的材料。 陶瓷不会讲话,所以要借助文献,借助其他伴随的东西复原本来的历史。 《中国陶瓷史论集》旨在拓展亚洲视野,综合研究包括日韩、东南亚乃至波斯与中国陶瓷史的相关问题。
本书共收录有微雕宝石共计247枚,并根据它们的题材、地域和艺术风格分为14个章节。其中,有的宝石是从古罗马时期到文艺复新 古典时期 的微雕作品,有的是从米开朗基罗到鲁本斯那些伟大艺术家所创作的 崇古风格 的作品。作者重点仔细地筛选了富有代表性的东方早期和希腊时期的宝石,以及一些新古典艺术时期的微雕宝石作品,通过系统梳理这些艺术品的雕刻艺术手法及表现形式来向读者详尽阐述了每块宝石背后所表达艺术风格及文化内涵,展示了几千年来宝石最精妙最珍稀的手工微雕工艺与技术。这些艺术品不仅是历史上那个时期重要的文化象征符号,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及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
我国竹纸的发明及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良,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廉价的书写、印刷材料,对文化的传播、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我国各地现存的手工竹纸制作技艺进行了记录分析;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就几种主要竹纸的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了还原和剖析;并运用科技手段,探讨了竹纸制造工艺的科学内涵及与纸张理化性能的关系。本书是首次将田野调查、文献整理与科学实验手段相结合,开展竹纸制作技艺系统研究的成果。
本书简要而生动地论述了上溯50万年前,下至20世纪70后代末世界范围内手工艺发展的历史,系统地阐述了各个历史时期手工艺家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以及手工艺风格与观念的变迁。本书在西方具有较大的影响,是这一学术领域中一本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著作。本书作者爱德华·露西――史密斯出生于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市,1946年移居英国,是当代著名诗人、记者、艺术评论家和广播撰稿人,著有《法兰西绘画简史》、《今日美国艺术》等著作。 本书译者朱淳,1957年生于上海,1991年在中国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并先后任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锡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从发现锡金属开始,到锡器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锡器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几经沉浮。锡金属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变化,使在我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中曾起过重要作用的锡器一直不似端庄大方、凝重典雅的青铜器和璀璨的金银器,能够得到浓墨重彩的关注,可以说含蓄质朴的锡器在造物艺术中一直未得到正史的关注,从设计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全面的研究也少有人问津。 《中国锡器工艺文化及其艺术活态化传承研究》结合广阔的社会背景,梳理中国锡器艺术的发展脉络,从历史传统及其成熟的表现来探寻锡器艺术形成的具体过程,了解其独特的样式特征,并从社会、文化层面进一步剖析中国锡器中所蕴含的人类思想意识与文化内涵,从多层面、多维度、多视角展开研究,以期探寻其发生演变的规律,
本书以民间汉字图形为研究对象,选取明清至今在民间流传的寿字纹、万字纹、符箓、鸟虫书、花鸟字、合体字和 福 禄 寿 喜 等吉祥汉字图形,通过整理两千多件民间汉字图形资料,对其生成背景、创作主题、创作题材,以及民间工艺技法等进行梳理与分析,论述了在民间艺术及文字图形设计中的审美价值和民俗意蕴,提出 因材施艺 因技赋形 的民间汉字图形造型规律,结合符号学、设计学、民艺学等理论,对民间汉字图形多元设计思维进行了新的阐述,总结了民间汉字图形以吉祥诉求为导向的设计动机、技术经验下的样式创新,以及在传播与构建文化认同感方面的价值。
本书从艺术史的角度对史前至秦汉、隋唐、两宋这几个时期中国陶瓷的器形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其演变的动因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探究, 将中国陶瓷放置在与不同材质和文化相持相让的适应过程中加以动态的描述。书中以大量的案例,解释了陶瓷始而模仿金属器(包括商周青铜器、隋唐金银器)和外来文化,进而融合金属器的器形和纹饰(包括外来文化带来的艺术元素和工艺),终而在造型、纹饰、釉色各方面均创造出以宋代五大名瓷为代表的登峰造极的杰作的完整过程。本书不仅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陶瓷史,也为激发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力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云南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而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是我们探索青花瓷器起源,研究中国青花文化谱系生成和对外传播的重要对象。云南青花瓷绘艺术的风格朴实豪迈,是大写意画风在陶瓷装饰艺术上的充分展现。从美术史、图像学的角度研究云南青花瓷绘艺术,就需要将其从陶瓷艺术的整体形态中剥离出来,视为一类能够作为绘画史研究对象的图像学资料。这项研究的价值在于:一是其图像内容可以补充云南元明时期绘画史料的匮乏,完善云南艺术史的书写。二是其艺术特征可以彰显云南古代民间绘画生机勃勃的审美趣味和自由灵动的写意精神,表明云南陶瓷艺术的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本书是吴白雨先生潜心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它既是一本画风朴素,格调高雅的绘本类图书,又是一本认识和了解云南青花绘画艺术的美学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