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名窑瓷器珍品,从瓷器初创的古拙粗犷,到南青北白的格局已成;从引.领彩瓷的唐三彩,到绚丽多姿的青花瓷;从宋瓷尚雅、各竞芳华,到元明清颜色釉、彩绘瓷的争相斗妍;从民国仿古瓷器,到当代瓷器的传承创新,图文并茂,带你看懂瓷器,感受东方瓷器文化神韵!
马伯庸、顾爷作序,于丹、汪涵、余世存、熊亮、于蕾、刘正共同推荐。《国家宝藏》 国宝守护人 、《洛神赋》作者叶露盈全新作品,耗时一年倾力打造、全新演绎的东方古典画集。 《木兰辞》以家喻户晓的北朝民歌为蓝本,将现代绘画艺术与传统国风相融合,以大气浪漫又充满想象力的画面重新演绎这部中国史诗经典。在绘画过程中,作者叶露盈查阅了《雌木兰替父从军》《双兔记》等大量书籍,参考了当时画像石、画像砖资料,将《木兰辞》中的古朴文字完美视觉化。 木兰故事自问世以来就影响了无数的国人。近代以来,木兰也成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女性角色,风靡国际百余年。这部画集更是带领读者穿越古今,在传统气韵与现代美学的碰撞中感受震撼千年的女性力量。
《茶与美》为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围绕茶与美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的散文集,初版于1941年,为柳宗悦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共收录了包括《器物的后半生》《 茶 之病》《利休与我》《陶瓷器之美》在内的16篇文章,从各个角度阐述了柳宗悦关于何为 美 的思考。茶道对于日本的美术、工艺、文化及精神内核具有深远的影响,至20世纪上半叶,茶道在日本社会极度盛行,但已内核空洞、因袭陈旧。作为民艺运动的领军人物,柳宗悦在本书中痛斥固有的茶道对于美的束缚,论及茶的精神与美的本质,强调需以新的观点将茶道引回发展的正途。 《民与美》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的代表作之一,为《茶与美》的姐妹篇。本书收录了包括《杂器之美》《工艺与美术》《民艺的意义》《作物的目标》在内的二十余篇散文。这些文章聚焦于工艺美术,或多或少都触及了 民 与 美 两
向日葵印花、八芒星图形、渐变色的猫咪 你可以在刻板上雕刻出任何你喜欢的图案,并将其转印到纸张或其他表面上,制作出专属于你的版画作品。 作者埃米莉将带你熟悉版画入门的准备工作,掌握制作简单图案的基础技法,再逐步进阶到用水彩颜料、织布等综合材料进行创意制作。你可以在本书的指导下创作出口袋杂志、布面墙上挂饰等兼具实用性与仪式感的小物件,更可以融会贯通地综合使用书中的多种技巧,或者用其他的材料尽情地进行艺术创作。 书中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解和清晰展示创作过程的插图相得益彰,零基础的新手和略有经验的爱好者均能从中有所裨益。
本书分为15个章节,每个章节均独立成篇,记述共计15名中华历史上有过重要贡献的工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孜孜以求,匠心创作,追求卓越,凭借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留下数不尽的物质遗产。本书考据正史、出土资料和其他佐证资料,辅以民间传说,为工匠拭去蒙尘,为读者重新树立起 中国匠心 。
《赀物:漆的全球史》一书按照时间脉络,讲述了中国漆艺向世界传播的伟大历程,从汉唐到宋,元,明直至清,之后又补充讲述了十八世纪海上丝路漆器的展开,中美文化的互溢,以及中国向全球输出文化与美学思想的意义。智慧的中华先民不仅创造了大漆艺术,还创造了永世不衰的大漆文明,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中,丝路漆物所传递的文化显示出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性轴心地位,丝路漆艺之美有力地呈现出中国与世界美学思想融合的态势。
《手工艺文化》一书为英国视觉艺术界知名的评论家彼得 多默所编,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苏欣所译,全书通过手工艺状况、科技的挑战、手工艺论述三个部分,汇集了十四篇工业革命以来关于英国手工艺研究的专业论文,涉及手工艺的历史、消费社会中的手工艺、工业设计中的思维与制造、手工艺的语言与实践哲学等内容,解释了手工艺制作者的身份认同、现代技术的影响及工作室工艺的发展前景等问题。
日本漆艺家大西长利先生用十五年时间对漆文化的源流进行了走访调查,这也是他至今仍在继续的事业。调查的对象包括中国、韩国、越南、泰国、缅甸、不丹等地的漆文化,以及与亚洲漆文化相关的墨西哥玛凯(Maque)文化、哥伦比亚的莫帕莫帕(Mopa-Mopa)文化。通过现场采访、对话等方式,大西长利搜集相关信息和历史资料,并记录了各地漆树种植、割漆、漆器制作、漆器使用的现状,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使用漆器的现状。此外,还调查了各地博物馆的漆器藏品、宗教仪式用漆器,以及在都市难得一见的生产生活用具等。走访旅程中,无论是在高原,还是在山谷,大西长利都会遇见髹漆的房屋、家具、灯具 见证了漆文化的生生不息。
从古至今,东方地毯享誉亚欧。它不仅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家用物品,更因精湛的编织工艺、华美的外观及丰富的图案内涵而与绘画、雕塑、建筑等同列艺术的殿堂。本书精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约 60 件具有代表性的手工地毯藏品为例,展示了不同地毯的精美图案,通过追溯地毯长达数个世纪的发展历史与单件地毯信息,在横跨亚欧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下深度解读其在部落身份、社会地位、阶级品味乃至经济发展、文化沟通等不同层面的意义,揭开东方地毯华美外表中蕴藏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职业手作人,纸蔷薇工作室主理人,绕线、纸艺、羊毛毡、藤编、皮具、木头通通都玩了个遍。一个大脑以直线条思考的 伪文艺女青年 ,就这么绕着、剪着、戳着、粘着,不小心就成为职业手作人。 《纸蔷薇的绕线首饰中级教程》将延续《纸蔷薇的绕线首饰基础教程》,在绕线首饰入门技法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一些纸蔷薇独创的结构和风格,如果说《基础教程》是一本 新手向 的入门书,这本《中级教程》将是一本针对已经入坑且需要提升技术的 提升向 的升级书。内容的组织上,教程会比本的基础教程更难,每个教程在40个步骤以上,更关注细节的处理和独创结构的解密,帮助读者完成更加精致和复杂的款式。同时,会讲述纸蔷薇创建独立工作室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以及她是如何一步一步克服,形成目前设计 制作 销售 宣传的运营模式,能为以后想以手
《髹饰录》是我国现存*的一部古代漆艺专著,本书逐条详细解读《髹饰录》内容,以福州脱胎漆器工艺技术为蓝本,分 乾 坤 两集,通过现代漆器制作工艺工序和漆料使用的配制,详细介绍《髹饰录》里没有记载的古代漆器制作的方法和漆料使用的配制,条目清晰,叙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具体工艺实践,填补了《髹饰录》与福州脱胎漆器工艺之勾连,弥补了《髹饰录》不足之处,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法工艺工序和漆料的配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对传承、弘扬福州脱胎漆器工艺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假如说《诗经》是敦厚的诗教,《楚辞》是个人的狂想,那么乐府就是大地上的歌声,它有烟火气,爱恨嗔痴,喜怒哀乐,离我们更近。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莲叶何田田,江南可采莲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作为中国人的经典文学,乐府的声音里,有土地,有远方,有农作,有日常,有思念,有离别,有誓言,有选择 这是两千年的声音,也是此刻我们每一个人,正在经历着的一切。 《乐府之乐》精选一百三十余首不可不读的乐府诗名篇,其中有汉代古乐府,可领略恢弘的大汉气象;有魏晋文人诗,曹操、曹植、曹丕、王粲、陶渊明 体味魏晋风骨;有北朝民歌,尽赏大漠风光,南朝小调,低吟江南的都市情事。 本书的注解和赏析由国学大家王运熙及其弟子王国安两代人
本书主要是针对印度尼西亚班达群岛陶器的研究。伴随海外贸易的发展,全球市场对印尼马鲁古香料和其他商品的需求持续增加,这些需求带来进一步的社会分工。那么,在过去的几千年里,陶器的专业化生产程度是否随着海上香料贸易的兴盛而愈加提升?海上贸易影响下的印尼社会,外部体系和内部体系的动态进程以及它们与陶器演化的关系如何?本书作者通过科学的陶器分析回答了上述问题。除陶器分析外,本书还采用了历史文献和民族志资料来 脉络化 和推测班达群岛的陶器及社会文化的演化轨迹。本课题显然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组成部分,丰富了海上交通史和文化交流史的内容。
考工匠物虽万千,理论精神齐如一。本著基于中华文化批评传统视角,以中华考工历史为依据,聚焦围绕从战国时期《考工记》到清代《考工典》的考工知识体系,系统阐释中华考工理论体系之精髓与概貌,并剖析中华考工的理论体系、精神体系与批判体系,还原与建构中华考工学理论的话语体系及其生成逻辑,展示中华考工与中国文化批评传统的独特渊源关系。
《开物:中国工匠技术观念史》系 考工格物 书系之一,作者为央视 百家讲坛 主讲人潘天波教授。主要以 丝路文明互鉴 为研究本体,阐释丝路磨子、扇子、轮子、铁犁等技术物背后所体现的 物的哲学 。在全球史观视角下,丝路华物接通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根脉,重组了西方文明的思想资源、制度资源和技术资源,缔造了西方文明在发展动力、帝国身份和殖民攫取的时空特质,启蒙了西方开拓世界的思想与眼界,激发了西方科学理性以及工业革命的发展。丝路华物已然实现了从商品物向思想物、技术物和制度物的全球化流通与演进,彰显出从物的易位到文明创生的嬗变历程,展示了华物在全球丝路交往中的资源功能与时空价值。
本书入选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 剪纸动画是我国 美术电影 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58年试制成功,见证了20世纪中国动画的兴衰,与手绘动画、偶动画等艺术形式,在世界动画艺术之林构建了富有东方特色的 中国学派 。 国内动画学术研究蓬勃发展,动画史论、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产生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但迄今没有系统的剪制动画专题研究。本书以剪纸动画发展重要历史事件、转折节点为主线,对各个时期代表人物、作品、技法特色进行分析,以图读史、以手史料为分析依据,再现剪纸动画发展历史脉络的同时,展现中国动画发展历程。
本书以民间汉字图形为研究对象,选取明清至今在民间流传的寿字纹、万字纹、符箓、鸟虫书、花鸟字、合体字和 福 禄 寿 喜 等吉祥汉字图形,通过整理两千多件民间汉字图形资料,对其生成背景、创作主题、创作题材,以及民间工艺技法等进行梳理与分析,论述了在民间艺术及文字图形设计中的审美价值和民俗意蕴,提出 因材施艺 因技赋形 的民间汉字图形造型规律,结合符号学、设计学、民艺学等理论,对民间汉字图形多元设计思维进行了新的阐述,总结了民间汉字图形以吉祥诉求为导向的设计动机、技术经验下的样式创新,以及在传播与构建文化认同感方面的价值。
从2016年2月 2018年12月,作者用3年时间先后寻访了长沙、浏阳、湘潭、娄底、岳阳、常德、益阳、邵阳、凤凰、永州等地,采访了50余位匠人,记录了40种湖南传统手艺的传承现状。受访者大体为两类,一类是有着家族传承史,长的传承到第9代;另一类是拜师学艺后终身执业者。受访者中,有20位已经进入了国家、省、市、区级的 非遗 名录,拥有一定的社会声誉与地位,如湘西银饰制作者龙吉堂、长沙铜官陶瓷炼制作者刘志广,他们用一颗匠心和一双手,造出世间至美之物;其余20位均为民间的传统手艺人,散布在街头巷尾里的纯粹的手艺谋生者,如遵循传统制造法的制香者、捞刀河后的打刀人,他们的手艺留存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手艺》反映了近年湖南传统手艺的传承现状和从业者生存现状,书中文字与照片记录了手工时代的朴素与浪漫,也成为湖南工匠
人与草叶30年的对话,142个从新绿到化石的生命故事。 也许,人和草叶本来就有相通的情感和语言。也许,草叶是上帝的秘密。 《草叶手帖》里 泰戈尔说: 司节令的神明用极细的笔触,在纤小的叶片的一角记述它的身世。 艾略特说: 呵,我的朋友,你不懂,你不懂生命是什么,尽管它握在你的手中。 狄金森说: 三片叶子,黄栌、枫和白果。在一起,成了跳跃的诗,可诉可歌。它把人引向远方,有山有泽。 从90年代至今,摄影家沈继光兴之所至收集身边的草叶,用相机和文字创作草叶标本的生命故事。自然脱落的梧桐树皮、蔬菜里的菟丝子、友人寄来的残花、床底压了多年的葡萄梗 零敲碎打,压压摆摆,裱裱贴贴,成为142幅草叶摄影作品。 这些图画是植物的生命标本,见证它们从新绿到枯干、层层叠叠累积时间记忆的过程,也记录了作者从青年到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