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古人汉服科普和现代汉服穿搭建议两大部分,共包含5章内容,详细展示了从隋代到明代的帝后、官员、平民的服装、首饰、妆造、服饰纹样等,然后讲解了戏曲服饰,以及以24节气为主题的现代汉服穿搭指南。本书不仅是深度剖析汉服的科普书,还是一本可以将书中内容应用到现代生活中的指导书。书中展示的内容全部重新手绘,插图精美,且贴近文物的真实效果。
举头三尺有神明 ,这是中国古人对于宇宙秩序的朴素认知,在四季流转的岁月里,将这种虔诚和敬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庆祝节日、祈求丰收、祈福祭祀,他们都以独特的仪式和习俗来表达对自然与神明的尊重和敬仰,因此生活过得并不平淡乏味而是充满了色彩和情感。 本书深入挖掘中国皮影的神仙形象。这些想象出来的神仙,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的丰厚土壤,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愿。《西游记》《封神榜》跌宕起伏的传说,凝聚着历代文人的创作与灵感;庄严神圣的瑞兽、飘逸神秘的仙人,奇幻多彩的配色与图案等,无不展现出古人的瑰丽想象;掌管家宅平安的土地公,预示五谷丰登的灶王爷,暗含着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与信仰; 天地化三清 ,代表着古人对天人合一思想、万物运行洞察的哲学理解 本书以十二月令
首饰,自古以来就是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其传承与演变,可以折射出社会风尚与历史文化。 本书按照从史前至民国的年代顺序,将中国首饰的文献资料与出土实物相结合,以各个历史时期的头饰、耳饰、臂饰、胸饰、手饰为纲,以中国首饰文化风俗为线,辅以1000余幅精美彩图,全面呈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流变、人文情怀与时代风貌。 全书史料丰富翔实,内容生动有趣。 本次修订特别收录近400幅作者精美手绘插图,忠实还原了首饰的原貌与细节,为全书增添了更多的视觉享受与艺术魅力。 一本在手,可鉴精美首饰,品古人情怀,赏华夏美学,学品位穿搭,提个人修养,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史。
民间艺术是一个庞大的造型世界,实实在在与广大平民共存了数千年,并自始至终沿着自己的规律去进行创造,发展成一深厚而丰富的艺术体系。正是这些典籍不载、正史不论的民间艺术,在很大范围内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元气和凝聚力。 自 1986 年至 1989 年,杨先让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组建者之一,率领考察队 1 4 次深入黄河流域,考察当地的民间艺术种类、艺术风格、民间艺人、节庆习俗等,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 8 省(区)。在走访中,考察队积累了近千张图片资料,并整理出二十多万字的文本,汇集成《黄河十四走》一书。书中不仅详述了诸如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并记录下当时优秀的民
《中国年画史》是一部由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薄松年创作,天津美术学院姜彦文整理的非遗类史论专著,该书以近30万字、350余幅图片的篇幅,系统梳理中国年画的历史源流,各主要产地、规模、品类,代表性作品的艺术特色、制作工艺等,特别对新中国成立后新年画运动的发展和成就进行了总结和论述。该书总结民间画师的经验,探索民间美术的特殊规律,厘清旧年画中的精华和糟粕,为新时代美术创作的发展和年画的推陈出新提供借鉴。《中国年画史》是我国年画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成果,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项目,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于2023年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首例茶文化世界遗产,景迈山有着世界上年代最久、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本书邀请了建筑师、艺术家、导演、摄影师、插画师、设计师、人类学和经济学专家、生态保护工作者、茶文化和茶产业工作者等各行各业的数十位专家参与,完成对世界遗产区的地理历史、生态伦理、风俗信仰、节庆仪典、乡土建筑、生活经验和生产技艺等遗产的价值梳理。
不描不画,取纸即剪,剪随心到,用灵巧的双手把民风民俗、经典故事、生活信仰和内心情感用剪纸记录和表达,是民间剪纸以人传承记忆的重要方式。 本书基于非遗传承人郑蝴蝶、刘晓迪女士多年剪纸教学的宝贵经验,以非遗的教育性传承为切入点,结合剪纸技艺家族传承的特点,系统地阐述了不描不画学剪纸启蒙、探索、实践三个阶段的学习方法,汇集了上百个原创教学案例。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刘晓迪老师亲自示范,录制20个剪纸视频。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各种文化背景的剪纸爱好者及非遗传承人借鉴、学习,是民间艺术家在非遗传承领域的一次富有独创性、创新性的实践探索。 不描不画是不用通过描图,完全在脑海里构思成型,直接剪剪纸的方法,这种剪纸方法的训练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手眼协调、大脑发育十分有益,有助于提高孩子们
本书收录了中国鲜花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共758 个,包含切花、切枝、切叶、切果和加工染色花。本图册是为方便市场辨识品种、方便交易而编撰的。本书不仅是花店、花艺培训学校、花材批发商、花卉电商、花卉生产者等业内人士很实用的一本工具书,也是广大花卉爱好者和花卉消费者了解、欣赏鲜花品种的一本精美图册。 由于鲜花品种数量多、品种更新快,一些刚进入市场但上市量还较少的品种暂未收录在图册中;同时一些生产面积很少、即将退出市场的老品种也未收录在内;还有一些性状一致仅花的颜色不同的品种只收录几个具代表性的;那些未进入规模化生产的野生品种也不在收录范围。每个品种的图片全部在专业摄影棚内拍摄完成。为更好展现各品种的特性,在拍摄过程中,把握好每个品种花朵的开放度和拍摄时的角度十分关键,如玫瑰 红拂 是按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山林,有人在夜里匆匆赶路,却与一庞然大物猝然相遇,青面獠牙的怪物挡住去路,画面在这一刻定格,这是清末《点石斋画报》里常见的场景,中国妖怪在近代报刊上纷纷登场。本书由国内作者编著而成,收录《点石斋画报》中志怪绘像全三百种,直接进入目击现场,在移步换景之中,开启一场奇幻的中国妖怪之旅。在魑魅魍魉的图像中,大话中国清末世风民情的浮世绘。此外,《点石斋画报》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份新闻画报,其中的版画皆由工匠精心绘制雕刻,细节丰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珍藏价值。
《母亲的香气 金媛善拼布艺术》详细生动的介绍了拼布艺术的起源以及朝鲜族和中国少数民族的拼布艺术,重点向读者详细讲解了拼布钱形纹和太阳花的制作,并展示了金媛善大师拼布艺术作品壁画类(14幅)、包袱皮(102幅)、家居类(39幅)、服饰类(44幅),以飨读者。
本画册作为对本土手作记忆的梳理,从 2006 年起开始收集各种相关资料,至今,《上海师傅》是本地目前*为详尽的一册与日常传统手工相关的城市视觉读物。本书以口述记录、插画,摄影的方式,记录 30 位分布在上海 10 余个区、镇,至今还在继续工作着的手作师傅,从竹、木、草、铁、布,纸不同材质的工艺,来呈现师傅们日常生活的样貌,以及工作经验中的智慧。全书主要呈现上海师傅的工作、生活图文,还包含了几位开设店铺的师傅,对一些渐渐退出人们生活的日常器具所表达的不舍之恋,共涉及手作日常生活用品 50 余件。
《民族装饰资料集》系列书籍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装饰纹样的多姿多彩,本册为第1册,包括布依族、侗族、哈尼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黎族、傈僳族、羌族、水族、土族、土家族、瑶族、彝族、壮族,从各民族的 典型装饰 展开介绍,以 文字 图例 纹样 形式呈现,从 装饰溯源 装饰载体 形式特征 组合搭配 四个方面进行描述,配合简洁清晰的 图例 辅助说明主体 纹样 ,将纷繁复杂的民族装饰以最直观的方式 讲清楚、说明白 ,让民族装饰不再神秘莫测、晦涩难懂。 书籍配附纹样索引和附录色卡。所有装饰纹样均为矢量绘制,对不同载体装饰在数字表达上进行类型化梳理,并拆分单独纹样,还原图案规律与经验,使原图像材料清晰化、标准化。色卡提取了纹样搭配色值,方便读者有针对性地查阅、理解和使用。
《广西民族风俗艺术(艺术卷3):五彩衣裳(套装上下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广西少数民族的衣装大观,以及着衣的样式和种类,发式、首饰和衣裳衬托朴实面容等内容,是不可多得的民俗文化精品藏书。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 12 个世居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在八桂大地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广西各民族在适应自然,创造历史,与自然和历史对话过程中创造出多姿多彩、丰富厚重,具有极高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要指示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历史上积淀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瑰宝,如今大多只能存活于部分人的记忆中,它们正在不能承受的轻视之痛中淡出时代文明和城市文明的视线。这些美妙的传统艺术如果不能被时尚被艺术设计应用和传播,它将成为人们时尚生活的盲点。由于我国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政府的宣传保护力度不强,导致一度辉煌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空间愈发狭隘,如今不仅失去了大众的认可,还失去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度与当代市场。 中国传统的戏曲服饰是我们高端的文化财产。从当代时尚艺术设计的视觉来传承中国戏曲服饰纹样图饰是值得格外重视和珍惜的。根据生活化的需求和*的科技发展,将新思考、新概念、新风格、新形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转换到具体的作品创意中,通过对中国戏曲服饰图案纹样的整合研究,把中国传统京剧艺术与现代时尚
顾春华著的《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装裱锦绫卷)(精)》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的子课题 中国古书画装裱丝绸材料中锦绫纹样的信息提取与设计元素分析 的研究成果。本书主要采集了手卷、立轴两种古书画形制的包首、天头、地头、隔水、副隔水等部位的纹样信息,精选其中的142幅锦绫纹样绘成矢量图,并附上所采集的原图和简要的纹样分析。希望通过对古书画装裱丝绸材料纹样的研究,拓宽中国传统纹样研究的视野,为古今书画装裱纹样等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参考资料。
本书立足于工艺学和民俗学视域,着眼于极具地域特色的荆楚手工艺文化,不仅廓清了我国历史上关于 工 百工 和 手工艺 等概念的源流,梳理了湖北手工艺文化的传承脉络和美学特色。更重要的是,本书以详尽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对荆楚大地上与人们衣、食、住、行、用、娱、祭等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的近四十个手艺项目的发展脉络和传承状况进行了清晰地梳理和忠实地记录,从历史源流、工艺流程、技术细节、所用材料,到艺人现状和技艺传承等各方面翔实记录民间手工艺的发展状况。并阐述民间手工艺与荆楚各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信仰、情感、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等方面的关系,探讨这些手工艺所隐含的文化价值。 本书是我国部基于地域性的、全面反映与人们民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手工艺的学术专著,堪称一部当代 天工开物 。 (全书共3
全面综合地介绍土家族民间美术,从中探寻土家族民间美术中的审美形态,功能结构,符号象征意义及其文化精神,论述土家族民间美术不同样式的风格特征和表现形式。以具体翔实的图像资料向我们展示出土家族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充分体现了土家文化的精神。本次增订,一方面对初版不足及疏漏处加以改正,同时在田野考察部分增加一个印张,使鄂西傩面研究有进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