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帐,作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分标志,公元4世纪时由北方草原地区传入中原,并于唐时在黄河流域广泛流传于社会各阶层。本书力求在全面收集4—10世纪墓葬、石窟寺等考古材料及国内外文博机构收藏品中与毡帐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材料的基础上,对毡帐的地域分布与时代特征进行探讨,通过对毡帐的分类研究从而划分出毡帐的谱系:圆形毡帐和方形毡帐两大系统,并对其发展源流试做讨论。此外,对载帐架骆驼俑发展演变的分析,对理解毡帐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骆驼俑所负载的木排装帐架经历了由写实向抽象演变的过程,表明当时社会人们对毡帐的认识与理解也存在着逐渐接受和认同的过程。
作者在宏村的祖屋“树人堂”里生活了六十一年,深深地热爱自己的家乡,也爱村里的老房子,还有探究老房子的浓厚兴趣,经过几年的努力,编写了一本小书。全书分为三章,章分析徽州古村的环境、格局和老房子的结构,第二章分析老房子的室内装饰风格,着重介绍典型民居里的木雕图案,第三章着重介绍徽州古村的公共建筑和它的人文价值。书里汇集了大量的古村建筑和自然风光图片,分类归纳分析,突出人与家庭在建筑中留下的人文痕迹,寻觅祖先造房子时营造舒适的家的智慧细节,寻觅当年时代的文明如何融合进当地传统建筑文化里面,提高了家庭生活的质量。不仅仅让读者朋友了解清楚真实的完整的精美的老房子,还要在古村里、在老房子里看到很多当年徽州家庭生活的痕迹,各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痕迹。既看到老房子,又看到远去的家园,这才
本书是世界建筑*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 * 10篇建筑文化随笔 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 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 好的建筑 以及 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 的深入思考。 * 6篇散文随笔 1篇对谈 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 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些
本丛书命名为“新书谱”正是借用唐代孙过庭《书谱》之名,旨在阐述书法家学习书法的体验和学习书法的基本原则。丛书共计48册,邀请了全国的具有书法教学经验并具有硕博学历的书法家和大学教师参与编写,从书法教学研究的高度,以基础技法入手,讲解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偏旁部首的临写方法,以作品示范、集字、创作表现等介绍,深入浅出的解析来实现技能的培养, 有历代名家的摹本与碑帖原貌呈现在书中。本丛书涵盖正、草、隶、篆各种书体,是青少年书法爱好者理想的自学丛书,也是书法教学者必要的参考教材。 本书为系列之一,收录了张旭 狂草《古诗四帖》。
本书与文丘里所著的《建筑复杂性与矛盾性》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文丘里反对密斯 凡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少就是光秃秃”。他认为群众不懂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他认为赌城拉斯维加斯的面貌,包括狭窄的街道、霓虹灯、广告版、快餐馆等商标式的造型,正好反映了群众的喜好,因此他在本书中呼吁建筑师要同群众对话,接受群众的兴趣和价值观,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本书从平民建筑观点角度为建筑师们提供了新的思维角度和视野,是一本值得阅读、珍藏的佳作,本书可供建筑师,各院校建筑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该本套书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本册为雕塑卷。作者希利尔不是简单介绍那些有名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故事,讲述作品诞生的过程,其目标在于将艺术世界以生活化的姿态呈现给孩子们,唤起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热爱。本书让每个孩子能尽可能保留艺术的天赋,并在艺术的探寻中发展自身的灵性。这本书也是针对一般读者的艺术史入门书,能够让读者对艺术获得一种整体认知。
到底是什么令巴黎从众多中世纪城市中脱颖而出,率先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伟大城市?若昂?德让在本书中为我们逐一介绍了巴黎城市建设的各项发明,包括桥梁上的观景平台、林荫大道等少有的现代基础设施,还有城市照明、公共交通、时尚购物等全新的现代生活方式。
这本书是柯布西耶在1953年左右完成的作品,原本是为1948年他的朋友特里亚德邀请他完成的为收藏家定制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作品包括19幅石版画和相应数量的诗歌。早年出版于1955年,2012年,Hatje Cantz出版社将其再版。 在这部作品中,柯布西耶通过诗与画的结合,阐述了他的建筑思想,同时也是他的个性的展露,可以说是这位大师完整的世界观的陈述。正如他自己所述:“在其中我阐释了通常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之中不易被表露出来的思想的范畴。这些事物不仅构成我建筑及绘画作品的基础,而且也是我个性的基础。作品分七个部分,分别为:环境、心灵、肉身、融合、属性、馈赠、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