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安藤忠雄从默默无名、只能躺在事务所地板上发呆、打滚、到处找空地发想建筑样式的非科班出身建筑师,成为世界各大名校争相聘请、在世界各地留下一个个杰出作品的建筑大师。他这一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向前。 安藤忠雄说: 我的人生经历中找不到可以称为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面对严酷的现实,绝不放弃,坚强活下去的韧性。 在本书中,安藤忠雄坦诚细述人生履历与建筑思考。书中收录上百张珍贵私人照片、建筑照片和手稿。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中这一片宛转而滋养的乐园,实在就是我国古人所构想的 福地 用现代的话说,即 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对于中国人古往今来一贯追求的福地、吉宅,汉宝德先生宽容地称其为 前科学 ,并孜孜不倦地以科学的精神、系统的分析去了解它,以此探究中国传统的建筑观与环境观。
从根号二的数字密码到精密设计的排水系统,从倦勤斋的通景画到太和殿的镇殿灵符,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古建专家周乾,以扎实的专业知识、详实的文献资料,真实再现建造过程,细致拆解古建结构与布局,探究建筑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辅以235张高清彩图,全面呈现故宫建筑之精妙与华美。
本书是宋代《营造法式》经典彩画的复原,作者以故宫博物院藏影宋钞本《营造法式》图样为基础,并结合 永乐大典本 四库本 等版本详细考证,深入研究北宋皇陵线刻的艺术规律,广泛参考北宋时期彩画实例和相关图像史料,历时十二年绘制而成 包括《营造法式》彩画复原图200多幅,以及《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锦纹复原图16幅。全书基本涵盖了原书的典型纹样,反映了《营造法式》彩画的整体艺术成就与最新研究成果。每种纹样还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 释名 纹饰 色彩 三项),概要介绍其历史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 全书图样精雅,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是了解宋代美学的普及读物,可作为中国古建筑及传统服饰爱好者的设计参考图集。
明代园林的璀璨,如今的我们已难见其真容。所幸的是,古人用文字记写了许多园林。园虽逝去, 园记 犹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丽方教授甄选明代园记中的23座园林,深研古人生动而传神的文字,对其中的50个佳境,通过200余幅精美手绘图从平面、剖面、场景透视图等角度进行还原再现;运用 形 势分析 方法对案例进行了独特的建筑学分析总结。 《园境》中的研究方法、理念与所呈现的造园经验,不仅可以成为园林设计者的他山之石,还可以随着美轮美奂的图画穿越时空,循着园记的文字步入明代的园林佳境,望远山云霞,栖古松林下,听莺语水声,仰山间明月,领略明代不同园林各具匠心的设计之美。
《明清建筑二论》对 明清建筑为中国建筑发展低潮 这一几成定论的观点发起论战。《斗栱的起源与发展》是自中国早期建筑与西方的不同处着眼,研究斗栱产生、发展的理路。二者所论专题不同,但立意都在整个中国建筑史,涉及史观、史法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如果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心意,在理想的地点建设一所理想的居所,你想要什么样的?你想让这个居所实现什么功能,满足什么样的情感需求,它又可能是什么风格的? 在这一点上,建筑大师可以给予我们很好的参考。《理想的居所》选取了世界建筑大师为自己、家人以及普通人设计的自宅作为案例,通过其这些自宅的建造、改建等的描写和评价,向读者展现居所包容并体现居住者的个性特色,尊重满足人的居住需求,沟通人与自然的交流等方面的智慧,为读者提供居住美学相关知识。
潘诺夫斯基这本有名的小册子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精神史(观念史)作品之一,也是跨越美术史与思想史的一次激动人心的探险之旅,其主旨是探讨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贡布里希曾在悼念潘氏的文章中指出: 思想与图像、哲学与风格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难题,远远超出了图像志的界限。 破解这一难题正是潘氏毕生的追求,也是他创立现代图像学的出发点。 在本书中,潘氏将中世纪盛期的哥特式建筑与同一时期的经院哲学进行对比,以证明无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经院哲学,都在一种共同的 精神习性 的控制下,创造了相似的风格特征。此书出版之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他的冒险之旅给人们展示了一番别样的风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而言。
究竟是谁,怀着怎样的梦想,建造出了今天的东京? 银座、浅草寺、新宿、上野公园 这些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地标似乎将东京打造成了一个 超越人类智慧的怪物 。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明治时期东京曾走向衰微,甚至一度被政府放弃。在这之后,无数人怀抱梦想,不断尝试、失败、推倒重来,商议、制定银座砖城、市区改善等规划,才一步步建造出今日的 造梦之城 。 在本书作者藤森照信眼中, 东京是一片森林,而且是一片有些过于庞大的森林 。他提供了一种观察东京的崭新方式,将东京这片森林的每一个剖面 无论是下町老街,还是山手皇居,都视作平等的对象。不将东京禁锢于江户传统,也不用未来的视角否定曾经的尝试,他追溯城市建设的历史脉络,剖析东京的 骨骼与内脏 ,从而窥探独属这座城市的真实。
石蛾的幼虫收集身边细小的材料,筑成身体般的巢,能不能模仿石蛾,用细小的点一般的材料做出身体般的建筑?日本传统木建筑在悠长岁月里打磨出了纤细、可移动的线,今天能不能重新找回来?一块简单的布,守护着贝都因人的帐篷生活,面所拥有的柔韧的力量可以怎样去运用?建筑家在自然、历史、科学中寻找点、线、面的新的存在方式,在与木、石、土等物质的反复对话中,抵达新的世界。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项目中,隈研吾对中国的瓦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索。瓦原本是 活着的 点,点制造的节奏会给屋顶赋予表情和尺度感。在小屋顶上,那些不规整的瓦片不会被整体埋没,可以很清晰地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点主张自己的存在。独立的点随机聚集在一起,得到了一片云霞般模糊不明确的 瓦幕 。
紫禁城是我国现存规模、保存 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占地78万平方米,有房屋8000余间。建筑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建筑紫禁城》仅从建筑与使用的角度加以介绍。 《建筑紫禁城》其十九章,内容包括营建始末、总体布局、防御体系、外朝三殿、帝后寝宫、特殊居室、他坦下房、采暖防暑、彩绘装饰、衙署府库、给水排水、皇家花园、演戏戏台、藏书楼堂、书房学堂、帝王家庙、斋戒斋宫、宗教世界、皇宫故宫等。并附有故宫建筑大事记。 《紫禁城建筑》(初版)于2006年推出后,深得读者喜爱。此次推出图文新版,文字略有增加,图片更显精美。 书中照片,多为故宫博物院摄影师胡锤、刘志岗先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精心拍摄,反映出了中国古建筑的大气和精美,保留有故宫建筑中更多的原貌,其中尤以室内陈设原状的图片更为珍贵。
本书是一部中国乡村建筑改造作品集,也是一个美国人饱含深情的 中国梦 。 萨洋来到中国已有近四十年,自2005年辞掉工作、举家搬到慕田峪村,安居长城已近二十年。自年轻时起,他就对建筑设计十分感兴趣。从自家小院开始,他开启了建筑改造实践,如今已为世界各地的客户建造、改造了数十所建筑。他的改造极其注重对老房子结构的保护,同时又增加了内部装饰的现代感和便利性,受到了众多居住者的关注与喜爱。他的建筑改造实践,也使当地村民的收入得到了提升,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本书精选了萨洋多年来的建筑改造作品,内容涉及建筑改造理念、传统结构处理、院落景观设计等,还包含了萨洋多年来与中国乡村及村民的动人故事。 他说,中国约有70万个乡村,希望他的故事,能让更多中国乡村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焕发新的活力,而不是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