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结构图鉴》囊括了作者八年以来在中式古典建筑设计和施工一线的实践经验和资料整理的成果。和学术专著不同,这本书并没有明确的时代界限,因为在古典建筑营造技术的发展历史中,实际的做法、风格和术语早已互相融合,模糊了时代和地域的边界。本书采用图解形式,将三百余张精美的手绘插图与通俗易懂的文字解析相结合,向读者系统地讲解了每一个古典球筑构件的加工和安装过程,剖析了一些常见的民间中式古典建筑营造工艺和结构。其中还加入了大量附着于古典建筑上的雕刻、纹样,以及有趣的典故和民间传说。 本书适合传统文化爱好者、艺术从业者、历史文化研究者、建筑设计师和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使用。
本书以《天坛志》的内容为蓝本,通过 小程序 科普书 解谜盒道具 的方式,读者在解谜的过程当中,逐步发现天坛的科普知识,以及隐藏在天坛之中的秘密。本书由实体书和道具两部分组成。 实体书是线装复古书,内容是竖排白话文。实体书会融入天坛的历史、建筑造型以及建筑相关的知识点,并配有插图。在文字内容和插图之间,会埋伏一些谜题的线索,以便读者更深层次地了解关于天坛的文化知识。这本图文并茂的解谜书,会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不为解谜,光是阅读,也会很有乐趣。 道具:我们将天坛的一些藏品形象、建筑图纸、公园地图、历史文献资料,做成纸质的道具、照片、拓片等。这些道具是读者用于解谜的关键线索和步骤,这也是解谜书的精华所在。
明代园林的璀璨,如今的我们已难见其真容。所幸的是,古人用文字记写了许多园林。园虽逝去, 园记 犹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丽方教授甄选明代园记中的23座园林,深研古人生动而传神的文字,对其中的50个佳境,通过200余幅精美手绘图从平面、剖面、场景透视图等角度进行还原再现;运用 形 势分析 方法对案例进行了独特的建筑学分析总结。 《园境》中的研究方法、理念与所呈现的造园经验,不仅可以成为园林设计者的他山之石,还可以随着美轮美奂的图画穿越时空,循着园记的文字步入明代的园林佳境,望远山云霞,栖古松林下,听莺语水声,仰山间明月,领略明代不同园林各具匠心的设计之美。
本书是《遗珠拾粹(一)》和《遗珠拾粹(二)》的延伸和后续著作。该书是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亲自组织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组成调研梯队,从2013年起至今对中国的古城(镇、村)进行全面踏勘后的学术成果。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生动地介绍了其中50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城、古镇、古村,其中有些村镇行将消逝。书中大量的实景照片和部分测绘图,对于踏勘、辨别建筑年代类别等专业读者而言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能够根据不同城、镇、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查策略,准确地提取地方典型传统元素。
从根号二的数字密码到精密设计的排水系统,从倦勤斋的通景画到太和殿的镇殿灵符,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古建专家周乾,以扎实的专业知识、详实的文献资料,真实再现建造过程,细致拆解古建结构与布局,探究建筑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辅以235张高清彩图,全面呈现故宫建筑之精妙与华美。
潘诺夫斯基这本有名的小册子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精神史(观念史)作品之一,也是跨越美术史与思想史的一次激动人心的探险之旅,其主旨是探讨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贡布里希曾在悼念潘氏的文章中指出: 思想与图像、哲学与风格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难题,远远超出了图像志的界限。 破解这一难题正是潘氏毕生的追求,也是他创立现代图像学的出发点。 在本书中,潘氏将中世纪盛期的哥特式建筑与同一时期的经院哲学进行对比,以证明无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经院哲学,都在一种共同的 精神习性 的控制下,创造了相似的风格特征。此书出版之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他的冒险之旅给人们展示了一番别样的风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而言。
本书是宋代《营造法式》经典彩画的复原,作者以故宫博物院藏影宋钞本《营造法式》图样为基础,并结合 永乐大典本 四库本 等版本详细考证,深入研究北宋皇陵线刻的艺术规律,广泛参考北宋时期彩画实例和相关图像史料,历时十二年绘制而成 包括《营造法式》彩画复原图200多幅,以及《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锦纹复原图16幅。全书基本涵盖了原书的典型纹样,反映了《营造法式》彩画的整体艺术成就与最新研究成果。每种纹样还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 释名 纹饰 色彩 三项),概要介绍其历史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 全书图样精雅,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是了解宋代美学的普及读物,可作为中国古建筑及传统服饰爱好者的设计参考图集。
您知道北京故宫太和殿上、下檐的斗栱是什么类型的吗?知晓太和门里的天花是什么彩画吗?清康熙年间的殿试在哪里举行呢?每年的皇家祭祖又是在哪里进行的呢? 本书主要选取了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东路上的奉先殿和皇极殿,以及西路上的养心殿等十一处城门或殿宇,以北京故宫建筑中不可少的元素 斗栱,串联起全书的内容。从外朝的国家大事到内廷的颐养天年,从建筑形制到礼仪、节气,翻开本书,一幅幅与之相关的精美手绘图将缓缓展开,陪您一起了解北京故宫。 本书适合对传统建筑、对故宫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建筑史诗”系列自2013年起由建筑学者王南在《读库》连载,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沿革、渊源及其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 《塔窟东来》是建筑史诗系列第一卷第三本,原载于《读库1401》,探讨了印度佛教建筑中的佛塔与石窟,以及各类佛教造像传入中土之后,中国古代匠师以高超的技艺与智慧,将其一一“翻译”成中国样式的历程。这些汉化建筑的蓬勃兴起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视作汉与唐两座建筑高峰之间的过渡时期。 天竺塔窟,一路东来,幻化出中国佛教千姿百态的建筑奇观。王南在本书中,力图展现两点,一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消化、吸收外来建筑样式,结合中华各地不同风土人情、
本书为“建筑史诗”系列之一,“建筑史诗”系列由建筑学者王南在《读库》连载,计划撰写四卷二十四篇(七篇已在《读库》发表),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沿革、渊源及其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开篇之作《万神殿*》已出版单行本,书系*新篇章《营造天书》,本次直接以单行本与读者见面。本书以梁思成及其中国营造学社同仁“破译”《营造法式》为线索,对宋、辽、金木构建筑遗存进行剖析与评述。 《营造法式》由北宋哲宗、徽宗两朝将作监的官员李诫编纂,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颇重要的建筑设计与施工专著,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总结了北宋徽宗时期的营造知识与经验,同时也对此前历
《明清建筑二论》对 明清建筑为中国建筑发展低潮 这一几成定论的观点发起论战。《斗栱的起源与发展》是自中国早期建筑与西方的不同处着眼,研究斗栱产生、发展的理路。二者所论专题不同,但立意都在整个中国建筑史,涉及史观、史法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古建筑彩画工程施工、设计、研究的基础上,对清代各类官式建筑彩画技术认真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作者根据各历史时期彩画的特点,对各种彩画的纹饰设计、图案构成、设色工艺等结合具体法式图例做法作了全面的论述和说明。本书对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代建筑彩画的传统做法,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修缮、设计施工,对传统和现代民族风格建筑彩画职业人才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是绝好的教材。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中这一片宛转而滋养的乐园,实在就是我国古人所构想的 福地 用现代的话说,即 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对于中国人古往今来一贯追求的福地、吉宅,汉宝德先生宽容地称其为 前科学 ,并孜孜不倦地以科学的精神、系统的分析去了解它,以此探究中国传统的建筑观与环境观。
紫禁城是我国现存规模、保存 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占地78万平方米,有房屋8000余间。建筑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建筑紫禁城》仅从建筑与使用的角度加以介绍。 《建筑紫禁城》其十九章,内容包括营建始末、总体布局、防御体系、外朝三殿、帝后寝宫、特殊居室、他坦下房、采暖防暑、彩绘装饰、衙署府库、给水排水、皇家花园、演戏戏台、藏书楼堂、书房学堂、帝王家庙、斋戒斋宫、宗教世界、皇宫故宫等。并附有故宫建筑大事记。 《紫禁城建筑》(初版)于2006年推出后,深得读者喜爱。此次推出图文新版,文字略有增加,图片更显精美。 书中照片,多为故宫博物院摄影师胡锤、刘志岗先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精心拍摄,反映出了中国古建筑的大气和精美,保留有故宫建筑中更多的原貌,其中尤以室内陈设原状的图片更为珍贵。
从城市语境、艺术承载、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四个层面,本书详尽讨论了当代美术馆设计相关的方方面面,以期将 世界的 和 中国的 美术馆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前有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范迪安、原副馆长谢小凡作序,后有附录和索引。 2011年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范迪安主持筹建新馆,新馆国际竞赛的招标文件 中国美术馆新馆设计任务书,广泛征求了世界著名建筑师的意见并屡获好评。本书是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的结果。全书结构清晰,条目详实,中英对照,图文并茂,设计考究,制作精良。为更好地体现视觉效果,本书采用5色印刷。对于那些想要在中国策划、建造和运营使用美术馆的人来说,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基础读物,也可称得上是一本的参考书。 兼具思想性、资料性和工具性,本书要言不烦,独创了一种针对 文化建筑 设计的简明指南体例。在背景部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地厚载万物 广西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生成背景、 匠心出高华 广西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内涵、春来花如绣 广西汉文化区传统建筑装饰、花开满故枝 广西少数民族区传统建筑装饰,以及花开亦无言 广西传统建筑装饰之美。将广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作为一个整体对象,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探索广西地区明末至民国期间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对广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自然条件及人文语境展开分析,结合社会思潮与价值取向的流变,探明广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建构情感体验、图式审美和诗意境界的具体途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使 乡村 成为当下中国的关键词。乡村建设的潮流方兴未艾,从中衍生出许多 乡村+ 的概念, 乡村+艺术 便是在这股乡建潮流中涌出的新概念。艺术乡建是当前 乡村+艺术 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主旨是以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使艺术成为提升乡村社会价值的手段。 本书作者团队以云南特色村落为单位,系统开展有代表性、极富特色的乡村调研与艺术介入实践工作,重点关注 整合艺术 ,同时涵盖了不同的艺术门类在乡村中以各自的方式观察及介入乡村社会发展的过程,为云南传统村落的原住居民在现代生活背景下的何去何从提供参考的依据和问题解决的思路。 本书的各部分由实践和研究后总结形成的案例及方法形成,讨论云南传统村落在艺术干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对正在进行艺术文化和乡村发展工作的读者和乡村工作者提供多
《透视建筑》选取各国建筑师的50个建筑作品,辅以400余幅高清照片与大幅手绘立体剖切图、细部图,让你了解这些建筑史上著名的房子是如何建成的,为你揭示建筑立面与完成面背后的秘密。50个建筑涵盖古今,从古罗马斗兽场、吴哥窟,到包豪斯、贝聿铭扩建的卢浮宫,再到流水别墅、马岩松设计的梦露大厦,以及圣保罗大教堂、圣家族大教堂。本书由建筑史学者提供专业讲解,梳理历史文化背景,探索建筑的重点空间,分析相关建筑思潮的发展,为这些*闻名的建筑提供一场全面的回顾;配有高清大幅照片展示建筑全貌,铅笔淡彩立体剖切图、细部图、平面图及立面图,精准揭示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内部构件,不同层次的淡彩渲染出空间关系,助你透过表皮看到内在结构,更好地理解建筑师的设计理念。
暂无内容简介。。。。。。
《从乡愁到乡建 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与景观设计》是南京林业大学汪瑞霞教授所著的关于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和景观设计的专著,作为文化情感维度的 乡愁 关涉了对人类整体性生存样式与发展前途的追问,尤其是对 自身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的一种深层次文化心理密码的思辨、探寻与心理补偿。融社会、时间、媒介、功能四个维度于一体,分析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与景观设计的 融合共生 ,以期将全民普遍存在的怀旧与乡愁转化为当代村镇可持续发展的规范性和凝聚性力量。 融情入景 和 以景抒情 共同构成了江南村镇的记忆建构和景观生成,诠释了从 乡愁 到 乡建 的设计学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