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安藤忠雄从默默无名、只能躺在事务所地板上发呆、打滚、到处找空地发想建筑样式的非科班出身建筑师,成为世界各大名校争相聘请、在世界各地留下一个个杰出作品的建筑大师。他这一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向前。 安藤忠雄说: 我的人生经历中找不到可以称为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面对严酷的现实,绝不放弃,坚强活下去的韧性。 在本书中,安藤忠雄坦诚细述人生履历与建筑思考。书中收录上百张珍贵私人照片、建筑照片和手稿。
本书介绍了我国传统工艺榫卯的发展历程、特点、所用材料等,以 经典小木作 和 经典大木作 为例,分别介绍了榫卯结构的应用。书中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使晦涩枯燥的学术知识变得清晰易懂。为传统文化爱好者和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了参考。
教堂的彩绘玻璃窗上描绘的是哪个人物?那些几何图案有何深意?在如此美丽的建筑中,怎么会有凶狠的野兽雕塑从墙上探出头来?为何读经台上有鹈鹕的造型,而立柱上有枝叶装饰?中世纪的大部分信众虽目不识丁,却能够读懂教堂建筑中精心编码的种种象征符号,并领会其中的含义与背后的故事。对虔信者而言,教堂是接受宗教教育的课堂,是让感官与灵魂俱得满足与提升的盛宴之所。然而今天的人们已然忘却隐藏在图像、雕刻和符号中的深意,教堂在他们眼中仅仅只是恢弘的建筑。本书意在挖掘这些精美绝伦、气势恢宏的殿堂失落已久的精神意涵。 本书共分三章,*章分析建筑的结构特征,从外至内,从墙壁到天顶。第二章引导读者熟悉基督教的各个主题,辨识重要人物、场景、故事、动物、花卉以及绘画、雕刻、塑像中数字、字母和图案的运用。第
如何打造一间充满个性的咖啡馆?美味的咖啡、人、咖啡师 这些都是决定咖啡馆好坏的关键因素,不过本书要从 空间 角度给出解答。 书中收录的39家咖啡馆均为令客人身心放松、印象深刻的成功之作,通过对店主和设计师的采访,辅以加藤匡毅个人的解读,为读者解开这些咖啡馆的 个性 之谜。 全书以环境、人与时间这3个重要的设计元素为框架,讲述了咖啡馆设计是如何受到场地和其周边环境的影响,又是如何影响周边环境的,以及活跃在咖啡馆里的人们与咖啡馆的关系,思考了如何将流逝的时间融入咖啡馆的设计。书中展示了许多加藤匡毅亲手绘制的空间速写,他还为咖啡馆拍摄了大量照片,让专业设计人士和非建筑从业者都能轻松阅读。
本书以图示和要点解读的形式,从10大建筑要素、44种风格类型和39处经典建筑作品三方面入手,精炼地梳理、解析了中国建筑的相关知识。清晰对应的图解、建筑图片辅以简洁的文字解析,可以让读者对建筑的基本常识、专业概念,以及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在结构制式、发展演变及风格特点等方面有清晰、有效的认知。 本书为建筑专业的专家执笔,带领读者更好地 读懂 中国历史中这些传承底蕴、别有韵味的建筑 语言 和 诗句 ,欣赏中国建筑艺术的美。
《古迹入门》是一本全部以图解形式呈现的台湾古建筑入门书。台湾地区对于古建筑有着独特的划分方式,大致分为古迹、历史建筑、聚落建筑、纪念建筑等,其中古迹超过1000处,历史建筑更有上千处,已然成为宝岛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面貌多彩多姿,有三百多年前荷兰人所建的城堡,也有明清时代的古宅、寺庙、城郭,当然也有近代的建筑。每一处古迹都是传奇故事的舞台,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其建筑之美更是艺术的完美表现。为了尽善尽美地呈现这些古建筑,本书精选25处不可错过的古建筑,以剖面、透视、鸟瞰等手法表现出来,并分类归纳观察要诀,图解构造细节、装饰艺术、空间功能,延伸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更是配备800余张手绘图和照片。再加上图文并茂的古迹年表、简明扼要的基础知识,以及不可错过之古迹的专家评介,《古迹入门》可以成
本书初版于1978年,是国外研究中国园林文化的代表性专著。2002年,由汉学研究者夏丽森女士修订,她是明代计成的著作《园冶》的英文译者。本书讲述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园林与中国哲学、绘画、建筑、文学的互动关系,通过中国的园林艺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 作者玛吉 凯瑟克在中国长大,从小浸淫于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挚爱中国园林。她尝试在纵深的历史和宽阔的对照中把握中国园林的精粹,既有追本溯源的梳理,也有典型个案的描述与分析。本书堪称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国园林导览,也是我们了解西方人如何欣赏中国园林的一种重要参照。借此,更能体味中国园林本身所包含的精彩的精神意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现代主义者从共识转向纷争,建筑领域在全球开始大肆扩张。《当代建筑22讲》尝试从两个维度 理论与案例 来构建一部全球多元的当代建筑史:一方面,书中系统和透彻地介绍了后现代与当代建筑中的主要的新兴主义、流行风潮和关键的建筑设计师;另一方面,基于全球主义视野,带领读者剖析6大洲20多个地区中当代建筑实践的经典案例。不同的是,本书通过极具穿透力的历史批评意识,不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建筑的风格与材料、布局与细部,还原身临其境般的建筑现场,更将建筑置于历史坐标与当代语境中,从更深层与当下的视角讨论了不同地区间建筑的想法从哪里来,又终指向什么,以及当代建筑与天(时代)、地(空间),人(社区)的纠缠与牵连。
本书以图示和要点解读的形式,从9大建筑要素、39种代表风格和41处经典建筑作品三方面入手,精炼而生动地梳理、解析了世界建筑的相关知识。清晰对应的图解、建筑图片辅以简洁的文字解析,可以让读者对建筑的基本常识、专业概念,以及有代表性的世界建筑在结构制式、发展演变及风格特点等方面有清晰、有效的认知。 本书为建筑专业的专家执笔,带领读者更好地 读懂 世界历史中这些风格多样、各具韵味的建筑 语言 和 诗句 ,欣赏建筑艺术的美。
明代园林的璀璨,如今的我们已难见其真容。所幸的是,古人用文字记写了许多园林。园虽逝去, 园记 犹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丽方教授甄选明代园记中的23座园林,深研古人生动而传神的文字,对其中的50个佳境,通过200余幅精美手绘图从平面、剖面、场景透视图等角度进行还原再现;运用 形 势分析 方法对案例进行了独特的建筑学分析总结。 《园境》中的研究方法、理念与所呈现的造园经验,不仅可以成为园林设计者的他山之石,还可以随着美轮美奂的图画穿越时空,循着园记的文字步入明代的园林佳境,望远山云霞,栖古松林下,听莺语水声,仰山间明月,领略明代不同园林各具匠心的设计之美。
本书是《遗珠拾粹(一)》和《遗珠拾粹(二)》的延伸和后续著作。该书是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亲自组织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组成调研梯队,从2013年起至今对中国的古城(镇、村)进行全面踏勘后的学术成果。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生动地介绍了其中50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城、古镇、古村,其中有些村镇行将消逝。书中大量的实景照片和部分测绘图,对于踏勘、辨别建筑年代类别等专业读者而言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能够根据不同城、镇、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查策略,准确地提取地方典型传统元素。
关于日本浮世绘师,我年轻时喜欢北斋,现在则是广重,其次是歌麿的人物。 鲁迅 跟着浮世绘大师畅游江户,寻访今日东京的昔日名胜!歌川广重是江户时代与葛饰北斋齐名的浮世绘大师,名列 浮世绘三杰 。《名所江户百景》作为他晚年的巅峰之作、日本浮世绘艺术的经典,描绘了江户119处地点的四时美景。这一系列画作发行于1856 1859年间,共 120幅,其中118幅出自歌川广重之手,1幅出自二代广重之手。本书完整收录《名所江户百景》版画,而且均为初次印刷的版本,保存状态良好,细腻呈现出不同季节、时令、时间下各处风物的特质。作者对每一幅作品都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从构图、色彩、工艺,到画面中描绘地点的古今面貌,乃至隐含的历史典故、风土民情等,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江户文化图景。同时,本书按图索骥,在今日东京一一寻访画中美景,并在
《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是首次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建筑进行全方面记录的专业论著。本书的出版,打破了 中国有几千年之建筑,而无建筑之学 的禁锢,对于我国建筑史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本书是《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卷,也是作者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开山之作,初版于1911年,共收录240幅照片和手绘图,30余万字的描述和阐释。作者以普陀山三座主寺普济寺、法雨寺和佛顶寺为例,对普陀山的整体设计规划、各种陈设及岛上的宗教生活做了细致的描述,深刻而又细腻地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特点及其背后的宗教思想与传统文化。
本书记录了从文艺复兴时期至今*重要的建筑论,生动剖析每种理论的源头及其发展动机。内容涵盖了在不同国家流行的建筑美学的主要立场。建筑论述的文本常常用来阐述插图 书中收集的丰富插图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建筑理论的图解指南。本书的许多参考资料现安置于柏林国家博物馆装饰雕刻部门,这几十年来,博物馆的工作尽责地补偿了二战期间造成的扼腕损失。此书不仅意在展现梳理建筑美学和理论的种种论辩,也是鼓励各位建筑学同仁做出更广泛、更详细的学术研究。
本书综述了世界家具设计的系统与风格,并介绍了世界范围内的家具设计大师及其思想与作品,从19世纪开始,直至活跃于21世纪的设计大师,从时间和地域两个维度介绍不同学派的家具设计大师。本书共包括五章。首先概述世界家具的系统。第二章从七个不同学派介绍现代家具设计的先驱者。第三章介绍包豪斯与同时期的经典设计大师。第四章介绍包豪斯之后的设计革命时代各学派大师。第五章介绍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新生代家具设计师。同时附录部分介绍了200余位家具设计师的生平简介和代表作品。
这座城堡展现了时代的样式与色彩! 拿破仑 在法国,一千多年来从弗朗索瓦一世到拿破仑,从玛丽 安托瓦内特到约瑟芬皇后,枫丹白露宫是法国历史上的34位君主与统治者生活过的城堡,是半部法国史的缩影;在中国,枫丹白露宫是诗人徐志摩、文学家朱自清笔下难忘的欧洲旅行记忆之一,也是西方掠夺圆明园珍宝的藏地。在这样一座城堡中,每一件艺术作品、每一座建筑,甚至每一株植物背后都暗藏着一段令人难忘的往事。 在枫丹白露宫,让我们穿过一扇扇宫门,爬过一级级楼梯,凝望一件件珍贵的藏品,开启一段段历史与美的回忆之旅。
《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是首次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建筑进行全方面记录的专业论著。本书的出版,打破了 中国有几千年之建筑,而无建筑之学 的禁锢,对于我国建筑史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本书是《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第二卷,初版于1914年,共收录200余幅手绘图和照片,40余万字的描述和阐释。作者以祠堂为研究对象,参照欧洲梳理建筑及艺术文物的思路,按地域省份分类,细致而又深刻地描述了中国黄帝祠、张良庙、二郎庙、武侯祠、关帝祠、李杜祠、文庙等各级各类祠堂的概况、历史、建筑特点及宗教文化,阐述了中国人的人与自然、建筑、宗教和谐统一的世界观和美学观。
本书收录了柯布西耶职业生涯中11种类型公共建筑,合计80个作品的图面和三维模型空间图解。通过建筑功能分类展开的作品解读,能让读者了解建筑家在处理不同功能建筑时所采用的形态策略和思考。其次,以全公共建筑作品在时间序列上的定位为线索,也能窥探建筑家在设计思想上的延续和转折。通览全篇,能让读者更能切实理解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的形态基础。
本书立足于设计学科实用性为上的原则,以现有园林遗存为对象,将其视作一种整体文化现象,以逆向还原的逻辑进行解读;寻找传统园林空间叙事和古人营园时所追求的意境立意的对应关系,从而揭示传统园林设计思维中普适性的原则,力求以实证研究指导设计实践,同时构建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叙事理论,推动本土设计理论的现代化。
从城市语境、艺术承载、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四个层面,本书详尽讨论了当代美术馆设计相关的方方面面,以期将 世界的 和 中国的 美术馆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前有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范迪安、原副馆长谢小凡作序,后有附录和索引。 2011年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范迪安主持筹建新馆,新馆国际竞赛的招标文件 中国美术馆新馆设计任务书,广泛征求了世界著名建筑师的意见并屡获好评。本书是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的结果。全书结构清晰,条目详实,中英对照,图文并茂,设计考究,制作精良。为更好地体现视觉效果,本书采用5色印刷。对于那些想要在中国策划、建造和运营使用美术馆的人来说,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基础读物,也可称得上是一本的参考书。 兼具思想性、资料性和工具性,本书要言不烦,独创了一种针对 文化建筑 设计的简明指南体例。在背景部
究竟是谁,怀着怎样的梦想,建造出了今天的东京? 银座、浅草寺、新宿、上野公园 这些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地标似乎将东京打造成了一个 超越人类智慧的怪物 。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明治时期东京曾走向衰微,甚至一度被政府放弃。在这之后,无数人怀抱梦想,不断尝试、失败、推倒重来,商议、制定银座砖城、市区改善等规划,才一步步建造出今日的 造梦之城 。 在本书作者藤森照信眼中, 东京是一片森林,而且是一片有些过于庞大的森林 。他提供了一种观察东京的崭新方式,将东京这片森林的每一个剖面 无论是下町老街,还是山手皇居,都视作平等的对象。不将东京禁锢于江户传统,也不用未来的视角否定曾经的尝试,他追溯城市建设的历史脉络,剖析东京的 骨骼与内脏 ,从而窥探独属这座城市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