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真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兴衰荣辱,以实物的形态低淀着民族的文化蕴藏。图书《如果国宝会说话》以央视正在热播的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改编而成,以文物讲文物,以文物述文明。该书每季透过25件国宝的展示,着重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在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寻找中华魂魄,引领读者领略中华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
《如果国宝会说话(*季)》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海物奇谈》是西方已知*早的彩色海洋生物图鉴,*次出版于1719年,由荷兰出版商路易 勒纳尔整理编纂,收录了460幅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诸岛屿)海洋生物彩图,包括鱼类、甲壳类、节肢动物等。这些精美图画展现了当时人们对海洋生物的独特认知,提供了大量宝贵信息,反映了当时的生物多样性,是18世纪重要的博物学和艺术著作。 现在,《海物奇谈》*次以中文版与读者见面。书中生物均按照现代生物分类法(林奈二分命名法)重新定种,亦在版式设计上做了优化:书页正面为原版图版,反面为中文译文,在完整保留原书风貌的同时提升了科普功能性。读者可将此书作为艺术图集收藏,也可以此为起点,解锁更多海洋生物知识,开启海洋奥秘探索之旅。
《百年铜元》是一部集大成的珍品铜元大系,收录了作者精选自藏(内含伍德华、李伟先、马定祥、张璜等诸多名家旧藏)一千余件,大纲钱、孤品、大珍不一而足,有些系首次公开亮相。其次,《百年铜元》是迄今*部结合海内外文献,系统化论述铜元版别演变的专著,学术含量颇高。此外,《百年铜元》特别将铜元作为主线,以钱映史,以币说史,向读者娓娓讲述那个 铜元时代 ,展示了清末及民国时期由币制变迁所引出的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令读者得以神游那段时光,细品百年沧桑,掩卷而有所得。本修订版在保留*版的风貌和内容的基础上,一是对近五年来国内外新出现的珍稀品种作了增补,二是对*版个别品相欠佳者作了替换。相信这个修订版能弥补没有买到*版《百年铜元》读者的遗憾。对于已经买过*版《百年铜元》的读者并深爱她的读者,这个修订
作为一部以故宫散佚书画为研究对象,集纪实、研究、鉴定、赏析于一身的巨著,《国宝沉浮录》自问世以来,就在海内外学术界、收藏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杨仁恺先生是故宫散佚书画搜寻整理工作的亲历者,许多珍贵的*手资料,随着本书的出版得以公之于世,更使得本书成为一部难得一见的文物题材的畅销书。
本书是国际知名的珠宝专家安托瓦内特 马特林斯撰写的钻石选购指南,对珠宝爱好者、收藏家、珠宝行业人士等具有不同需求的读者来说都值得一读。书中介绍了影响钻石品质的关键要素、钻石的评级、价格、如何预防欺诈行为等重要内容,还附有海量参考图表、图示,图文并茂,简明易懂,方便随时查阅参考。
和田玉是中国传统玉石,数千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自古就有 君子比德于玉 的传统,和田玉以其温润、坚韧、内敛等特质升华为 德 的象征。《和田玉鉴定与收藏宝典》详细介绍了和田玉的分类、色泽、纹饰、鉴定以及收藏等内容,结合中华几千年的玉文化,将和田玉展现在读者面前。本书适宜和田玉爱好者参考。
这是一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妖怪图鉴。本书完整收录了67个妖怪传说、30位著名浮世绘画家的作品,128幅精美的传世浮世绘。用经典珍贵的浮世绘艺术,创造一个神秘有趣的妖怪世界。书中的妖怪形象可爱、迷人且具有人情味。对人们更好地了解日本妖怪文化、浮世绘文化有重大的意义。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各种香料、香精、香制品、加香产品,如各种天然与合成的香料材料、香药材、精油、纯露、净油、辛香料、浸膏、香树脂、油树脂、香水、化妆品、食品、香烟、燃香等加香产品的鉴定、测定方法和理论,详细介绍了理化分析、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和感官分析的原理和操作、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局限。本书对从事香料、香药材、香制品的贸易、加工、使用、收藏的人员及香料、香精、食品、日用品等加香产品生产厂家的决策者、业务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交易、选购、使用各种香料的过程中极具参考价值,是香料、香精和所有轻工产品制造厂技术人员的重要技术资料。本书可作为全国各地开设香化课程的大学、各类轻工业技术院校、技工学校的教材和阅读材料,也是美容美发、足浴推拿、芳香疗法、芳香养生、精油应用、香文化推广
法国国务秘书亨利 伯丁推崇中国技术,热爱中国文化,生前收集了大量中国主题的图文资料,其中仅中国手工业和制造业的原创版画就有400 幅。后来,这些资料辗转至约瑟夫 布列东之手。经过其整理及补充说明之后,《中国服饰与艺术》一书于1811 年出版。 全书共分六卷,前四卷译自1813 年的英文版,后两卷译自1812 年的法文版。共收录100 余幅版画,17万字。插画中的人物上至皇亲贵胄,下至贩夫走卒。绘画手法结合了西洋和中国画法,真实生动,颇具特色。其中,反映手工业、制造业及服饰的部分插图尤为珍贵。本书一经出版,很快便被翻译成其他语言,且多次再版。虽然原作已经出版200 余年,但本书仍然是中国服饰和风俗研究的书目。
这是一本对中世纪奇幻文化的探索之书。书中为读者展示了充满奇幻色彩的62种奇幻生物,将它们分为飞行生物、陆生生物、地下生物、海底生物、混种生物五大类。其中既有真实的动物,也有神话里的奇珍异兽,更有介于人与兽之间的混合体。这些奇幻动物为读者打开认识奇幻世界的大门,让冒险和想象在现实中成为可能。
本书作为瑞银集团艺术藏品 负责人玛丽·罗泽尔集多年从业经验的总结性之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艺术品收藏的方方面面。她在书中所提及关于艺术品收藏的每个关键环节,对于艺术品收藏爱好者、艺术市场从业者、职业收藏家甚至艺术家本人来说,都是实用且具有针对性的。 书中用170个细节篇章详尽记述了包括价值评估、收藏管理、运输保障、藏品变现等多方面内容,拥有本书,就等于拥有了一位帮助管理艺术藏品的贴身管家,让每一位有志参与艺术品收藏领域的人都能安全有保障地踏上自己的艺术品收藏之路。
查尔斯 兰 佛利尔是美国19世纪晚期、20世纪早期*重要的中国艺术鉴藏家,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佛利尔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本书聚焦佛利尔与中国艺术的故事,系*部有关佛利尔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品收藏史的研究专著。书中详细考察了佛氏收藏中国艺术品的经历及其收藏体系,对于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品在近代的流传鉴藏和美国公私博物馆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历史,均具有重要价值。
笔墨纸砚,墨居其二,一研一磨之间,流转出岁月的颜色。墨不仅享有 一点如漆,万载存真 美誉,更是历代文人骚客的挚爱,在他们心里,墨不单可拿来写字,还有超越书写的意念和专情。 如今虽然用墨的人越来越少,但对古墨的珍视,却与日俱增,从收藏市场频频出现的天价名墨可见一斑。 墨的历史非常悠久,而制墨的技艺也是我国传统工艺之一,传承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制墨历史中,有独到创新的制墨家,何止百千。你能想象,从不起眼的原材料到通体润泽的墨锭,需要经历怎样的蜕变? 想要了解墨,除了读懂名墨背后的故事,还要进入制墨者的世界,进一步了解这个古老的行业以及其中的佼佼者:明朝制墨双霸天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怨情仇?本应古色古香、中国味十足的墨跟西洋风有何关联?皇帝的御用墨是用什么珍贵的原料、以如何复杂
英国著名书籍装帧大师道格拉斯·科克瑞尔的《造书:西方书籍手工装帧艺术》因其对手工装帧的工艺及过程的详尽描述而备受赞誉,一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从九世纪至十九世纪西方书籍的装帧方式,简明扼要、步骤详尽地描述了手工装帧工艺的几乎每一个方面——从折叠书页、选择纸张、上浆清洗、书口烫金、扒圆起脊、装封板制作、堵头布制作到多种不同的装帧方式与形态以及最后的装饰。第二部分则主要介绍装帧后书籍的具体养护。书中简单明了的白描图画更添吸引力和实用性。《造书:西方书籍手工装帧艺术》问世一百年间,仍然是关于手工装帧工艺拥有价值的手册之一,依然保持着它的畅销度和行业标杆地位,现当代英国美国的版本随处可见。如今,中文版的推出,是对它的成功的致敬。
本书描述的是中国古代书法鉴藏与流通的发展状况,以时间照量的话,约略自汉魏时期书法鉴藏行为的出现,直至清代书法鉴藏、交易行为的高度成熟与普及。 本书论述的核心是书法,而非书画。 本书之论述中心为书法鉴藏与流通活动涉及到书法作品买与卖,各时期史料文献皆遴选相关度较高的典型例证,与一般书法史写作的视角和思路有异。这本书一方面将书法鉴藏与交易的相关活动从书法史中提取出来,按照其发展的逻辑,理清脉络;另外一方面再将书法鉴藏与交易活动融化到书法史中,以此为主要视角来为书法史的叙述提供更多的可能和参考。所以,这本书并不是纯粹的鉴藏史话,而是与书法史叙述紧密结合的观照思路。
《明式家具图案研究》是明式家具图案资料的整理,但非仅仅是一般性资料图案的汇集。它在展示缤纷绚丽的图案纹饰及其演变的同时,发掘明式家具发展的社会原因,还原了旧日生活场景,以便寻找出明式家具的文化和物质的发展逻辑。在揭示器物生产的同时,揭示了工艺品创作、生产和经济发展、商品消费、社会形态的关系。从而在器物研究中,找寻到更深层次的问题,获得概念性的提炼。这种独成一派的对明式家具图案的研究方法乃至结论,其实也提炼出许多明清工艺品发展的普遍性,将会为古典家具及其他的古代艺术品研究提供借鉴。 生活研究可以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历史,为史学研究带来新视角与新方法 。一定程度上,《明式家具图案研究》做到了让艺术史为大历史的研究打开一扇小门,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小分支,使抽象的史论在鲜活的实
从摆满异域物品的珍奇收藏室、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女》、罗马广场上的埃及方尖碑到好莱坞的格劳曼中国剧院,世间异域风情的例子不胜枚举。异域风情的形成及其产物与西方文化和艺术如此密不可分,以至我们常常忽略了它为何存在,又为何持续风靡。 《欧洲艺术中的异域风情》充分审视了几个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世界对异域文明的邃远迷恋。艺术史学者朱迪 松德不仅对异域风情纷繁迥异的形式进行了全面展示,更意在探究它们是以何种方式进入西方艺术设计、服饰潮流、文学等审美范畴的,又是如何与商业和本土文化进一步融合的。作者以极为丰富的绘画、雕塑、室内和建筑设计等视觉材料,串联起欧洲文明探索并构建异域风情的重要进程,揭示了瑰丽的异域事物如何在欧洲繁盛,进而广泛滋养了西方文化和艺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