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无论是精彩绝伦的技艺,还是精雕细琢的手工,都可以进入非遗的候选名单,在历史的长河里,源远流长。邮票对非遗保护的推动作用,在于其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对于普及非遗常识、唤起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推动全社会来关心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方寸天地 邮票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集邮日历用邮票图稿浓缩了中国非物质遗产精髓,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并提炼每个非遗项目的特点,用300多张非遗邮票,一日一图,一图一文,多角度向读者展示东方美学,让读者每翻开新的一页都是惊喜的新一天。
《邮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于2018年12月正式出版,分平装本、精装本两种规格,其中精装本为礼盒套装,内赠珍贵邮册一册,邮册内含本书讲述的多套精选邮票,极具收藏价值。本书以中国邮政发行的邮票、邮品为主要载体,以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重要节点为经纬,以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为主要内涵,从编年史的角度,全面记录和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重大发展成果以及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历史性变化。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立了党在新时期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40年改革开放进程,犹如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深深地印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而那一枚枚精美的邮票,则是这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的*好见证。
早期邮坛(清末民国时期)的上海集邮文献,其重要性和邮学价值,是构成中国集邮通史和专业史的核心。研究早期邮坛的上海集邮文献有助于考察、梳理中国邮政史、邮票史、集邮史上的许多重要问题。本著以甄别抢救清末民国时期上海集邮文献为主旨,将散见于清末民国时期各种报刊、文集、日记等文献中的有关集邮资料进行剔抉爬梳,置清末民国时期的上海集邮文献于中国集邮史、邮政史、邮票史的大视野中,从文献学视角系统记述从1872年至1949年上海集邮文献的编辑、出版、发行状况及其特点,客观评价这一时期上海集邮文献的历史地位。并且力图将集邮文献史这一课题扩展深化,挖掘华邮珍品、邮商行业、邮票拍卖、邮会、邮展以至新邮炒作、邮票造假等在当时集邮书刊披露的史实遗闻。 《上海集邮文献史(1879-1949年)》分为六编。*编 上海邮
本目录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主管部门自1949年10月至2002年12月所发行的全部邮票。目录中对每套邮票都标示了邮票市场价格。本目录图片清晰、资料翔实、价格准确,实为广大集邮爱好者、集邮工作者、邮政工作者之工具书。
本目录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主管部门自1949年10月至2002年12月所发行的全部邮票。目录中对每套邮票都标示了邮票市场价格。本目录图片清晰、资料翔实、价格准确,实为广大集邮爱好者、集邮工作者、邮政工作者之工具书。
世界遗产是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中国拥有世界遗产地53处,数量居世界*。本书借助于邮票这一 国家名片 ,从建筑遗产、古迹遗产、风光遗产这三个主要角度重点介绍了中国的世界遗产,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神韵和自然风光的无限魅力。
《雕刻时光 中国邮票雕刻凹版口述史》以中外 凹版雕刻 艺术为主线,多层面多视角展示了这一界域的来龙去脉与魅力。与凹版雕刻要有聚焦一样, 雕刻时光 叙说的聚焦点,正是人们熟悉的邮资凭证,即有着 国家名片 誉称的 博大 而 精微 的邮票。 这部书回顾了中国邮票凹版雕刻的发展历程、时代背景、名家名作,让还在躬耕于方寸艺术领域的邮票的雕刻家、设计家、集藏家、印制专家以及美术家等人物出面,以见证者、亲历者、评论者等多个视角,讲述了邮票以及在邮票中 尽精微 的艺术创作。就这样, 雕刻时光 引领着我们走进了邮票设计与雕刻的艺术世界。
人们在欣赏世界各国发行的花卉邮票时,不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同样的花卉,反映在不同国家的邮票图案中,竞有如此多的表现手法。不仅票型变化多端,色彩浓淡各异,连花卉图案摆放的远近、角度、造型、背景以及邮票边饰、文字、底色等,都各具匠心,产生异彩纷呈的艺术效果,达到生动完美的艺术境界。花卉的自然美与邮票的设计美相结合,使花卉邮票充分展现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 《中外花卉邮票》通过大量专业资料和文化信息,介绍世界各国花卉的品种、特色与应用;介绍各国的国花、花语习俗、花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溶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本书由李毅民、赵志贤编著。
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是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历史性壮举。探险队在极地的生死搏斗中形成和产生众多的邮件与邮品,加之各国发行的极地邮政票品,在客观上成为极地探险人文历史的真实写照,并在事实上形成记录极地科学发展和国际极地事务的重要文献档案。 极地邮品之所以为世界各国极地工作者和集邮爱好者情有独钟、爱不释手。除了极地的无比魅力与非凡意义外,也因为极地邮品是极地人宣传国际合作和联络情感的无可替代的佳品。 本书以极地邮品为载体,解读人类文明史上这段非常特殊的传奇故事,将极地文化与集邮文化完美融合,体现其非同一般的表现形式和价值所在。
黎戈宁,男,生于1955年。一生从事新闻工作,业余时间偶尔收集一些感兴趣的邮票。后来在民航系统从事新闻工作期间,渐对民用航空邮票产生兴趣,当发现存世集子中介绍航空史和航空航天类的邮集颇多,而反映民用航空内容的邮集较少时,开始专门从事民用航空方面的邮票收集和整理,于是编辑了这本《邮票图说民用航空》。
舟船载人承物,炮舰烟火争锋。胡国荣编著的《邮票图说从独木舟到航空母舰》中从独木舟到航空母舰,小小的邮票都有记录,从中读者可以领略历史的脉络和战争的风云。
在中华邮政撤离大陆期间,档案文件资料有部分已携行到台湾,有部分仍存在中国大陆,有部分可能尚未公开,甚至有部分已遗失,因此要研究这一时期的邮品,总有所欠缺,以致给集邮家及邮学家留下了不少耐人探讨的课题。近年来陆续出现的邮品、两岸档案文件资料的公开等,让我们有幸地依据寻线,从而为“银圆”时期邮票研究做出一点贡献。 作者经过近十年的搜集和整理,查阅了大量有关的档案文件等资料,并借鉴和吸收了五十多年来集邮界对其研究的果实,考证了上述的邮票及邮史情况。本书几乎包括了这一时期所有*代表性的素材,以及作者新的心得,融知识性、学术性、资料性于一体,从而保证了本书的参考价值。“邮海无涯”,本书倘有失误,祈请各位前辈、同好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