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航海大发现开始讲述全球贸易保护的发展历史,聚焦于美国、欧洲主要经济体,以及印度、韩国、墨西哥、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的历史演进;描述了美日、中美、欧美、中欧、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内部及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摩擦的典型事件,以及未来发展和应对方案。本书还对世界贸易体系的利益格局变迁、贸易战与贸易谈判进行了分析,并从政府、行业、企业、个人从业者等维度探究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中国方案。 作者对贸易保护史的描写信手拈来,从历史与地理的多重维度梳理全球贸易保护的脉络,这种宽广的历史性描述有助于我们摆脱对当前贸易格局的脸谱化认知,并从尘封的历史记忆中寻求全球贸易保护的真相。
在本书中,作者讲述了在第五消费时代即将到来之际,人们的消费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出了社会将更加孤独和分裂,并指出了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研究不仅针对日本,对我们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强的启发意义。作者在书中指出,少子化、人口老龄化让日本步入了孤独社会,而疫情更加速了这一进程。作者曾在《第四消费时代》中提出第四消费时代是“走向创造链接的社会”,但近些年,作者研究认为日本社会正在往孤独与分裂发展。作者认为应该探索现代意义上的“必要的链接”,因此提出诸如“单身社会”“共享照料”“共享住宅”等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150余年前,伟大导师马克思根据观察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革命,写出了划时代的巨著《资本论》。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颠覆了传统的 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建立起一个在现实中能得以实践的社会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在书中他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其实就是现代社会全部体系赖以运转的轴心。而在该书出版150年后的今天,仍旧在被人们反复阅读和研习。 日本经济学教授的场昭弘,结合自己在 二战 后数十年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经验,对《资本论》进行了补充和发挥,将《资本论》与现代经济发展相结合,独创出《 资本论 轻松读》一书,将人们对《资本论》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米塞斯创造性地将所有经济学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过去伪存真,用无懈可击的逻辑和洞察力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学科——《人的行为》,这是整个经济学传统中第一本真正综合性的专著。在这本巨著里,市场不再是分散隔离的局部现象,而是彼此联系、环环相扣的整体。不仅如此,他还少有地将社会、政治、历史等学科联系在一起,极大地丰富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理解。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在人的自利驱动下可以造福整个社会。而米塞斯则进一步提出自利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根本原因。人在理性的指引下认识到,交换、分工和合作能给每一个人带来好处,而大规模的社会分工协作,一定可以带来更持久的物质繁荣和精神富足。 《人的行动》是经济学的很好;它是一套完整的经济学体系,它立基于行动着的人,即在现实世界中有目的地行动的个体的分析之上。
本书是一部经济学经典著作,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在批判吸收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就整个国民经济运作的过程做了比较系统、清晰的描述。本书对英国资本主义、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产生了直接的重大的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第一次将市场比作 看不见的手 。几百年来, 看不见的手 已经成为市场的代名词。 作为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曾被无数次的引用和解读。为了真正理解他的经济思想之原貌和全貌,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国富论》的全译本。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很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万亿投资以吸纳数千万“非农”就业的举措,很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
《漫画资本论》内容简介:《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对人类社会进程和人类思想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漫画资本论》意在通过漫画的方式,为读者架设起通向《资本论》原著的桥梁,期待有更多的人以读《资本论》为契机来接近马克思主义,这在金融危机阴霾笼罩下的当今时代极具现实意义。《漫画资本论》不仅以生动的故事详细解说了现代贫困与差别的本质问题,揭示了资本的内涵,还描绘了马克思的一生以及他与恩格斯的友谊。随着一幅幅漫画的展开和十篇精彩的解说,马克思名著的精髓也就随着故事情节的铺陈而跃然纸上。《漫画资本论》中译文由《资本论》研究专家张钟朴审定。
“死灰复燃”的嫖娼现象在中国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其由南到北的滋蔓泛滥已逐渐形成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地下“性产业”,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严重关注。“扫黄”力度不断加大,但至今屡禁不绝。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在对中国地下“性产业”的考察中,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运用社区考察的方法,通过重点对“后发外向型”的珠江三角洲B镇、“路边伴生型”的华南腹地某开发区、“本地偶发型”的湘黔交界某金矿区的地下“性产业”的综合考察解释和分析了嫖娼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100余人,200多小时电话录音,景德镇、中山、宾阳等10个城市,岑科、愿景、Artland等企业,新能源汽车、房地产、教培等行业。2022年,著名学者何帆继续着他的调研与观察。他看到那些像野草一样的人,不去与树争高,而是放低身段,把根深深地扎进土里。他看到那些在竞争中落败的企业,就像被对手逼上岸的鱼,穷途末路,却被激发出进化的勇气,成了胜利者的祖先。他看到那些像恐龙一样的行业,在巨震之后,凭借鸟的基因,在全新的环境中辨别出新的资源。他看到民粹主义的幽灵,像1692年的女巫一样在西方的上空盘旋,全球化受挫,但中国的优势与未来仍清晰可辨。他看到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活下去,并把经验和智慧传给自己的种子。我们就像哥伦布那艘大船上的水手,一路艰险,即将抵达陆地。
第一、二册《剑桥资本主义史资本主义的兴起:从远古到1848年》 《剑桥资本主义史(资本主义的兴起:从远古到1848年)》从资本主义在古巴比伦的遥远起源开始,对资本主义的演变做了全面的叙述。学者们采用一种具有广泛的地理覆盖面和比较的视角,探讨了希腊、罗马和一些亚洲文明国家对资本主义发展做出的贡献。这些国家决定了现代资本主义在每一个时间段和地点体现出来的特征,以及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各种先行者没有幸存下来。通过观察中世纪欧洲的最终成功,以及意大利北部和低地国家中的城邦例子,本书分析了欧洲对英国重商主义的模仿和美国的成功,以及资本主义最终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的。 第三、四册《剑桥资本主义史资本主义的传播:从1848年到现在》 《剑桥资本主义史(资本主义的传播:从1848年到现在)》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
《中国近代经济史.1937-1949:上中下》由刘克祥主编
大卫 李嘉图(1772年-1823年)是英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价值、地租、贸易、工资、利润等领域都很有建树,在比较优势理论和等价定理问题上更是做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向中国读者全面介绍李嘉图的经济思想,无疑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我们现在依据英国经济学家彼罗 斯拉法主编、M. H. 多布助编的权威版本将李嘉图的作品重新整理,形成系统,作为《大卫 李嘉图全集》出版。 作为英国议会下议院议员,李嘉图曾多次在任职期间发表关于经济问题的证言、演说和发言。本卷就是这些讲演稿的汇集,体现了李嘉图对济贫税、偿债基金、预算案、高利贷法令、农业萧条、银行特许状、养老金议案等多方面问题的看法。
本书解释了资本主义是如何运行的,为什么其运转有时并不如我们所愿,以及在长期内它如何改变了自身的运行方式,也变革了我们周遭的世界。本书所采用的经济学三维方法的关注点没有局限于正统经济学著作所强调的市场竞争,也包括统制的关系——在企业中、国家间和社会群体问权力的运用,还包含了对历史变革进程的关注。将竞争、统制与变革这三个维度统一起来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对利润的追逐。在这一核心概念下,本书分析了企业问的竞争,作为投资和技术变革的驱动力的对利润的追逐,以及追求利润作为所有者、工人、政府、雇主和消费者之间冲突的根源。 本书命名为《理解资本主义》(而不是《理解经济学》),意在将读者的兴趣引向经济本身,本书的主题是实际的经济制度而非经济学家的观念和模型。基于此种考虑,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其
《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背景》 简介: 本书为中国科学院 丝路环境 研究专项的重要成果,是数十位研究人员协同工作的结晶。本书简要回顾了 一带一路 倡议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进展,概述了沿线地区的概貌以及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必要性,并紧密结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系统地阐述了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背景与特点。本书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及空间格局、基础设施联通、经贸合作、灾害风险、贫困与可持续生计等方面,为读者勾勒出了沿线地区的总体特征、自然基础和发展态势,是认识沿线地区和探索其绿色发展途径的重要参考文献,并力图为沿线国家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提供科学基础,图文并茂,意义深远。 Joint Construction of Green Silk Roads:Socia
随着医药行业相关政策和《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出台,药品流通行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新挑战。企业需要不断整合与调整,重塑发展与服务理念,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探索跨越式转变的路径。本书分为总报告、行业发展篇、专题报告篇、医药供应链篇、中国药店篇、医药电商篇、企业创新篇、靠前发展篇及附录,针对药品流通领域里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近期新研究成果。
中央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部《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正是深入调查研究的成果,是融汇广大农民、乡村基层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思考、思想与立场的著作。 本书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研究团队于2021年在河北、陕西、山东、湖南、浙江5省5县10村深入开展“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研究”的成果,围绕“关于乡村振兴,农民到底怎么想”这一直接而朴素的问题,以529份农民问卷,154份基层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深度访谈等翔实的一手调研资料为基础,全面呈现了农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与需求,深入分析了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这些分析和思考能够丰富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的认识与理解,为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政策设计和行动实践提供参考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