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自由主义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就经济思想而言,它是一种基于规则的思维方式,研究规则对经济结果的影响,以及规则如何出现及其内生性问题。就经济理论和政策而言,放开市场、保护私有财产和合同自由是其主张的主要内容,受其影响,德国战后逐渐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的框架,促成了德国经济奇迹。但随着凯恩斯主义主导的主流经济学影响日增,秩序自由主义在德国的空间不断被挤压。 2009年,因科隆 教授起义 事件,在德国引发了一场以两种经济学方法之争开端、随后议题不断扩大和深化的激烈争论。本书选辑了一批有关的学术文献,记录了自21世纪初以来关于秩序自由主义的若干最新讨论,力求全面地梳理这场争论的历史背景、演进脉络与核心议题,旨在为中国读者提供理解经济理论变迁与制度实践的参照框架。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的选择。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建设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新路的真实探索,致力于深入研究阐释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人才基础。本书着重体现三方面特色: 一是强调理论性。本书详细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探讨了其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关系以及重要意义。 二是体现时代性。本书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不同的范畴,从区域差异和产业升级等不同角度切入,全方位立体化展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征事实。 三是突出实践性。本书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实践经验,紧跟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牢牢把握 传统产业现代化 和 新兴科研产业化 两个大方向,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
本书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系统梳理中国经济问题的来龙去脉,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其背后的体制根源,了解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微观基础和制度环境,洞察中国经济金融转型的要义和瓶颈。书中不仅覆盖到了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消费与投资理论、金融的功能、国际贸易与政府职能等理论性内容,更是用大量篇幅将理论与中国实践结合在一起,更深刻地讲述中国故事,探寻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变化及其驱动力。本书作者潘英丽长期从事MBA和研究生、博士生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撰写的这本《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第二版)是对其40余年关于宏观经济问题的独立思考和研究的系统总结。
2022年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取得了划时代的飞速发展。ChatGPT以及GPT-4发布,DeepMind的AlphaFold一举解决困扰科学界几十年的蛋白质折叠问题,自动驾驶技术的重大突破,进一步拓展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以及能力,也使人类也更加重视AI伦理和相关法规的制定,2024年的诺贝尔奖更是体现出了不容忽视的 人工智能含量 。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对人工智能也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本书中,基辛格、施密特和微软前首席研究和战略官克雷格 蒙迪以所有的深度和广度,审视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新进展,直面人工智能带来的关乎人类生存的为紧迫的问题: 如果被迫与机器妥协,我们的底线是什么?在判断如何跟上AI步伐时,人类需要更清楚地断言我们与机器的区别。如果不能就我们是谁达成一致,人类就有可能完全把定义我们价值、因此证明我们存在的生存任务交给
像高收入经济体经历的那样,中国在人均收入达到门槛值以后也迈入了从制造到服务的经济结构转型期。 这一转型既反映在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转折性变化上,也反映在城市格局的变化上。例如:对制造业产品的消费增长越来越落后于对教育、医疗和体育文娱的服务消费增长,大量的劳动力、企业甚至城市面临淘汰压力;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在竞争中获胜,大城市在城市竞争中获胜。经济结构转型还改变了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宏观经济波动从工业化高峰期的 易热难冷 转向了 易冷难热 。本书结合高收入经济体的经验,深入剖析了经济结构转型的特征及其面临的突出短板,重新审视了当前关于宏观经济波动的主流观点,并提出了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建议。 作者还特别指出,应对经济结构转型,观念的挑战是我们需要直面的底层矛盾。观念是制度和政策的核
本书首先从 双支柱 调控框架的产生出发,剖析传统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暴露出来的问题,对 双支柱 调控的必要性、内容、实施主体及 双支柱 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分析。接着,着重阐述了宏观审慎政策提出的背景、原因、内涵与工具,并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演变历程做了简要回顾。鉴于宏观审慎政策对商业银行构成的最主要的监管约束体现在资本监管与流动性监管两个方面,本书分别从这两个监管层面就其内容、影响、演变进程与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勾勒出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所面临的审慎监管的大致轮廓。紧接着,通过理论建模与实证检验,对资本监管与流动性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后将这两重监管约束纳入到货币政策传导的分析框架中,揭示宏观审慎监管下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在我国展现出来的新特征,以期
《国内外住房市场经验研究》源自2016年05月16-17日在中国香港举办的土地政策和住房市场国际研讨会。通过将会议论文转化为严谨的学术论文,《国内外住房市场经验研究》呈现了学术界对国际住房市场经验的最新见解。《国内外住房市场经验研究》由衷地希望能够阐明中国内地快速发展的住房市场。中国在迈入中高收入经济体的同时也正在经历另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国内外住房市场经验研究》的各章节致力于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我们对不同国家住房市场和住房制度的多方面认知,同时考虑其与中国内地的相关性。不过,可以理解的是,《国内外住房市场经验研究》并不打算涵盖国际住房市场和住房政策的所有方面。《国内外住房市场经验研究》最后一章基于参会者在会后圆桌讨论的成果而形成。
本书分为五部分,共有十章内容。*章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不同流派: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派、古典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货币主义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第二章是劳动力市场出清,先分析了菲利普斯曲线与自然率假说,然后介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诞生。第三章为经济周期的市场出清模型,包含的内容有均衡经济周期、货币经济周期与实际经济周期、可供选择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凯恩斯主义问题的持续性。第四章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解释了政策无效性、货币主义算术、政策的不可能性。第五章的内容是新货币经济学,包含的内容有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的整合、货币与金融、货币是否*。第六章讲述了货币经济学的代际交叠模型,分析了货币和生息资产的共生性,并提出金融约束和相应的政策理论。第七章讲政策的局限性,分析了李嘉图等价、公开市
本书基于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框架,并借鉴BGG模型对金融因素的研究范式,通过构建包含金融加速器机制在内的宏观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模型),系统分析金融加速器机制对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效果的影响,以及金融加速器作用下不同宏观政策对经济体的福利影响大小,以期为甄选最适于经济运行规律的宏观调控方案和宏观政策规则提供来自现实经验的例证。
马克斯·吉尔曼著的《现代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分析与应用)》从基本的微观经济学原理出发,采取统一的方法论深度探讨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各个领域。 《现代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分析与应用)》通过总体均衡方法论推导和阐述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采用“微观基础”方法推导*化问题,并精确对应几何图表和代数推理,用于推导经济学理论的所有数学公式在文中或附录中均有详细展示,应用基本原理解释各种宏观经济学问题.启发读者灵活延伸本书的思维范式,每章的应用部分探讨相关政策以及与现实世界相关的问题,尤其还涉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内容。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新的解释。本书基于量化研究视角,主要收录新生代政治经济学研究者的成果,用中国数据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李海明的《检验劳动价值论:方法与证据》,马梦挺的《价值、生产价格的经验估计方法:应用与评价》,荣兆梓、陈旸的《B转形问题体系:模型与计算》,冯志轩的《国际价值,、国际生产价格和利润平均化: 一个经验研究》,骆桢、李怡乐的《*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数量关系与基于中国数据的估算》,李怡乐、 孟捷的《中国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变动及其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李怡乐的《工人力量的变化与中国经济增长 基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的分析》,赵峰、赵翌辰、李帮喜的《马克思两大部类模型与中国经济的宏观结构: 一个经验研究》,李海明的《一个古典-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的
《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最终成果,全方位研究了我国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与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第一篇是理论分析,从定性的角度对公平正义的内涵外延进行了深度解读。第二篇重点研究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公平性问题,分析了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公平性问题。第三篇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正义性研究,重点分析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公平性问题。第四篇主要从国际对比的角度分析了国际上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与社会公平正义情况。第五篇提出了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战略构想和实施路径。《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研究》对经济学、社会学、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借
随着决策对定量分析的要求不断提高,经济预测理论与方法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步成为政府和企业制订计划、管理经济的一个重要依据。本书是作者团队十余年来预测工作的总结,系统介绍了经济预测的理论、过程、方法和模型,特别地,本书自带作者团队开发的预测软件,在书中也对预测软件的使用进行了详细讲解,是难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操作相结合的预测书籍。本书的目的是使读者不仅可以尽快掌握经济预测的思路与方法,还可通过软件操作加深对方法和模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