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是深受北京大学学生欢迎的宏观经济学讲义。这本书以问题为导向,既系统介绍了宏观经济理论,也给出了理解中国经济运行的完整框架。中国的经济结构失衡、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中国的债务问题、中国的金融乱象等鲜活经济现象在统一框架下得到了深度解释。 这本书以本科生能接受数学水平介绍了均衡宏观经济学,可以与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无缝衔接,因而是同学们进入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便捷进路。这本书也紧跟中国经济实践,对重要现实问题给出了解释,从而可以帮助实务工作者形成对中国经济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书中的内容也能为中国经济的研究者提供灵感。
《国富论》中亚当 斯密解释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国家因何而富有?作者从劳动价值理论、分工理论,货币及价格的解释以及利润工资、地租、资本、税收、贸易等等的分析。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结合在一起,以大量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巧妙采用丰富的生活实例来诠释经济学的现象和道理。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在批判吸收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包括分工理论、货币理论、价值理论、分配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赋税理论等,就整个国民经济运作的过程做了比较系统、清晰的描述。 经典语录: ★人天生,并且永远,是自私的动物。 (英)亚当 斯密《国富论》 ★从来不向他人乞求怜悯,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之心;从来不向他人谈自己的需要,而是只谈对他们的好处。 (英)亚当 斯密《国富论》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发达经济体的实际利率逐渐下降,并呈现出将长期持续的趋势。在有效利率下限的约束下,亦即在政策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究竟怎样调整财政政策,才能避免世界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实际上,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各国的政策实践已经引发了经济学界对财政政策作用的重新审视。在本书中,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 布兰查德分析了导致利率下行的诸多原因,并结合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财政政策和实践例证,深入探讨了低利率对财政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今发达经济体政策的实际影响。
本书是华泰证券的研究分析报告,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九章概述了近两年的国内国际金融形势。这九章分别是需求侧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供给侧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物价,货币政策,金融稳定,财政政策,利率为轴的大类资产配置框架,美元周期、人民币汇率与大国博弈,国际比较系列研究。本书内容翔实,辅以多张图表,形象地说明了各指标的走势,比较直观,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本书内容翔实,辅以多张图表,形象地说明了各指标的走势,比较直观,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2010 年出版的Macroeconomics 19版的中译本。它几乎凝结了萨缪尔森先生*主要的宏观经济学思想。 全书共四编17章:包括基本概念、现代混合经济、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宏观经济学概述、经济活动的衡量、消费与投资、资本、利息与利润、货币与金融体系等。在保持 把注意力始终放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 这一风格的前提下,本书对货币和金融体系、货币政策与经济、开放的宏观经济等做了重点论述或重写,对前言的理论与实践、汇率对不同国家的影响,以及现代混合经济做了全新论述。 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财经类专业本科生及教师,MPA、MBA、IMBA、EMBA学员及教师,政府管理者,企业管理者,理论研究者,以及所有对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
所有的经济理论,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所有的分析工具,都隐含地假设过去的规律会重复。然而,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过程,因此,对于事件场景和边界条件的认定,是一切分析的前提。好在,很多时候,把场景和边界界定清楚之后,事情的症结就已经找到了。事情演化的方向,常常也已经清楚了。 这或许就是徐远教授能够屡次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向做出异于常人的把握和预测的原因。他用自己理解和总结的经济分析工具,深入浅出地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分析宏观经济的具体问题,其结论不断在现实中得到验证。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作者在治学道路上的挣扎和思考,是他对于经济学的学习心得、对于经济学大师思想的理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些学习心得和理解,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
《哈佛极简宏观经济学》源自哈佛商学院备受师生欢迎的宏观经济课,内容聚焦于对理解商业环境至关重要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本书试图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概念上的概览,对于基本的原理和关系(而不是一些数学模型和公式)予以特别强调。目的是向人们表述一些基本要素 建筑高楼大厦的基石之所在 并以一种易于掌握且有关宏旨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本书所运用的方法是过去十年间作者在哈佛商学院研究开发的一种方法,是提供给其学生的入门学习资料,并在哈佛商学院的许多研修项目中被作为必需读物。 宏观经济力量对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都发挥着重要影响。对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消费者、投资者和选民来说,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基本了解,可以使自己从供需两方面对市场有比较全面、深入的把握,也可以更好地武装自己,以对重大的宏观
大多数关注政府行为的政策意义的经济学书籍,会在考察它们是否对所讨论的问题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的背景下,分析那些意义。而这些分析几乎很少会考虑到实践意义,以及对业务经理、金融分析师和普通投资者而言很重要的策略。 在本书中,作者尝试对上述问题做更深入的分析。作者尽力阐述刺激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如何影响经济行为以及经济表现的。除此之外,本书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向读者展示如何跟踪政府政策的重要影响是怎样在经济中传导的,继而揭示对从投资组合经理、金融分析师到企业战略家、政府官员这样的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有帮助的投资意义。
这是一部由当代经济学大师级人物撰写的经济学教科书。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沿袭他一贯的写作风格,用词简洁但非常有穿透力,寥寥数语即将经济学原理说得精髓尽现。本书新颖的结构安排和寓原理于真实世界分析的叙述方式,把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原理,如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国民收入水平决定、经济增长、失业和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开放经济等说得通透明白,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现象中理清思路和方向。 《宏观经济学(第四版)》增加了更多的 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 案例,适合初涉经济学的读者使用,也适合学习过经济学原理但仍然想了解其中细微之处的读者阅读。
本书涉及宏观经济学核心问题 增长和波动的主要理论。全部内容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展开,总体框架分为四篇,前三篇是波动理论,第四篇是增长理论。在参考国外十几部高级水平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基础上,本书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课程体系清晰、条理分明、重点要点突出,吸收了本学科的新成果,并对前沿予以评价,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内容接轨,具有系统性、前沿性的特点。 本书配有教学课件,可以免费提供给任课教师使用。如需要,欢迎填写书后的 教师反馈及课件申请表 索取。
美国曼昆编著的《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内容介绍:这本书的*特点是它的 学生导向 ,如作者自己指出的,他要写的是一本学生喜欢的经济学教科书。与其他同类教科书相比,本书强调得更多的是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政策分析,而不是正式的经济学模型。为此,作者在大部分章节里都提供了案例,以说明经济学原理如何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 新闻摘录 ,以使读者懂得什么是生活中的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两大支柱。在学习和教授过程中,由于有比较严密的数学推理和基本模型,微观经济学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般的教授风格和逻辑体系。但是,什么是宏观经济学?是报纸杂志上报道的一系列数据,还是学术报告中鲜活的案例?如何教授宏观经济学?我们需要牺牲真正的经济学内容而一味换取和追求轻松的表达方式吗?是否会在过分紧密联系流行话题的同时忽略了学术上令人深思的挑战? 罗伯特 J.巴罗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正确阐述经济思想和经济现状的基础上,还提供给读者大多数宏观经济学教材所缺的一种统一的方法一一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础。作者用较为简单的数学推导,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常见模型,并在每章结尾处配备问题与练习、术语解释等辅助内容。以方便学生使用。
全书包括古典国民收入理论,货币、价格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理论,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开放经济的古典主义理论,开放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等内容。第二版更新了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新进展,更新了案例、参考资料。
本书是国家*组织统编的高校《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由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教授和吴汉洪教授、北京大学刘文忻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冯金华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尹伯成教授共五名教学人员组成编写组,高鸿业教授任主编。 本书*版至第六版顺次于1996年、2001年、2004年、2007年、2011年和2014年出版。*版的序言指出: 正如西方学者所承认的那样,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具有演变性的学科。随着时间的流逝,西方经济学会出现新的内容以及不同的着重方面,反映这些情况的教科书必然也应如此。因此,本书在将来势必要进行修改和增删。 以第六版而言,其出书的时间距今已有三年多。有鉴于此,第七版的编撰成为应有之举。此外,使用本书的经验和改善本书的章节安排也使新版的编撰成为必要。
本书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全球产业链的发展演变、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增加值贸易核算与建模、国内附加值和质量决定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至第三章为宏观分析,聚焦北美、欧洲和亚洲三大产业链,运用图表分析、国际比较等定性分析方法,系统梳理全球产业链的发展变化及中国角色。第四至第七章为微观阐述,构建出口国内附加值决定的异质性企业分析框架,运用2000 2009年近8万家中国外贸企业数据,探讨汇率、工资对国内附加值的定量影响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从制度和质量的视角,基于158个国家1270种产品的双边贸易数据,分析制度环境对合约密集型产品贸易的重要性。 本书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证、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和全球产业链问题,书中多数实证结论来自企业或产品层面微观数据,结论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