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 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 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提出 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 特里芬难题 告诫我们:依靠主权国家货币来充当国际清偿能力的货币体系必然会陷入 特里芬难题 而走向崩溃。不论这种货币能否兑换黄金,不论是哪一国货币,也不论是以一国货币为主还是平均的几国货币,这对于我们分析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本书读懂深圳经验和模式。深圳成为世界瞩目的创新高地,究竟是怎么做到的?除了政府鼓励和政策支持外,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探索出来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极大地迸发经济动员力与社会活力,又有哪些共性可以借践、参考、推广?作者宋志平、刘科、沈清华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度分析政府、市场、企业、人等各要素的良好互动,呈现活力文化的形成要素,并面向科技发展与未来,抓取共性因子,多维度地呈现了一个立体的深圳模式,再现经济特区腾飞脉络,打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范本,找到深圳成为世界级创新高地的底层逻辑,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创新提供有效经验与路径。
本书是陈雯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空间组织机理及优化研究 系列成果的汇集,也是区域一体化和长三角研究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国内与跨国区域一体化的异同,特别指出国内区域一体化更加体现经济社会核心边缘格局,提出 经济集中、社会公平和生态安全 这一国内区域一体化的空间逻辑。作者认为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格局是非均等,往往呈现城市群的布局形态,需要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公众、NGO等各利益主体合作红利(收益)和障碍(成本)博弈关系中把握一体化的内在合作逻辑。这一理论分析框架与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 不平衡的经济增长与和谐性发展可以并行不悖 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可以为研究国内区域一体化提供理论指引。
所谓 共同购买 ,就是集结关心自己、关心环境、关心生产者的消费者,依生活需求,寻找有共同理念的生产者,提供环保、健康、安全的生活材料;也通过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直接对话,解决彼此的问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并非只是单纯买与卖的关系,更是因为有着相同理念而结合的伙伴,是共存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台湾的一群妈妈,从一包米、一篮菜、一卷卫生纸开始,为台湾留下好山好水,在消费中,注入环保意识。她们通过共同购买,用集结的消费力改变世界,用合作的力量改造社会。
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中,新疆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核心发展区域。新疆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并且发挥着重要的窗口作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商贸物流、文化科教的中心。本书从分析新疆经济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新疆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通过观察新疆的经济发展趋势及一带一路提出后对新疆经济发展走势及影响。
本诗集共收诗1114首,较前一版(《噪音使整个世界静默:耶胡达 阿米亥诗选》)新增543首,包括总计1078行的全本自传体长诗《图德拉最后一位便雅悯的游记》,以及译自希伯来语原文的长诗《在公共花园里》(选段)和《开合开》(按希伯来原文体例编排)英译本未译的诗作,并且本诗集还据希伯来语原文对旧译文字、译诗排序和各集题名作了校订与调整。耶胡达 阿米亥是首位用现代希伯来语口语写作的诗人,傅浩先生在翻译时则使用尽量接近口语的精炼的当代汉语,以期在风格上接近原作。上卷诗集为《此时和别的日子里》(1955)、《两个希望之遥》(1958)、《在公共花园里》(1959)、《诗1948~1962》(1962)以及《此刻在风暴中》(1969);中卷诗集为《并非为了回忆的缘故》(1971)、《这一切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幸福》(1973)、《时间》(1977)以及《大宁静
提到非洲,人们总把这片大陆跟贫穷落后、依靠外国援助、病毒肆虐等负面信息联系到一起。随着中国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部分中国人跟随媒体的镜头对非洲有了更直观的了解,然而依然无法摆脱 非洲需要我们帮助 的思维定式。国际方面,部分学者、分析师和媒体肆意歪曲非洲。罗伯特 D. 卡普兰1994年发表文章《即将到来的混乱无序》,《经济学人》2000年的专题报道 没有希望的大陆 ,2014年美国媒体对埃博拉病毒的报道,所有这些报道都想当然地认为,非洲大陆的未来注定前景黯淡。但事实是 孤悬 全球经济、文化之外的非洲正在发生着变化,酝酿着变革。以本书作者为代表的全球精英们敏感地觉察到了这一趋势。 《未来非洲:正在崛起的大陆 未来的全球经济引擎》两位作者,均有在非洲多年的工作和投资经验,深度解析了非洲经济的困境与顽疾、
土地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上海建设用地已逐步接近 天花板 ,土地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已成为制约上海城市能级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瓶颈。上海亟待适应内外部形势的新变化和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走出一条更集约、更高效、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土地利用新路,增强土地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本书深入分析研究上海土地利用现状和瓶颈,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建议,也为兄弟省市提供相关决策参考。
本书基于长期以来对上海城市发展轨迹、发展基因和发展动力的梳理研究以及全球顶*城市发展战略的跟踪研究,以上海发展历史脉络和演进路径为线索,以美国洛杉矶和旧金山等转型发展案例为导引,通过分析评估当前上海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现实基础和外部环境,从新经济创新、传统经济转型、资源要素配置以及空间载体 四个支撑 的维度,针对上海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路径模式,进行相关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
本书聚焦银行业交叉风险分析,着力穿透式监管思路研究,研究的逻辑是,基于微观(业务、产品与机构)看中观(市场、行业与区域),立足中观看宏观(经济、全国与国际);通过横向分析辨识区域风险,通过国际比较把握监管趋势;把案例分析与监管实践结合起来,把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统一起来。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研究 人文经济学 这一重要课题。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本书以江南地区的发展为样本,深入剖析经济和人文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深层逻辑和内在机理,探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模样。 书中结合无锡、苏州、常州等地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实践,从江南地区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到崇文重教传统塑造人力资本优势,从工商文化催生近代经济萌芽,到苏南模式促进所有制结构变迁,从开放包容文化助力各类经济园区崛起,到自主创新精神孕育科创产业集群,层层揭示人文要素与经济活动的深层耦合机制,从理论与实践交汇处,展现经济和人文共同繁荣的江南模样,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丰富内涵。
产业转型升级,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浙江产业转型滞后及其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杜平所*的《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困境与对策)》分析其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演变,剖析不同县域样本的转型升级路径,借鉴美日韩、台湾地区转型经验,未来要充分发挥浙江资本知识相对密集的新比较优势,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升,从 人口红利 转向 劳动生产率红利 ,推动浙江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
2013年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是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区域。从自然地理和国家行政区划视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实际上为华北5省区加上山东省,但是从能源地理和大气污染治理视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范围等同于华北地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正是基于特殊的高碳能源资源禀赋和重化产业发展特征,加之环保治理力度不足,导致该区域雾霾频发,成为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区域之一。因此,通过内蒙古区域发展定位研究,以期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
本书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从两岸经济整合的视角,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全面、系统而深入地探讨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两岸经济整合的视角》(作者戴淑庚)应用密切值法对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竞争力进行比较;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台商投资对大陆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效应以及台湾与大陆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贸易所产生的效应,尤其是探讨大陆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各区与台湾经贸合作的经济发展绩效并揭示其原因,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探讨大陆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各区乃至整个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整合、经贸合作及各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后则对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趋势进行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承东启西的地理区位为试验区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 东融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本书围绕 东融 战略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东融 战略的本质与落脚点、 东融 战略的层次与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等方面,分别从空间轴、时间轴、政策轴及轴四个维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 东融 、为什么要 东融 以及如何 东融 等问题,为探索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推进 东融 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本书围绕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重点任务,紧紧把握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战略定位,深入探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功能区布局、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推进、全面开放格局构建,为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建言献策。本书可为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政府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作为高校研究区域经济学的教师及研究生的参考书目。
本报告以四大湾区影响力指数为研究框架,对于湾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开创了一个重要视角,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从报告内容来看,这项研究成果可谓是一项 多方位 多层次 的研究。不仅构建了湾区整体影响力指数,还考察了湾区内部主要城市的影响力,构建了湾区城市影响力指数,进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三级指标框架体系,有助于全面深入评估四大湾区的发展态势及其优劣得失。除指数报告外,报告还分别从经济、文化、创新、旅游、宜居、形象6个维度,更为深入地考察了四大湾区及其主要城市的影响力,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成为各级党和政府决策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报告阐述了十年来西部开发取得的成就,分析了现阶段的发展特点和问题,提出和论证了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西部开发霈要进行的方向性调整,并对调整的内容和政策措施作出了较为深入的阐述。
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现实表明,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是区域发展图景中的重要因素,而区域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交互耦合的关系。本书运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借鉴国内外有关产业转移、产业集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沿理论成果,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等方法,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综合分析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系统耦合的内容与路径、动因与驱动力机制、模型设计与度量、效应与调控思路。
从1955年进入经济学研究领域以来,大多数时间都在和空间经济问题打交道 从经济布局到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县域经济等。收入《经济布局与区域经济》这部文集的43篇文稿,多数属问题导向性的对策研究,简言之,就是回应不同时期区域、城乡发展失衡的消解之道。其中,24篇写于2000年以后,19篇成文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距今已二三十年,借学部组织出版学部委员专题文集之机,汇集过去的科研成果,以接受时间的考验、实践的检验。
西江系珠江主干流,其水资源、生态、航运交通以及流域经济的发展,既事关区域发展大计,也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安全保障。加快西江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要求,也是广西党委和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 本书阐述走绿色生态之路是西江区域发展的战略选择。西江区域发展一方面应从国家层面以及跨省区域的战略高度推进西江区域水资源生态区建设,把西江流域建成中国南方水资源战略地区和华南“绿肺”: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本区域的丰富资源,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绿色经济,提升核心竞争力。西江区域发展的目标应是:喝干净水,吸新鲜空气,吃绿色食品,住宜居城市,过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