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西比较的视野,探索了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当代演变,并以 制内市场 的总体框架来揭示中国的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本书提出, 制内市场 是一种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不断演进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市场北非自主的、自我调节型的秩序,而是一个以国家为中心的秩序的组成部分,服从于国家治理的规制。具体体现为一个三层市场共存的等级制的结构:底层的自由市场经济,顶层的国家资本,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相互作用的中间地带。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中国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内部平衡不但关系中国自身未来的前景,也可能会对世界各地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2023年是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十周年。这十年中, 一带一路 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相关国家创造超过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 一带一路 倡议在促进中国与共建国家的互联互通和合作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深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与十年前比,全球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场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冲击,疫后经济复苏不平衡,一些长远的疤痕效应还在显现,地缘政治、产业链调整、绿色转型等新变局和新约束条件,也给经济基本面和全球治理机制带来深远影响。在新形势下,包括 一带一路 倡议在内的国际合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 本书从宏观与产业、实体与金融、国内与国际多个层面分析 一带一路 倡议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探讨未
宋代经济发达,这是基本史实。但就地域经济而言,则不能一概而论,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十分明显。经济发达这一整体形势,不能掩盖也不能代表许多地区经济落后的状况。那么,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呈何种状态?各自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各自的地位如何?这是一般经济史涉及不到的内容。作者尝试汲取经济地理学、统计学和农业科技等知识,采用分门别类的和综合比较的方法,专门地、系统地研究宋代这一历史时期内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国内中国古代史学界是新方式和新思路的初步探索。同时,对经济地理学界来说,本书的研究是经济地理研究的历史延伸,为其提供了宋代历史这一段的经济地理状况。
本书从产业组织和创新区位的分析出发,追溯了产业集群理论和政策研究的本源;从技术变化和全球竞争的视角,论述了集群政策的目标、内涵和行动的要义。书中提供了多个案例,剖析了创新集群的经验以及非创新集群的困境和升级途径。全书文句精炼,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本书从中西比较的视野,探索了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当代演变,并以“制内市场”的总体框架来揭示中国的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本书提出,“制内市场”是一种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不断演进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市场并非自主的、自我调节型的秩序,而是一个以国家为中心的秩序的组成部分,服从于国家治理的规制。具体体现为一个三层市场共存的等级制的结构:底层的自由市场经济,顶层的国家资本,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相互作用的中间地带。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中国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内部平衡不但关系中国自身未来的前景,也可能会对世界各地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本报告是国民经济研究所最新的全国分省营商环境指数报告,是历年系列报告的延续。从今年起,将本系列报告的原标题《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报告》改为《中国分省营商环境指数报告》,把 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 更名为 中国分省营商环境指数 。这一更改是为了更符合多数人的用语习惯,但报告的主旨和指数的基本构成保持不变。本报告旨在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企业营商环境总体状况和各方面状况进行量化的评价和比较,并对各地营商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经济增长和大国崛起莫不系于金融体系的全面构建,而债券市场既为此中基石,其结构如何、健康与否,实宜细察。过去三十年,中国债券市场从零起步,而今规模已达全球第二,其发展不可谓不迅猛,然而就体量而言,同发达国家尚有差距。换言之,中国债券市场仍有成长空间,而综合对比不同债券市场的现状以及历史路径,镜鉴比照,探讨得失,则尤显重要。 与大多数研究债市的书籍不同,本书并不采取常见的专题分析形式,而是直取大略,从中美比较的视角出发,广集数据和信息,结合量化方法和理论推演,凝练出一系列中美债券市场的特征事实,以启发幽微。在此之上,本书剖析总结了成熟债券市场和发展中债券市场的经验与问题,结合中国经济运行的动态,提出未来中国债券市场进一步发展创新的政策建议。 本书视角独到,数据翔实,补缀了国内研究
近20年来,上海以工业机构调整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了重大转变。这一转变是成功而艰难的。宏观层面,这是上海在大格局、大背景下的历史进程;于个人,则是一桩桩、一幕幕鲜活的故事,有迷茫、有奋斗、有牺牲,更有成就。2020年4月起, 上海转型发布 公众号专门开设了 专注20年转型实践,讲述20个更新故事 的系列访谈。通过采访这20年来上海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的亲历者们,追踪这些成功案例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那一代人的执着、智慧、勇气和担当。本书基于这20个故事,以访谈录为主体,配以相关图片资料,图文并茂地展现20年来的成功实践,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和图片的展示,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在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道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突破与创新。
构建港口经济圈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时代特征。2006年,*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到宁波港调研考察时就提出,要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港口经济、大桥经济、海洋经济、生态经济相得益彰的优势,积极打造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片的 港口经济圈 。构建港口经济圈,是促进我国沿海港口城市在对接 一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一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外开放新布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推进港口城市对外开放、城市国际化、拓展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是推动港口城市创新转型发展、争创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港口城市提升资源配置功能和港口城市战略地位的现实选择。
本书系 长三角一体化主题出版工程 系列丛书之一。 本书汇集了 长三角智库联盟 成员单位近年来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次全景式展示了长三角地区智库发展图景,重点聚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引发新理论思考。 附:丛书介绍 长三角一体化主题出版工程 系列丛书,由首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任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 周振华 教授担纲、领衔主编。系列丛书自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时起,即策划筹备出版,出版社组建并持续扩大相应的专家学者作者团队,即 长三角一体化学术共同体 ,目前已有老中青梯队成员达百余人,持续推出有学术前沿思想、有我国与国际成功案例、着眼于解决长三角一体化进
深圳这十年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年,数字经济的发展源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其内涵是基于数字产品或服务商业模式的数字技术的产出。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充分发挥特区和 双区 优势,推动数字经济经历了从制造到创造、从速度到质量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数字化转型和制度创新等领域取得卓越的成果。本书构建了深圳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衡量指标体系,实证和总结深圳这十年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演进。国内对比了广东、深圳与其他省份、城市的数字经济的政策规划、产业体系等发展状况,总结了相关国内数字经济发展的差异;典型分析了深圳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深入剖析了中兴通讯数字化转型的良好实践;国际比较了全球主要经济体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前沿技术、典型案例、政策措施,对推动深圳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规则
《解惑集:中国经济专题答疑录》 《解惑集》以问答交流的方式收录了林毅夫教授在讲授“中国经济专题”课程期间对学生提出的近两百个问题的详细解答,对众说纷纭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辩驳。本书不仅可以作为《解读中国经济》一书的答疑解惑篇以及学生学习”中国经济专题“课程的补充阅读材料,而且,对当今百年变局下社会各界清晰认识中国过去所走过的道路、现在的处境以及掌握未来的机遇、克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各种挑战也将大有助益。 《园丁集: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研习交流实录》 《园丁集》是林毅夫与北京大学首届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学生关于学问之道的研习交流实录。全书充分体现了林毅夫教授“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以及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尤其是书中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对于所有从事经济
《香港与深圳深化合作战略研究》一书基于历史发展脉络以及重大现实背景,深刻阐述了百年变局下香港和深圳在构建双循环格局中的关键作用,并运用翔实数据,系统阐述了香港与深圳综合实力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客观分析了香港的核心优势以及面临的深层次发展问题,以此提出香港与深圳深化合作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创新举措。 在总体思路方面,本书提出,香港与深圳只有坚持 一锅做饭、利益共享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地发展瓶颈,限度地满足两地发展所需,而其中的根本保障在于将顶层设计与顶层推动相结合。在实施举措方面,本书提出,必须践行以民为本、推动香港人心回归的基本理念,把握金融与科技的前沿发展趋势,推动香港与深圳要素充分流通、资源充分共享、标准充分互认、规则无缝对接、风险有效防范的高层次创新,进而打造高度统一、高度
nbsp nbsp回顾历史,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与我国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深圳作为我国*个经济特区,率先探索了包括首次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建成全国头个商品房小区、*早完成全市域城市化等一系列改革创新,有效促进了土地流转,为城市快速发展提供便捷。 深圳在高质量城市发展阶段面临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消除合法外建筑及重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等诸多难题与挑战。《深圳生长:土地与城市更新》继承和借鉴既有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深圳城市发展历程,梳理了深圳土地市场化与其对应的城市发展阶段的探索、现状及成效;深入分析了土地使用权定价机制、合法外建筑演变、制度配套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围绕土地资源、合法外建筑、制度变革、城市发展、房屋价格及政策演变等讨论可行的政策建议。
本书根据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战略定位,有针对性地选用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可对标的研究报告,主要参考了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和新版营商环境评估体系,以及普华永道《机遇之都》、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世界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等专项评估报告。作者在此基础上取其精华,以全面性、精准性、可比性、科学性等原则,构建了 1 X 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上海近年来在营商环境建设上形成的优势及存在的短板。此外,本书还基于深入调研上海企业营商环境满意度及诉求,得出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
灵动的空间,流淌的历史。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全面走上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至今经济社会发展成绩亮眼。基于此,本书立足于全球、全国看广东40年的区域经济发展,从改革开放的先锋到改革中的榜样,以致在改革中力挽狂澜进一步求变求新为分析轴线,坚持虚实结合、点面结合、人物特写与典型案例结合等原则,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文献回顾等理论篇,特区、产业园区、专业镇、城市群、泛珠三角经济圈、自贸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回顾篇,广东省内外区域发展比较研究等展望篇三部分内容,回顾与展望广东省40年区域经济发展的蝶变与走向,为广东省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启示。
本书是上海市科学与技术委员会软科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三项重点课题成果的集成,视野从上海拓展到上海大都市圈、长江经济带,研究讨论了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承载区建设、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创新和上海参与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的议题。其中,上编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区研究与规划 辨识了上海科创中心承载区增强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力、竞争力和辐射力的途径,开展了张江科创中心承载区的功能和板块解析,提出 十四五 时期张江科创中心承载区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阶段性任务。中编 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创新研究与规划 讨论了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构建与关键空间布局,开展上海大都市圈不同城市协同创新发展的产业和技术预测,以及动力组织与机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支撑、不同尺度的创新空间组织研究。下编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关于中国区域发展、区域战略、区域规划的有关论述,大部分内容已报刊杂志上发表。内容主要涉及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海峡西岸等区域的理论探索,书中就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入地论述,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发展思路。书中很多探索从实践出发,着力不同市县地域特点和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