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四篇: 篇一 财政政策的内涵及目标 包含16个问答,聚焦财政政策的定义、主体、目标功能等基础理论; 篇二 财政政策工具 包含24个问答,聚焦收入政策、支出政策、逆周期调节、跨周期调节等实用政策工具; 篇三 积极的财政政策效应 包含24个问答,聚焦当前财政政策的定位及运行机制; 篇四 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的配合 包含36个问答,聚焦财政政策如何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中国建设等国家重大现实问题。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财政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作者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同国家产生的联系,以及财政本身的规律,援引历代古籍宝贵资料,再现了财政历史沿革的真实过程,是该领域专业教材的一部力作。 本书是*列入 十一五 规划教材的大学本科教材。 本书力图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历史地、辩证地、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财政决策和事件,客观地反映中国数千年来财政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为当前的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借鉴。 本书主要供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之用,也可作为财税干部培训用教材。
本教材是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财政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供全程指导和全面服务的高水平教材。全书共分11章,主要包括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财政职能、财政支出 总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财政收入总论、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公债、政府预算与管理、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政策等内容,既对财政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又密切结合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近年来财政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阐述,实现了基础性、实践性和前瞻性相统一。
本书从教育财政及相关概念入手,介绍了教育财政的规模和支出原则,联系经济学方法论与教育财政学的关系,从教育财政的成本分类、教育财政与经济增长、教育财政与人力资源及发展、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绩效评价、教育财政体制、以及政府和非政府教育投入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教育财政学的发展脉络、经济分析原理、体制与实践及教育财政的非政府因素的有效结合,为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第二版的修订比重超过60%。本书是一本根据作者的获奖专著改编的教育财政学教材。全书共八章,在介绍了教材财政学的基本概念和指标分类的基础上,从教育财政的相关理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教育财政的成本与效率等方面,对政府的教育资源配置行为及其效率进行了全面介绍。全书结构严谨,体系完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根据2023年7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根据2024年1月15日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6号第四次修正。为便于广大税务干部、纳税人缴费人了解、掌握近期新修订的《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编辑出版此单行本,附加新旧法对照表、实施细则的政策解读等内容。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的精神?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只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才是科学,才是科学的精神!可以说,这本书的编写切实体现了这一精神。 本书作者出于将前沿财政理论传授给各界人士的想法,编制了这本较前沿的、能够综合微观、宏观财政理论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中国的公共财政理论建设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历时4年,本书的编者在深入学习、研究现代公共财政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的语言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力图使公共经济领域的各界人士均能够看懂! 当然,本书的原创理论基本是由欧美知名学者首创的,大陆本土学者所作的原创贡献较少,凸显了当前国内外公共经济理论研究水平的差距!
本书是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管理学博士陈均平的个人专著。该书主线是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内容包括: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与政府会计理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现状,中国政府会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中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相关构想等。
“政治前沿新知识文库”以“资政”为视角,聚焦于“国家治理”中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政府与政党权威、文化、政治与网络、国际问题与国际战略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将各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与“国家治理”实践中的重要政治、政策问题结合起来,以中高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读者对象,致力于更新其执政理念,提升其执政能力,努力打造一项影响深远的出版工程。
《公债学》是财政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院校财经类教材中的一本。主要内容包括公债的基本概念、公债种类、公债发行与偿还、公债的流通、公债的负担与规模、公债的经济效应、国债的理论与作用、地方债务与外债管理等,并力求反映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
本教材以中国公共财政的制度创新为背景,结合国际视角,将财政理论研究的*成果与财政发展的实践经验相结合,重点讨论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预算方案的公共选择、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公共支出增长与控制、税收基本理论与税收制度、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协调等内容。第三版除了对数据进行了更新之外,主要对财政收入支出、债务等内容结合*的政策做了改动。..............................................................
《中国近世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清朝嘉道财政与社会》以大量的手档案资料为主,对清代的财政收入(包括田赋、盐课、关税、杂赋、捐纳和报效),和支出(包括皇室经费、俸禄、兵饷、驿站、科场学校、河工塘工经费等)进行了详证而可信的考证,这在学术界尚属首次。 《中国近世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清朝嘉道财政与社会》通过详细的梳理研究发现,嘉道时期的清朝财政支出规模保持着缓慢扩张的态势,收支相抵后一般仍出现盈余。鸦片战争后的十年间,财政岁入及其结构,和康雍乾各朝相比,亦基本相同,地丁、盐课和关税仍然是财政岁入的三大支柱,特别是地丁银,仍然是财政收入的主体。与此同时,支出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从总体上说,财政收支尚未走到崩溃的边缘。《中国近世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清朝嘉道财政与社会》由此进一步
希尔德雷思,美国人,集记者、作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废奴主义者诸多身份于一身,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甚至忽视的通才。《银行简史》一书虽篇幅不大,却较为充分地展现了希尔德雷思的货币银行思想。希氏认为,政府无法提供价值稳定的货币,那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健全货币思想的先驱,他支持诚实货币和自由银行制度,反对银行拥有特权和中央银行。《大英百科全书》曾评价,希氏货币银行著作“有助于促进美国自由银行制度的发展”。其理论可谓古典自由主义在该领域的体现,同之后的奥派经济学货币理论不谋而合。本书论述简明清晰、举重若轻。重拾希氏此书,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下货币银行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从而让金融恢复其本来的面目和作用,真正保障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
《财政分权财政政策与需求结构失衡》主要从财政角度分析需求结构失衡,尤其是其中的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之所以选择这一主题,主要源于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是中国内外经济双重失衡的根源。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不解决,中国内外失衡问题不可能有效解决。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扩大内需,主要是居民消费需求,就一直是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和主要抓手,但收效甚微,因为在经验上,居民消费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到2010年已下降至37%以下,这远远低于50%的世界平均水平。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为什么宏观调控未能稳定并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本项研究试图从财政分权、财政政策等财政角度对上述两个问题展开分析。应该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已有文献讨论的收入分配差距、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二元治理等,但从
本书首先提出了我国房地产税收调控这一研究主题,分为五章进行展开论述,并终提出完善我国房地产税收调控的政策建议。其中第二章为房地产税收调控的理论依据;第三章是中外房地产税收调控的实践;第四章是税收调控的传导机制;第五章是税收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分析;第六章是房地产税收对贫富差距的影响分析;第七章以前五章的研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考虑优化我国房地产税收调控的政策建议。第八章结合我国物业税改革进一步分析。
本教材以国家*税收法规为依据,以完成企业会计岗位或税务岗位计税报税工作任务为目标,以税收法规知识和计税报税技能为基本内容,结合技能型岗位人才的培养规律编写。包括:项目一,货物销售的税费计算与缴纳;项目二,进出口贸易的税费计算与缴纳;项目三,商品劳务的税费计算与缴纳;项目四,房地产经营的税费计算与缴纳;项目五,资源开发占用的税费计算与缴纳;项目六,收益分配的税费计算与缴纳。每一个项目安排有若干个学习任务,每一个学习任务按照基础知识、税收法规、基本技能、办税流程、模拟操作、职业能力训练、知识与能力拓展七个部分进行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