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过程中,在企业和地方发展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瓶颈乃至危机,如果能够运用重组的思维方法,逢凶化吉、摆脱困境,那无疑是一大幸事。 在50余载的工作历程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参与、主导了一系列重组,从中他深刻领悟到重组的真谛与妙趣:其真谛在于资源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其妙趣在于 随心所欲不逾矩 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书辑录了黄奇帆在重庆工作期间遇到难题时以 重组求突破 的思维与实践,以期与读者分享重组的感悟。本书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专讲企业的重组与管理,包括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类企业、资本运营投资类企业、金融企业、国有工商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五大类企业。每一类企业的重组内容都涉及该类企业当时困难的严重性和重组的紧迫性及必要性,以及为解决该企业问题而进行的重组方案的脉络与原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升级新阶段,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 新 与 质 ,把握其理论内涵与实践外延?新质生产力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有哪些关联?政策及金融服务又该如何支撑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本书收录了林毅夫、黄奇帆、郑永年、刘世锦、黄益平、姚洋等国内一线学者、专家对中国经济的观察与思考,结合外部形势及内部特征,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内涵,从战略支撑、产业支撑、金融支撑、基础支撑、目标引领等角度,对新质生产力这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进行解读,对经济回升向好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对数字经济、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等热点领域进行研判,并为如何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在稳增长的同时促进经济转型提出参考路径。
因果关系实证方法是现代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基础。本书的目的是为本科生、研究生和从事社科科学实证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缩短计量经济学理论学习和实证研究间距离的桥梁。为达到这个目的,本书的内容坚持三个特点:*,逻辑性。以因果推断为核心,梳理各种方法的逻辑联系和优缺点。具体体现在本书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数学证明,使读者从繁复的公式中解脱出来,把关注重点放到使用各种计量方法进行因果推断的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第二,直观性。尽量用*少的数学公式,通过*直接的语言和例子来理解各种方法的本质。具体体现在每章都会通过图形和简单的具体数值例子来直观解释不同的计量方法。第三,实用性。本书涵盖了因果推断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简单回归、匹配方法、面板分析、双重差分法、工具变量、样本自选择模型和断点回
本书致力于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之间搭建桥梁,通过介绍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介入的具体机制,揭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与运作模式,并梳理了相对应的宏观经济现象。全书以作者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兰小欢一线的工作经验、多年的调研经历,以及深厚的教研积累为基础,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理解当代中国的通识政经读本。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财政、城市化建设、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参与经济运作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
回顾人类低空飞行器的发展史,从早期的热气球到滑翔机,再到后来的飞艇,均是经历短暂繁荣后因为安全和经济性价比等因素被逐步边缘化,未能真正支撑起低空飞行的大梦想,低空空域在过往很长一段时期处于 静默 ,开发程度较低。但这一情况在进入 21 世纪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技术的革命、法规的完善和人类眼界的开阔, 如何最大化利用低空飞行造福全人类 ,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该书首次以著作形式系统论述低空经济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低空技术及其应用场景、产业链、商业图景、经济政策、安全隐患等,为未来低空技术发展指明方向。
《人地之间》是一本全面讲述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增长模式及未来发展问题解决策略的普及性著作。 在考察我国现有经济增长、工业化及城市化模式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及其理论逻辑的基础上,《人地之间》分析了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土地利用的多方面影响,并终给出合理、可行的城乡土地改革方向及具体的政策组合。 在城乡土地改革的每个细分领域,作者所提供的解决方案都是在既有政策框架基础上以逐步缓解现有矛盾为目标的适度调整。既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无关痛痒的修补,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 激励相容 的联动改革逐步推进。
《中国经济:适应与增长》第2版是著名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巴里 诺顿对当代中国经济的综合性论述,覆盖面之广、研究之透辟,其他同类英语论著罕有其匹。诺顿纵论194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基于多年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第2版经过全面修订,反映了十几年来,尤其是 奇迹增长 期结束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当前在人口、技术、宏观经济和体制诸方面面临的多重转型。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讨论也大幅扩展。 在讨论了资源禀赋、遗存、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结构、劳动力和生活水平等一般议题后,本书还考察了包括农业、工业、技术以及对外贸易和投资等具体经济部门。还研究了金融、宏观经济和环境问题。本书涵盖了增长与发展模式这类主题,包括人口增长、独生子女政策;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包括农村工业化和城市技术发展;外商对华投资和
内蒙古、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湖南、贵州、重庆、四川、陕西、山西 数十个城市,上百家企业,几百名受访者, 何帆老师说:我做了一场 报复性 的调研。 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很多故事: 现在的创业者是什么样子,支持他们的投资者又是什么样子? 包头这座城市如何由衰落再度兴盛? 养猪户如何在空间逼仄、利润微薄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小微企业如何构建出一条花椒产业链? 基层医疗体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常州技师学院的职业教育为就业问题提供了哪些新思路? 你将看到对很多问题的探讨: 新能源产业是否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中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 我们即将面对的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 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不会带来金融风险? 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不会带来债务风险? 看病
《光辉历程》收录了张国宝在国家计委、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担任领导职务和退休后就自己所亲历的一些重要事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对中国发展改革、工业布局、经济建设、重大工程决策等问题的深刻研究与思考所发表的文章、演讲、讲话、访谈等文稿104篇。这些文稿从不同侧面生动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改革特别是工业和经济建设所走过的光辉历程、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认识和研究中国改革发展的珍贵历史记录。
《中国2049: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分析未来30年,中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将会面临的挑战。分15个主题分别考察了中国经济的不同部门或不同方面可能将经历的转变。作者尝试回答三个问题:什么因素促成了过去40年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中国经济在进一步崛起的过程中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政府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政策与策略以保障中国*稳地走向世界经济强国? 这15个主题包括:增长收敛,老龄化,绿色经济转型,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公共财政改革,居民消费,产权改革,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创新能力,产业政策,对外开放,经济外交,国际技术竞争,以及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国际经济组织中的角色与地位。 本书适合对中国未来发展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尤其适合各级政府管理人员、金融机构与企业的政策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促进现实经济发展的落脚点。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科研与经济 两张皮 的难题。面对国际局势变化及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我国亟须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实验室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优秀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本书首先回顾四次工业革命引发国家实力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深入剖析了美国、德国、日本等科技强国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作者基于长期的硬科技投资实践,从思想转变、体制机制、新型研发机构、关键共性平台、金融、人才、生态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找到我国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在批判性地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的可行路径。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我国开启了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很突出,必须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其中关于就业、住房、教育、医疗、收入、养老等方面的宏观规划,关乎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本书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作序,黄奇帆领衔解读,厉以宁、刘世锦、蔡昉等知名经济学家执笔,阐述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重点任务、实现路径和战略举措,帮助读者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明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把握新发展机遇。
傻瓜 计量经济学与Stata应用 计量经济学是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因为它不仅在统计、经济、金融、会计、际贸易、管理、财税、市场营销等几乎所有经济管理业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法学、社会学、理学、医学、新闻传播等业也有大量的使用,足见其学科地位和作用。但是,因为计量经济学需要用到大量的数理统计理论作为基础,想要学好它也有定的 难度 。在大学里,计量经济学令很多人望而却步,甚成为内外很多大学生的 滑铁卢 。我曾见过很多秀的大学生,好不容易在大和大二学年培养了很好的经济学兴趣,但是到大三学年学完计量经济学之后,就有不少人开始坚持不下去,认为自己不适合走经济学研究这条路。 对于初而言,计量经济学确实 不好 学并且不易入门。不是因为计量经济学真的很难,而是因为没有 合适 的教材作为引导。众所周知,计量经济学可
中国过去4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是和土地制度安排与变革有很大关系的。独特的土地制度与变革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结构变革的发动机。本书作者通过抵近真实世界的一手调查,直接参与国家和地方土地制度改革试验,了解到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制度运行中的问题,以及土地制度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给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解决方案和实施机制。 在下一个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以地谋发展的模式走不通了,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生产力提升和创新来驱动,土地制度改革将成为我们能否利用好下一轮发展机遇期,促进国力再上一个台阶的关键。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打造经济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和构筑竞争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 本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教授基于多年研究成果,从系统论视角,以 要素 结构 功能 为基本分析框架,围绕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型生产关系、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等关键议题,深度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路径,为读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机遇提供重要参考。
长寿时代 是一个与人类自身命运攸关的命题。探究人口特征和演变逻辑可以发现,人口老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百岁人生来临, 带病长期生存 成为重要画像。长寿时代不仅仅是一个人口现象,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类的社会经济组织也将调整、转型、重建。长寿时代将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新常态。面对整个社会即将发生的深刻变革,认识的改变至关重要。社会各方需要洞察长寿时代下人类社会的变化,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作者引用 长寿时代 这一概念,建立起认知这一社会状态的理论框架,分别从长寿、健康、财富的角度透视人类变局、洞察未来社会。此外,作者结合自己对社会的观察思考以及带领泰康发展的探索实践,提出了具体应对长寿时代的策略与方法。这是一次对传统人口老龄化理论的系
人口因素是长周期、慢变量,势大力沉。当今世界,人口正在经历着重大变局,少子化、老龄化加速到来。人口问题事关国家兴衰、民众福祉,是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已逐渐从学术讨论走向国家战略,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我们正处于人口大周期的关键时期,应该积极应对少子老龄化,构建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的社会。相信经过一系列长短结合的措施,未来人口和经济社会一定能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本书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立足中国,剖析少子老龄化时代来临,人口变迁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二是放眼全球,分析人口演变的规律,以及大国人口问题的应对与经验;三是探讨人口制度建设的相关问题。 本书是作者在人口领域长期研究的总结,试图以科学家的精神、建设性的态度,客观地对人口方面的问题进行长期跟踪、分析,旨在厘清相关逻辑
本书是米塞斯的代表作之一。作品秉持*的自由主义立场,从经济、政治、历史、法律、科学、文化、婚姻家庭、对外关系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做了全面评论,其中主要对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批评性分析。本书问世于苏俄在世界上首次尝试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 20世纪20年代初,但迄今为止它仍是全景展示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的篇幅*宏富的作品。
中国过去超常增长的 突变 是怎么引发的? 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如何影响城市和经济? 从高速度增长转型到高质量发展面临怎样的风险与挑战? 如何把 危机 变成独特的机会? 如何从 反常识 的货币视角理解大国博弈? 《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是厦门大学赵燕菁教授多年来研究成果的凝结。本书从城市和与城市密切相关的 土地财政 入手,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分析了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面临的关键转型,并把转型问题拓展到全球视野中。本书探讨了中国在增长过程中的财富分配问题,后提出了增长理论上的创见。对于希望理解中国发展、关心中国未来的读者,本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人口和劳动经济学、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减贫等。 著有《读懂未来中国经济》《双循环论纲》《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成长的烦恼: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及应对》等。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发展百人奖、中华人口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等。
众所周知,中国在历史上曾长期是世界第大国。为什么拥有如此辉煌经济成就的古代中国最后却没落了?为什么当时技术创新优势明显的古代中国,最后却未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这是引发广泛关注的 李约瑟之谜 ,也由此产生过众多的答案。本书以历史大视野,从生产力变迁和新质生产力视角,创新性解释了中国何以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从辉煌走向衰落,又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国家。重新审视了 李约瑟之迷 ,更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大分流的真相。提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新动能,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升级新阶段,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 新 与 质 ,把握其理论内涵与实践外延?新质生产力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有哪些关联?政策及金融服务又该如何支撑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本书收录了林毅夫、黄奇帆、郑永年、刘世锦、黄益平、姚洋等国内一线学者、专家对中国经济的观察与思考,结合外部形势及内部特征,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内涵,从战略支撑、产业支撑、金融支撑、基础支撑、目标引领等角度,对新质生产力这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进行解读,对经济回升向好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对数字经济、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等热点领域进行研判,并为如何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在稳增长的同时促进经济转型提出参考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发展路径,不仅有助于充分发现中国社会与经济的韧性和潜力,也有助于组织及个人规划未来的奋斗目标与发展方向。 本书由林毅夫等著名经济学家领衔,汇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经济视角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对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市场体系构建、双碳目标、人口趋势、现代企业治理等重要概念与现实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和科学洞察,为读者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路径,把握发展大势提供参考。
硬科技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是技术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将引领产业变革和社会进步。实现硬科技的突破,将助力我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据领先优势,也是保证我国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其他安全的根基。 本书首先回顾了历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大国地位更替的,在此基础上,从当前社会语境下硬科技的内涵出发,全面梳理了信息技术、光电芯片、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科技这八大硬科技领域的成果及趋势、各国布局以及我国的现状和地位,并提出了切合我国现实的未来发展建议。硬科技的研发周期长、回报慢、风险高,这就需要硬科技的研发人员、投资人以及政策制定者需要有 硬精神 ,有数十年坐 冷板凳 的定力;实现硬科技的突破,需要从人才、金融、政策层面全面发力。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