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辑录的改革亲历者口述文献,是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改革资料库中选取的。资料库涵盖基础文献和口述历史两大部分,其中口述历史部分包括改革亲历者的访谈录、语音文件和摄像文件,主要反映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部分改革亲历者所参与的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过程。为了客观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本书选取了36位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资料按照改革开放推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领域排序,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
在高善文眼中,经济运行的逻辑是什么?如何近距离观察中国经济?用什么方法预判经济前景?他分析中国资本市场的思路是什么? 高善文入行以后,经历了券商研究业务从乏人问津到门庭若市的海天变迁,目睹了市场从绝望到疯狂的几度轮回。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市场变化后面,他始终追求对中国经济的独特理解和统一的逻辑分析体系。 《经济运行的逻辑》一书中,作者对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产业周期、资产重估等问题都进行了自成一体的论述,与读者分享他对中国经济过去与未来的理解。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将近40年时间,40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经历了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部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端为主到中低端为主、高端部分占比上升的过程。本书正是基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背景,讨论中国和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并从经济结构转变及内部“三链”演化的角度,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在本书收录的文字中,作者着重讨论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要建设“ 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还讨论了村社本位、农民福利、农民组织、文化建设、老年人协会、积极分子、农民行动单位、村庄价值生产能力、土地制度、公共品供给、乡村选举、城市化道路等等诸多问题。虽然作者不敢说自己对这些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观点或给出了解决办法,但作者想他一直试图提出至少有些独特性的意见,提出一些与主流意见有些差异,与一般人的想法有些不同的看法。也因此,作者希望收录在本书的文字,至少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角度。
张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区域,是承担特殊使命的区域,研究好它的内在发展脉络,把握好它的外在拓展机遇,未来的“张江模式”一定会更加精彩。
本书作者有着二十多年的资本市场理论研究和证券从业经历。这本专著包含了她多年的有益尝试。她在理论上有突破,有创意。如提出并分析了资本历史形态的范畴和资本历史形态演进的概念,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提出了关于如何考察当代金融资本的思路,探讨了生息资本的发展及资本市场的作用等。更为值得称赞的是,她勇于在实践中探索,用理论指导和解决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不少新的思路和方案,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实践探索中的每一个进展都不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某些个人则会因为在重大事件或关键时刻发挥了非凡的作用而不时地凸显在历史的回忆中。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贺光辉主任、刘鸿儒副主任等领导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力排众议坚定地支持并指导了发展证券市场的一系列改革;陈锦先生主任在一个
《与改革同行:体改战线亲历者回忆》直接参加了这场的历史变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认真地回忆所亲历的改革不同阶段:从农村包产到户,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到价格改革、形成市场;从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到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从微观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到宏观间接调控框架的形成;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一路走来,可谓跌宕起伏,路转峰回,迤逦不绝。既有改革取得重要突破的喜悦,也有改革遭遇强大阻力的压抑,还有改革失败带来的反思,更有对改革前途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