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促进现实经济发展的落脚点。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科研与经济 两张皮 的难题。面对国际局势变化及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我国亟须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实验室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优秀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本书首先回顾四次工业革命引发国家实力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深入剖析了美国、德国、日本等科技强国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作者基于长期的硬科技投资实践,从思想转变、体制机制、新型研发机构、关键共性平台、金融、人才、生态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找到我国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在批判性地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的可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的眭纪刚研究员组织编写了《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一书。 本书从理论、主体、产业、区域、政策五个维度,深度探讨了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重点解读了以下关键问题: ?为什么说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由科技创新驱动?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 新 与 质 ? ?从古典时代的生产力理论到创新发展理论,再到现代的 新质生产力 理论,有着怎样的演化脉络? ?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分别发挥着什么作用? ?产业为什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载体,科技与产业如何相互渗透?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产业绿色转型对新质生产力有何提升作用? ?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
30多年前当人们还热衷于讨论东亚奇迹的时候,本书作者在研究改革开放后中国年均9.7%的增长实绩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 中国的奇迹 概念,分析了中国转型期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独特逻辑,重构了以中国为典型的体制转型国家的经济发展、运行理论。 本书出版30年来,中国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书中对中国改革发展和成效的诸多预测皆得到了证实。30年前本书提出并运用的 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 (即一个经济体的在每个时点给定、随时间可变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以及由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所内生的经济系统、内生的结构扭曲和内生的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视角,成为后来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思路。
本书是为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而写,从1990年沪深交易所的建立和运行,到2005年开启的股权分置改革,再到2019年试行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回归本源,市场化水平大幅提高,法制化市场正在形成,现代金融的枢纽地位也在逐步确立。 本书主要是一种历史研究,是一种基于市场结构性元素变动的研究,同时也是一种大事件研究,目的是试图概括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自身逻辑,研究这种基于自身逻辑的校正机制,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 本书是为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而写,由导论、11章和文献附录,以及后记组成,重点研究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发展变迁的历史,内容主要包括:中国资本市场(沪深交易所)的创建及其背景,三十年历史变迁中的制度变革,法制建设,市场各元素的结构性变化,市场波动、成长及其经
本书试图说明中国改革何以启动,又何以能够突破种种约束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并保持了经济超预期的高增长。揭示中国改革的独特路径和经验,包括体制内双轨过渡与体制外市场发育的互动;理论突破、政策咨询与高层决策的互动;对外部经验的借鉴与选择;决策层在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动态的艰难的权衡等等。讲述一个中国改革探路之役的故事。事实说明,中国改革路径不是预先设计,但也不是纯粹的“人类行为的意外结果”,它是中央放权、地方试验与民间突破,实践推动与政策引导的互动结果。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并行或先后释放出的人口红利、制度变革红利、全球化红利,都将并行或先后面临见顶回落的趋势,因循这些发展机遇时期形成的分析框架来思考未来的增长,难免会陷入惯性与定式,从而出现较大的偏差。本书力图建构适应 后红利时代 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相应地、分主题地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领域若干重要议题;*终,引领读者去探索中国经济新平衡的路径。 本书是作者结合自身长期的工作经验,特别是近距离、实际地观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写下的个人总结与思考。全书分为十个部分,开篇从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谈起,奠定了本书写作的学术规范基础,并为读者指出了理解中国宏观领域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分析框架;第二章内容聚焦在中国的人口问题上,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现今及未来的人口结构具备的宏观经济含
本报告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宏观环境、商业银行观点、资产管理公司观点、中介机构(含投资人)观点和不良资产市场分析与预测。 本报告聚焦不良资产行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度调研经济学界、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中介机构等领域专业人士,多方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分析研判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2023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主题。在此背景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成为新时期的一个必然要求。2023年,票据市场各类主体担当作为、守正创新,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方面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为全面反映2023年票据市场运行情况,及时总结票据市场改革发展成效,票交所继续组织市场机构编写年度发展报告。《2023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报告》是该系列报告的第六本,是各位业界专家凝聚智慧、群策群力的成果,希望对各类市场机构的业务开展、社会各界认识了解票据提供有益参考。
本书是 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书系 中的一本。金融基础设施(Financial Infrastructure)则是为金融市场运行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全书主要介绍了国内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提出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全书共分为七章,包括:第一章金融基础设施的定义和内涵、第二章金融基础设施的文献综述、第三章国际范围内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第四章中国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第五章金融基础设施的功能、第六章金融基础设施与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第七章现代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总结与展望。
专精特新 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人间正道,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解决脱钩断链中的 卡脖子 问题,也有助于补短锻长、提升产业链韧性,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本书收录了近年来赵向阳博士关于 专精特新 的主要研究成果,其中既有宏大的理论思辨,也有细致的案例研究,还有充满激情的个人叙事;既有接受央视采访的回答,也有为国家政策制定者所撰写的内参,还有发表在个人公众号上的忧国忧民之思;既具有思想性,也具有实操性,而且可读性强。本书适合政策制定者、企业家、管理者和管理学者阅读。
本书全面审视中国地方债的发展历程和形成机理,客观反映其规模和事实特征,在对其经济效应考察中创新性区分实体挤出和金融挤出,提出新增和存量分而治之的理念,并从经济货币化、金融剩余、风险转化等视角探讨其与经济增长和金融安全的关系,最终提出中国地方债与货币金融政策的协同机制,以期为这一重要课题的讨论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是厉以宁先生担任全国政协非公有制经济专题组组长、从事民营经济调研以来在各地所作的有关民营经济的报告、讲话和访谈整理而成的著作。全书共三篇十章内容。*篇 关于非公经济36条 ,阐释了厉以宁先生对 非公经济36条 出台后民营经济依然面临的种种问题的看法。第二篇是 民营企业的转型问题 ,着重从体制转型、发展战略转型、管理模式转型的角度,说明下一阶段民营企业的努力方向。第三篇 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仔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从民营企业在新兴工业化中的作用、民营企业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以及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三个方面来探讨民营经济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后,本书附带四个附录。都是厉以宁先生在2000年以后所做的关于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报告或者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要求。从2015年开始,中央决定在全国选取33个县(市、区)进行征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本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从试点地区中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试点,对其改革过程进行持续跟踪、对比分析,尝试围绕改革实施、地方行为、制度环境及央地关系等要素,通过构建一个系统的制度分析框架来探讨本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本书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影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绩效的制约因素有哪些,改革试点中不同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逻辑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本书给出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本书适合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者、土地管理理论与实践人员、大专院校学生、研究机构从业者、智库人员及对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要进一步对现行财税体制进行全面、系统、整体性改革,建立完善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建立公平统一市场、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财政制度。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是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制度创新。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对今后一个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发展和财政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推动各级财税部门及其他政府相关部门深入学习、领会《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更好地推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财政部长楼继伟亲自担任主编,组织编写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一书,就财税体制的历史演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金融领域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途径。2021年3月, 十四五规划 再次明确提出 加快数字化发展,增强金融普惠性 。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并实施,并做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完成,乡村振兴更是成为农村建设的头等大事。二十大报告专门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在此背景下,本书利用自建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和北京大学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验证数字普惠金融能否通过 提升农村创业活力 、 提升创新研发投入 等路径助力乡村振兴,并以农业大省 山东为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模式。
本研究以价值链重构为视角,尝试将 一带一路 倡议与中国价值链重构的议题深入结合,首先规范了价值链重构的基础性内容,将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概念进一步推广至特定国家,并从产业关联的角度表征特定国家的价值链重构进程,并通过理论演绎的方式打通特定国家的价值链重构、产业关联、重构效应之间的连接线,并分析其内在机理。同时,针对现有研究就 一带一路 倡议与中国价值链重构的影响尚缺少理论和典型事实支持,本文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 一带一路 倡议与中国价值链重构的政策效应,以期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双重角度揭示 一带一路 倡议如何影响中国价值链重构的进程。此外,本文就 一带一路 倡议与中国价值链重构的议题进行了纵向延伸,探讨了 一带一路 倡议在显著推动中国价值链重构进程后产生的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特征的影响,即
本书初版书名《企业创新政策体系与使用指南》,第二版原书名《企业创新政策体系与使用指南(第二版)》,拟修订书名为《企业创新政策体系与利用(第二版)》。 本书2019年初版在我社出版,第二版在初版基础上对全书进行结构调整,并更新截至2022年的新政策内容,更新部分约占全书25%。 全书分成三大部分:上篇为企业创新政策体系与十九大以来的政策演进,在初版基础上进一步对企业创新政策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增加对十九大以来应对新变局新目标下的企业创新政策演进趋势与变化分析;下篇总结企业创新政策的措施与要点,继续延续现有政策分类结构,重点新增十九大以来的新政策措施与要点;附录为企业创新政策研究平台直通车及开放式企业政策调查问卷,与有兴趣、有需求的企业建立信息互动,为打造企业创新政策研究平台建立互动渠道。
以标准化检查项目表(条线)进行逐项细化检查内容,并结合安全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创建等要求增加检查项目,同时设置了重点区域检查表,涵盖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价格监管、质量监管、资质监管、广告监管等内容,让监管新手通过学习监管标准化和表式检查。具体表现在:监管内容标准化;监管表格标准化;监管流程标准化;监管台账标准化;监管档案标准化。该规范的出版将进一步促进市场监管的规范化,维护我国商业市场的健康运行。
.《城乡改革发展前沿报告(2023)》系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内部刊物《城乡改革发展前沿》2023年60期报告结集。全书分为 区域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治理 城市交通发展 新型城市建设 七个板块,追踪城乡发展热点问题,分析研判难点痛点堵点及其根源,总结提炼地方典型经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全书多维度、多视角探讨融合之道,结合诸多实际案例,讲清楚为什么要融合,怎么融合等问题,特别是针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领域,全书前沿性展开了独特分析,描绘出文化科技融合的新画卷,结合实例,前瞻新领域,绘就融合新蓝图,提供了全国性融合新典范,引领文化科技融合新未来
《中国国有企业简史》一书由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整合专业人士,围绕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书主要以1949-2017年间各历史阶段的鲜明特点为背景,以国企改革与发展脉络为主线,向五十余家央企国企收集厂史厂志作为改革实践的一手案例资料,结合年度国企发展大事记,试图呈现出一幅具有时代特色的、生动的国有企业历史画卷。这部书内容共分十章,前五章,记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30年中的国有企业历史。后五章,记述了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改革开放40年的国有企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