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的《亲历西部大开发(重庆卷)》以 综述 开篇,总述重庆15年的建设成就。所征集的各篇,全面地体现建设者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系统地回顾和梳理西部大开发历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历史巨变,既为历史留下生动鲜活的**手史料,又向读者展示出我国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探索实践、突出成果和宝贵经验。文末附 大事记 ,收录了重庆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为对正文叙述的补充。
《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研究》内容括部分,一是理论基础和发展条件部分。主要涉及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辨析、内在机制和实现途径、外的经验借鉴,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程度的定量定性判断及原因分析等内容。二是对策部分。这部分是对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提出对策思路,主要括基于协调发展视角的西部城镇化战略和农业现代化战略、构建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连接机制和保障机制。三是实例部分。这部分研究西部主要省份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推进措施。
发展县域经济是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关键。本书聚焦新时代西部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从“扩权强县”激发县域经济新动能、“区域合作”构建县域协同新平台、“一带一路”带来县域开放新机遇、“西部大开发”形成县域新格局四个方面提出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框架,分专题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案例分析三个方面把脉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最后提出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本书可供国家和区域政府相关决策者,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关心西部发展的社会公众等参考。
2000年9月,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部署。西部大开发的序幕由此拉开。15年来,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中央的支持下,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亲历西部大开发》(12卷)以省(区、市)为单位,独立成卷。全书各卷以“综述”开篇,总述各省(区、市)15年的建设成就。所征集的各篇,力求较为全面地体现建设者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系统地回顾和梳理西部大开发历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历史巨变,既为历史留下生
中部贫困地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占全国贫困地区的四分之一以上,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总体上有了较大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至今发展不快,且中部贫困地区与中部革命老区存在高度的重合,90%以上的贫困地区都是革命老区,贫困问题依然突出,2013年,中部贫困地区130个贫困老区农村贫困人口1323.03万余人,占其总人口的19.14%,占中部六省贫困人口的49.57%。马克思说: 竞争是挡不住的洪流。 竞争有利于倒贫困地区改进发展模式,提高地方政府执政水平。提升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是缓解贫困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实现中部贫困地区稳步脱贫和持续发展,培育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是关键。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内涵是什么,其现状如何,各贫困地区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何在?这些都需要详细系
青海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明确提出要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积极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四个发展——青海省科学发展模式创新(基于科学发展评估的实证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目的所做的一项具有支撑性、基础性的研究。书中指出,“十一五”时期,青海各族人民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着力加快“四个发展”,开创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局面;在“十二五”时期,青海必须进一步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四个发展”,努力探索符合青海实际、具有青海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本书由孙发平,刘傲洋著。
本书为论文集,论文源自中国国土经济学会西部国土经济委员会全体委员,入选成果包括自2019年以来已发表或未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已结题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以及横向课题等研究成果,成果内容主要包括三个篇章:第一篇章为 国土经济 ,涵盖国土经济与管理、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第二篇章为 绿色发展 ,涵盖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产业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第三篇章为 乡村振兴 ,涵盖 三农 发展、文化旅游、县域经济、少数民族经济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该书深入探讨与研究了国际分工理论变迁,西部地区国际分工的历史阶段与环境因素,西部地区国际分工的特征、本质属性和效应分析等。同时,从20世纪初期东部地区和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差异这一现实问题切入,通过对西部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国际分工的比较分析,以及西部地区国际分工的实证分析,得出一系列可以促进西部地区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该书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了造成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差距的原因,提出了从国际分工视角促进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