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经济作物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书重点研究了农业产业链的相关理论;经济作物产业链的纵向价值转移、分工协调与产业链整合的产业链运行机理;经济作物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合理性等问题,本书还研究了西部地区的茶产业、中药材产业与棉花产业的种植结构、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利用区位熵、集中系数、综合竞争力指数等指标,以及DEA方法,进行了案例实践研究,分析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的瓶颈及竞争力优势,提出了各经济作物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与方向。
本书主编单位组织西部学者群体历时一年之久,总结了西部大开发的成果与经验,尤其针对2006年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与预测。它把西部经济发展研究的学术活动推进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从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不同的角度对西部开发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的研究。
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部实施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取得重要成就。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西部经济发展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当前,随着经济水平的长足发展,西部社会发展领域的诸多问题甚至有进一步突出的趋势,例如贫困人口及失业率问题、城乡差别问题、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问题等等。这些社会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而且它已经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此,营造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完善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西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西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新的主张。
人类文明的每一个时代,既是生产力和制度演进的一级阶梯,也是人们特定的生存状态的嬗变或飞跃。马克思在《 导言》中说: “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人中,物主体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状况的主客体维度如何度量?生存方式、生存状态,既可以现实的度量生存方式的客观方面提供的生存空间,也可以从主观方面度量每一个时代人们的生存能力或生存能动性、自主性与理性。 本书是对西部大开发从经济中心城市的“开局性开发”向广阔的县域经济体的“全面开发”实践对象的研究,它运用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对变化着的生存方式进行分析,进而对西部大开发、大发展的“时代”问题和精神进行哲学概括。具体内容包括:生存方式变革是西部大开发实践中的基本问题、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障碍分析、西部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的逻
本书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傅安华先生在西北实地考察基础上作的社会经济研究,当时都以单篇论文发表。内容涉及西北的地质与气候、水利与土壤、农业、畜牧业、工业、交通和矿藏,以及西北在中国经济史、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书中指出:西北地层中含矿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金、铁、煤、石油等重工业原料;森林在西北经济上有两种重要性,*是森林能补救西北雨量稀少的缺陷,第二是适合地方环境,西北有一半的地方是山地或高原,在农业生产上颇不适宜,但极适于植林;凡西北水利发达之时代,均是西北经济繁荣之时代。书中还讨论了如何发展西北经济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当时的西北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附了《日本侵略下东北经济的矛盾现象》《农村破产的现状与救济》等文章,均不乏真知灼见。
《中国拐点·西部开发20年:西进西出战略启示录》以独特的全球经济新视角和新思路,考辨千年西部经济辉煌史,回首西部开发筚路蓝缕的过去十年历程,歌赞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功绩,探索新十年西部大开发的全新路径,疾呼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与增长方式,诠释寻求西部开放国际新口岸、构建亚欧大陆桥-亚欧国际经济走廊和筑砌中国西部经济新高地的“西进西出战略”,力主建立中西亚自由贸易区和促进亚美欧世界经济三角平衡,揭示推进西部发展与沿海同步、中国经济完美转型和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重大主题,击节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前行步履,展望十年新西部的广阔前景和美好未来。它既是一部当代西部经济编年史,又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生动可读的大众经济学畅销书。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往往是社会变革、制度创新的理论先导,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突出。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过程中,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关系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进行谋划部署。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繁
全书的主要观点聚焦于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独特作用,重点加大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回报,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摆脱贫困、农村迈向现代化的关键。首次论证既符合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又体现区域内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特点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三式二型”开发方案;并针对地区经济增长与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改善并不能自然或自发结合的基本现实,系统构思倾斜于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宏观政策制定与实施,提出营造有利于农村女性发展的人文环境的主要构想,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转变,有效地提高农村女性人力资源质量提供既具有理论创新性,又具有实践可行性的参考依据。
本书根据当前国内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和研究的目的,对经济一体化概念作了进一步扩展,国内的经济一体化除了要消除阻碍产品、生产要素和技术跨区域自由流动的行政边界障碍之外,还包括其它一切非制度因素的影响,促使国内各区域经济充分融合,使产品、生产要素和技术跨区域充分流动,使各个地区都能够由比较优势、规模经济、技术扩散,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限度地获得静态和动态收益。这样的一体化概念关注的不再是产品、生产要素和技术是否可以跨区域自由流动,而是跨区域实际流动的状态和效果。
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空前艰难的历史任务。本书中12位省部长撰文纵论开发战略,10个省市区概况详介开发背景,15幅西部情况图明示开发基础,20万字文图并茂提供开发指南。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紧紧围绕“西部民族地区”这一概念的内涵,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民族经济学、民族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始终坚持务实、创新、开拓和借鉴相结合的基本精神,从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特色资源利用、资本的形成、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应用以及西部民族地区的区位劣势转化等方面人手,找出了各个方面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和路径选择。 本书资料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相关概念、名词转引自众多的参考文献。理论界对其中绝大多数概念、名词认同度较高,个别概念、名词加入了本书编写组成员的见解。二是本书撰写组成员在多年的教学科研中所积累的材料。这部分资料有的公开发表过。
本研究根据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以及改革的实践,运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单项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一些新的角度、新的视野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增强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和政策》弥补了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就增强西部地区的发展能力长效机制研究之不足部分,即对短期性的需求政策如国债、转移支付、财政投资研究得多,而对长远性、战略性的供给政策如增强西部地区长久发展的融资政策、产业政策和立法政策研究得少,《增强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和政策》的突出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对西部地区发展能力这一核心概念的提出和研究;二是对增强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已有的研究不同之处是:本研究的角度新颖,不是就西部大开
本书是200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政策研究”第二阶段的终研究成果。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一批长期从事西部发展问题研究的专家,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等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在进行实地调查和考察的基础上完成的。该课题研究成果体现了系统性、宏观性、战略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它从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角度,对未来5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战略阶段、战略重点和战略布局,以及一些重大战略领域、大西南和大西北地区的总体开发战略等进行了全局性的谋划。在西部大开发长期战略规划研究方面,填补了空白。不仅如此,它还进一步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国内个这方面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在政策研究方面,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可以作为有关部门决策的依据和
作者从实际国情出发,从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角度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失衡预警机制与社会稳定关系进行研究,提出可供借鉴的对策思路。书稿通过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特殊性、发展失衡、社会预警机制以及区域中长期发展政策的相关研究,书稿深化了经济学中关于"均衡发展理论"的探讨,丰富了发展经济理论的内容;拓展了社会学中关于"社会稳定"的研究领域,为解决世界广泛存在的社会冲突与社会危机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思路;充实了民族学中关于建立和谐民族关系的内容,为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与社会稳定的兼容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扩大了政治学中关于政治参与、基层政治文明、区域自治的研究范围,为区域自治、社会控制等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书稿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书稿以
我国的西部开发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历程。本书根据文献记载、考古资料和实地考察的数据,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中国西部开发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着重论述了西部开发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历代对西部地区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西部开发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征、西部开发与西部环境的相互影响,以及我国开发西部的经验教训。本书是是海内外研究中国西部开发史的*成果,展现了数千年来我国西部开发的轨迹,探讨了历史时期西部开发的地区差异,揭示历史上西部地区人地关系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本书是关于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总结。书中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矿权理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等理论分析工具,系统论证并检验了“油气资源开发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假说。在此基础上,对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诅咒”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对油气资源禀赋、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逻辑关系的梳理演绎,提出了基于油气资源开发视角的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全书共7章,从基础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阐述了西部地区油气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进而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化工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的内在逻辑和政策思路,对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书还包括4个案例,分别是关于西部油气资源富集的陕西、新疆、青海、四川4个省区油气资
黄河文明足中华文明的主体,黄河足黄河文明的载体。 黄河文明的衰落,足华夏儿女的悲哀! 黄河文明的复必,足中国儿千年亘古不变的上题。 足中国大西洋、太平洋国际走廊的复兴。 足中国贯穿东部、中部、西部命脉的复兴。 是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重大战略的复兴。
投资环境是指在投资过程中影响投资的各种客观因素的综合系统。它是投资者面临的所有外部条件,是投资意向的基本前提,是投资实施的基本保障,是影响投资者的资本投向以及资本运行的重要因素。投资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的安全及效益。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增强区域内部的凝聚力,激励经济主体创业,扩大对区外投资者和资源的吸引力,从而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和巨大的无形资产。 该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2003年度课题“改善西部大开发投资环境分析”的研究成果。全书从西部投资环境概述、西部投资政策环境、西部投资政务环境、西部融资环境、西部投资市场环境等方面对西部投资环境进行系统的研究,旨在唤起更多人关心西部投资环境的建设。
本书以发展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金融学理论为指导,借鉴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巴西等国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对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与资金渠道的关系、资金渠道现状以及资金渠道建设中的政府与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我国拓展西部资金渠道模式中的政策性资金渠道与商业性资金渠道及二者的创新式嫁接,并创造性地探讨了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及其对西部资金渠道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具体思路。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已经10年了,到了总结经验的时候。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首次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区域发展战略,该战略实施十年来,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柳建文博士的这部著作,就是力图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他从西部地区本身的特点出发,提出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政策绩效的标准,以此为基础,分析西部开发的得失,并着重指出了该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大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适度的差距有利于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但过大的区域差距不仅对国民经济产生危害,而且影响到社会政治的稳定。对于大国来说,地区发展问题在国家战略中十分重要。为了克服市场机制在解决地区间资源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局限性,政府需要制定和实
本书通过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考察,分析了人力资本对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贡献,通过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宏观和微观分析,以及与东、中部地区的比较,剖析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探讨了促进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及合理利用的宏观调控机制,对于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建设有积极的作用。 本书的“西部”是指中国西部的十个省市,包括新疆、西藏、贵州、甘肃、宁夏、陕西、云南、 青海 、四川、重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重庆于1997年3月14日设立直辖市,因此在此之前的部分的统计资料如果在统计年鉴中无法获得,由与四川合并在一起进行分析。
该书以2010 年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提出新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研究背景, 在科学界定后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内涵基础上,立足新疆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资源型经济、投资拉动型经济、绿洲经济、区域发展不协调、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等基本特征, 提出新疆应充分利用三个优势发展三个战略的思想, 为新疆全面如期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战略思路和政策建议。
进行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战略步骤,对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本书以新兴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从分析时代特色入手,针对当代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矛盾,以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索西部大开发的客观规律性。目的是提出一条新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切实推动西部和我国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