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研究》内容括部分,一是理论基础和发展条件部分。主要涉及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辨析、内在机制和实现途径、外的经验借鉴,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程度的定量定性判断及原因分析等内容。二是对策部分。这部分是对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提出对策思路,主要括基于协调发展视角的西部城镇化战略和农业现代化战略、构建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连接机制和保障机制。三是实例部分。这部分研究西部主要省份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推进措施。
本书作者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过程中的水利和土地问题,所取得的系列科研成果受到全国政协、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部门的重视。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从国际和国内情况来看,长期使用财政赤字、发行国债等传统宏观调控作用已经不大,必须有重大针对性改革以及发展战略举措,而通过调水改土增加土地资产,增加8亿农村户籍人口收入,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和世界上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拥有更好的宏观调控的条件和环境,完全可以通过改革使土地价值化、资产化,通过调水改土增加可利用土地,增加土地资产。 本书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对国外调水经验、国内热议的几种调水设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调水的成本与风险
西部大开发政策是对西部地区实行一种倾斜和优惠的政策。这种倾斜和优惠政策最初的实施效应是明显的,由于政策持续实施的效应是递减的,所以我们要用新的思路和方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由政策倾斜向西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的布局转变。 本书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实施情况,实施前后的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实施的政策效应评价和经验总结,推进从政策倾斜到西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转变的必要性和原则,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的方案设计,西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的内外条件和合理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人力政策、立法政策以及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政策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书中所提出的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吸收外
本书对西部大开发以来的西部人才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效果进行了系统调查与研究,并形成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概括地说,该课题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国内人才政策措施评估研究尚不多见的情况下,依据人才学、政策学和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立足西部人才政策措施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实际,构建了区域人才政策措施实施效果评估的框架体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我国不论是在实践领域还是学术领域,公共政策的分析与评估研究都很薄弱,这已经成为我国公共行政政策优化的瓶颈之一。因此,该课题评估框架体系的建立,不仅对拓展人事人才研究的视野和范围很有帮助,也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研究很有益处。 二是采用了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会议研讨、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实证研究手段,又运用了历史分析、典型解剖、比较研
经济学理论建基于发达国家的制度文化,我国学者则以转轨经济的制度文化为依托来理解并加以运用,因此难免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现有教科书和相关理论学说对经济学概念和理论逻辑及有关经济学问题存在一定错误解读、认识,据此研究我国的经济实际并建言实际问题的解决之道,可能不仅难有实效,反而会导致理论认识的混乱,并引发难以估量的经济后果。《经济学的理解与运用:基于中国经济特殊性的视角》在评述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厘清了一些被误解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并对其在中国的理解与运用作了系统阐述,以便更清楚地认识与分析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对策建议。
本书以发展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金融学理论为指导,借鉴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巴西等国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对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与资金渠道的关系、资金渠道现状以及资金渠道建设中的政府与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我国拓展西部资金渠道模式中的政策性资金渠道与商业性资金渠道及二者的创新式嫁接,并创造性地探讨了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及其对西部资金渠道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具体思路。
本论文集所收专题报告集论文主要来自西部岩土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单位技术人员长期的实践总结,部分来自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理论成果以及中、东部地区岩土工程实践中相关的经验教训。论文内容广泛、资料翔实,具有鲜明的西部区域特色,同时对岩土工程学科领域的一些基础与普遍问题业进行了相关讨论。可供土建、市政、水利、交通等行业和部门的研究、设计、施工、检测与监测、监理等方面的科技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