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经济作物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书重点研究了农业产业链的相关理论;经济作物产业链的纵向价值转移、分工协调与产业链整合的产业链运行机理;经济作物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合理性等问题,本书还研究了西部地区的茶产业、中药材产业与棉花产业的种植结构、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利用区位熵、集中系数、综合竞争力指数等指标,以及DEA方法,进行了案例实践研究,分析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的瓶颈及竞争力优势,提出了各经济作物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与方向。
中国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发展失调既有全国层面的制度政策因素,也有中西部的区域因素。中西部的改革开放本相对滞后,中西部山地丘陵地带的农业自然条件缺少国际比较优势,面对全球化尤其是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既要克服全国层面的制度障碍,还要针对中西部的特殊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本书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中西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向。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和退耕还林(还草)五大工程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这几大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中国资源、能源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利用结构,而且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书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西部开发重大工程的实施效应。全书分别从工程提出背景、评价方法、效果和影响评价与预测、问题与建议等方面对五大工程的区域效应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所得出的观点与结论对全面、客观认识各项工程的实施效应,以及进一步调整战略、政策,*限度地发挥工程效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既从理论层面探讨了评价大型资源调配与生态恢复工程区域效应的方法,又进行了大量的数据与资料分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研究区域经济的专业学者和政府管理人员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的西部开发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历程。本书根据文献记载、考古资料和实地考察的数据,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中国西部开发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着重论述了西部开发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历代对西部地区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西部开发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征、西部开发与西部环境的相互影响,以及我国开发西部的经验教训。本书是是海内外研究中国西部开发史的*成果,展现了数千年来我国西部开发的轨迹,探讨了历史时期西部开发的地区差异,揭示历史上西部地区人地关系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作者从实际国情出发,从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角度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失衡预警机制与社会稳定关系进行研究,提出可供借鉴的对策思路。书稿通过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特殊性、发展失衡、社会预警机制以及区域中长期发展政策的相关研究,书稿深化了经济学中关于"均衡发展理论"的探讨,丰富了发展经济理论的内容;拓展了社会学中关于"社会稳定"的研究领域,为解决世界广泛存在的社会冲突与社会危机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思路;充实了民族学中关于建立和谐民族关系的内容,为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与社会稳定的兼容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扩大了政治学中关于政治参与、基层政治文明、区域自治的研究范围,为区域自治、社会控制等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书稿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书稿以
西部蓝皮书被*列为“十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标志性成果之一,由*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全国长期研究中国西部发展问题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4)》以“西部地区的结构调整与转型”为主题,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法治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重点问题的分析,以寻求西部地区进行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