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西部乡村旅游如何让人地两个交互约束的系统实现协同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我国欠发达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欠发达地区旅游与乡村发展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差异,探讨相关影响因素;第二部分选择不同类型的西部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地进行实地调研,全面调查其旅游助力乡村发展的情况,总结其旅游助力乡村发展值得推广的做法,比较其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第三部分评估西部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地的人地协同绩效,明确影响旅游助力乡村发展绩效的主要因素;第四部分基于乡村旅游中人地协同发展的理论阐释,借鉴国内外旅游助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有益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带领我们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旅游业作为提升国民经济发展与满足人民幸福生活需求的重要产业,拥有全面进入数字化发展的场景。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众多利益相关企业(如酒店、餐饮、景区、旅行社等)在高度复杂和分散的旅游市场中进行合作和竞争,形成数字经济时代的旅游供应链。本书以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旅游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运用博弈论、运筹学、决策优化等理论与方法,对旅游企业的运作管理和决策创新进行建模定量研究。
本书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界学术、全国100个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经典案例,从理论到实践到案例,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可行路径,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本书分为三大板块,第一部分为理论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了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包括乡村旅游的价值链体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目的地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及乡村旅游决策影响因素等。第二部分为实践篇,主要是以《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例,对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客源市场、战略规划、空间布局、功能定位、项目产品等进行针对性分析。第三部分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案例篇,总结了全国100个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专题,100个典型案例中可分为
本书围绕着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这一核心主题,抽丝剥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分别阐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定义、内涵、评价指标、国内外的通行做法,以及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大背景下,如何看待并处理好生态产品的供给、需求、补偿之间的矛盾等,并且以实际案例详细陈述了浙江、江西、青海、北京这四个环境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省份的具体做法。 书中重点讲述了浙江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的 两山 理论的具体做法,以及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变化,以及作为中国政治中心、首善之区的北京在生态环保方面的具体措施。通过列举、分析国内这些试点省份采取的措施,让我们看到了富有各自地方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启示我们需要从国家的高度对各地的实践进行总结,进而从法律法规的高度推进全
乡村生态旅游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生态旅游模式,对中国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深远。《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立足于云南省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与问题研究,对乡村旅游的起源、基本概念与类型,旅游规划与乡村旅游规划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意义与价值等进行了概述,并对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和乡村生态旅游研究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旅游者的乡村生态旅游决策影响因素、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村民以及丽江三元村村民的生态旅游环境态度与行为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了旅游者、当地居民以及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与完善了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理论,丰富与补充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现有的研究成果。
本书首先构建了文化旅游产业创新系统演化理论体系,从系统科学视角切人,提出文化与旅游产业二者在融合基础上形成一个由内核系统与调控系统构成的创新系统)其次,在分析创新系统动力机制基础上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集聚量测模型及量测指标体系)最后,以中国31个省(区、市)为样本运用PEF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差异度、均衡度和模式选择与分类等方面对量测结果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文化旅游产业创新系统类型、演化路径及聚集模式。
2022~2023年,全国红色旅游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红色旅游综合带动作用显著、红色旅游不断提质升级、 新时代红色精神 备受瞩目、红色研学市场规范发展年轻化亲子化趋势明显。未来需要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强化红旅融合创新发展、塑造红色旅游特色品牌、推动景区向数字化转型、完善红旅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发力,不断推动红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书以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论、福柯微观权力中的空间生产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广州珠江夜游为个案研究,采取理论演绎、文献计量、内容分析、话语分析、问卷调查、扎根理论等为研究方法,通过Citespace、ROST CM、NetDraw、Nvivo、SPSS、AMOS等软件进行资料分析,探讨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机制。
乡村旅游是以 三农 资源为主要载体的特色旅游,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市民旅游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推动产业融合、增加农民就业、改善乡村环境、弘扬文明乡风、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层面频频释放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信号,相关鼓励政策不断出台,乡村旅游已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我国旅游消费中发展*快、潜力*、带动性*强、受益面*广的领域之一。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大遗址保护领域曰趋成熟的一种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也是国家公园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是合理引导公众认识、理解、欣赏并保护大遗址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促进了大遗址这一珍贵资源在当代的“传承”与“共享”。在文旅融合的2.0时代,文化旅游被认为能够为公众提供更丰富、更独特的体验和服务。本书基于原真性、场所精神、游憩等理论,重点探讨和阐述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12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如何运用文化旅游策略和保障机制更好地实现大遗址的保护、科研、教育和游憩等,从而达到“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的和谐境界。
利用网络和系统方法,构建乡村旅游关系网络演化的理论框架,分析乡村旅游关系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网络演化的动力机制,利用演化博弈模型模拟演化的过程;构建乡村旅游关系网络演化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调研访谈和案例分析检验影响路径。基于社区参与、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视角,构建乡村旅游关系网络治理的理论框架,通过案例分析研究乡村旅游关系网络实现治理效应的影响因素。解读乡村旅游关系网络演化与治理的典型案例,探索网络演化与治理协同中的问题,提出治理的优化路径。
本书是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承担的 十三五 重点课题《研学旅行课程的整合设计与协同实施》的研究成果,以 太仓市实验小学研学旅行课程 为例,总结了开发和实施校本化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书在旅游消费需求的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绝对收入、相对收入、持久收入、生命周期、预防性储蓄、流动性约束等收入假说理论构建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需求函数,通过实证检验及比较分析,探讨各消费函数模型在解释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行为中的适用性;据检验结果选择合理适用的消费函数,对我国城乡居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刺激国内旅游消费需求增长、促进国内旅游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报告(2023)》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紧密结合共同富裕远景目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背景,对新时代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成效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梳理,为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本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区域篇和案例篇5个部分。总报告全面剖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宏观政策背景,系统总结了乡村旅游发展成效及挑战,并提出了乡村旅游优化升级的决策建议。分报告和专题篇围绕数字乡村政策、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红色乡村旅游、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旅游人才回流、乡村遗产旅游价值共创、茶旅融合发展、乡村产业集聚、数字电商等重要议题展开研究。区域篇及案例篇分别梳理了我国重点区域乡村旅游的发
本书系笔者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背景下我国在东南亚南亚出境旅游效应研究 (批准号:17BJY150)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书中以印尼、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印度等地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系统地开展了关于我国出境旅游对东南亚南亚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和科技的影响效应研究,提出了中国出境旅游的 一带一路 民心相通效应理论框架,构建了基于旅游目的地视角的中国出境旅游综合效应测量指标体系,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新时代新阶段影响下东南亚南亚旅游目的地民心相通出现的新动态,针对中国出境旅游的恢复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旅游演艺作为文旅融合的典型成功实践,已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演艺与旅游的融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书聚焦文化演艺融入旅游产业的作用机理、对目的地经济影响的评估等问题,对国内外旅游演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构建文化演艺融入旅游产业的宏观、中观、微观经济效应评估模型,通过丽江旅游演艺项目的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产业关联效应和利益相关者感知三个视角,提出了促进演旅融合、经济效益提升的建议。 本成果量化评估了文化演艺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剖析文化演艺产业特征对旅游产业专业化的影响,从微观主体感知视角对演旅融合的经济效应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
邮轮旅游在中国刚兴起不足10年的时间,但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新兴增长领域。上海市仅用了6年时间就从零基础增长成为全球第4大邮轮母港,且地位还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各沿海主要港口城市基本都提出了邮轮旅游发展战略。但是,我国的邮轮旅游学术研究滞后于产业实践,也滞后于政府行动。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邮轮旅游船上管理、邮轮旅游营销等微观管理层面,缺乏将邮轮旅游与区域经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也缺乏邮轮经济贡献度的评价体系。本书研究了邮轮旅游带动区域旅游一体化、邮轮旅游和城市经济融合发展、邮轮经济贡献度评价等内容,以中国最大的邮轮母港城市上海为具体案例,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性和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