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础设施的改善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本书运用了多种前沿的经济计量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实证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来验证基础设施(即交通、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通过分析得出,中国的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都得益于基础设施(交通、信息和能源)的建设,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揭示了中国“经济奇迹”与“基础设施奇迹”之间的关系。
美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以单核城市集中发展为特征的传统城市化和以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互动发展为特征的大部市区化两个互相衔接但又各有特色的阶段。本书征引大量较新统计数据和资料,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在这两大阶段中美国城市的地域分布、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市政管理、城市文化和房地产开发等诸方面的变化,以深层次认识大都市区化这样一个20世纪世界范围内新的规律性现象,修正传统的城市化理论,有前瞻地拟定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
本书是由Karen R. Polenske(中文名:普可仁)所编辑的一部论文集,包括14篇文章,分三个部分。这些文章来自2003年普可仁秋季在马省理工学院组织的以“创新地理学”为主题的城市与区域研究专题讲座。其主题包括创新的来源、集聚和扩散,以及产业、社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者如何成功地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等等。 与当前国际上研究创新的大量文献相比,本书特点是从制度和空间方面对创新进行了广泛的分析。本书涵盖了有关创新和技术政策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等丰富的内容,解释了帮助或阻碍在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和国家之间信息和知识流动的各种制度因素,本书论述了地理对创新过程的重要作用。特别需要指出,本书所提出的性制度和文化制度对创新影响的观点在创新文献中一般是被忽视的。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因素和企业集聚、跨国社会空间的学习
《中国乡村都市化再研究:珠江三角洲的透视》内容简介:章从村落自主到国家主导的乡村都市化东莞虎门大宁的个案研究;第二章乡村都市化与地方现代性西樵民乐的个案研究;第三章征地村落的适应与发展广州城北亭村个案研究;第四章被征地农民的心理适应珠海市唐家湾镇个案研究;第五章“村改居”后的社会发展中山市小榄镇盛丰社区的个案研究;第六章志愿服务与都市化顺德大良的个案研究;第七章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族变迁深圳龙城街道凤东社区个案研究。
《中国城市发展史》从中国城市产生和发展时间、空间、经济社会变革的动态过程和特点,阐述了中国城市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作者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依据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地理状况、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城镇发展基础条件、特点和差异,研究中国城市社会、居住环境、建筑形态与社会活动场所的变迁史,阐述了“天人合一”等社会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做了评价。全书史实丰富,展示中国城市历史,尊重中国文化智慧,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尊重中国城市和乡村院落那种体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针对“现在全世界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的问题, “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不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洪水淹没”。此书要用历史镜鉴动员智慧和力量去抵抗。本书可供大专院校、从事城乡规
本书以“武汉2049”专题研讨会上阮成发同志的动员报告、唐良智同志的总结讲话以及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市直各战线负责人、市民代表、中央和地方媒体负责人等的发言为基础,围绕武汉2049年战略谋划、城市定位和产业布局、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秀历史传承和当代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和生态宜居城市等重大课题,摘取主要观点,以全面展现社会各界对大武汉发展蓝图和美好未来的期许、思考、见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础设施的改善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本书运用了多种前沿的经济计量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实证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来验证基础设施(即交通、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通过分析得出,中国的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都得益于基础设施(交通、信息和能源)的建设,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揭示了中国“经济奇迹”与“基础设施奇迹”之间的关系。
《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空间形态的和谐嬗变》(作者赵万民)以我国快速城镇化中特有的城中村为研究对象,对其成因、产生的社会问题和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在人居环境科思想导向下,将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学、发展经济学和土地经济学相结合,重点讨论了转型期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社会经济与空间形态特征、产生的机制与历程,及其大规模市场化改造有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认为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应统筹考虑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与文态环境的综合效益,兼顾城乡不同阶层的利益,以相关社会群体实现空间利益分享为主要发展取向,使改造工程成为和谐人居环境的塑造过程,并提出了与中西部大城市社会空间相融合的、多类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调控策略。《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空间形态的和谐嬗变》可供城市规划、建筑学、城市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工商
在分析中国城市国有土地产权现状和问题基础上,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利用海内外物权法实践和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主体明确、定性清晰、定量科学、分级授权管理的土地产权体系。首先回顾了城市国有土地产权制度沿革,剖析了现有土地产权法律法规和土地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各种不良后果,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论文先后述评了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阐述了可以借鉴基本观点:产权清晰能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交易费用可以判别制度的效率高低;委托代理的核心是建立和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等等。在理论结合实际基础上,论文分析了海内外物权和土地产权实践和研究动态,明确了土地产权设置立足于大陆法系等基本原则。对土地所有权、划拨土地使用权、授权经营土地使用权、作价人股(出资)土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