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根据作者2003年10月至2006年11月于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而写成的学术专著。全书内容包括土地增值与补偿:土地产权的视角分析;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土地增值与补偿管理的国际经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下的土地增值和赔偿管理;以及案例研究:广州土地增值和补偿的评估与管理;土地市场的制度变迁:以广州市为例。 本书可供广大城市管理者、城市规划师、房地产业人士以及从事城市规划与管理、土地研究等教学与科研的人员学习参考。
这本《城市经济学》由栾峰主编,共分为四个篇章。篇为导论,重点介绍什么是城市经济学及经济学的若干重要基础知识;第二篇主要介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学解释;第三篇主要介绍区域与城市的空间组织的经济学理论,同时也包括了对区域与城市空间*发展的有关解释及分析;第四篇主要介绍若干重要的城市部门问题及相应的城市部门经济学理论知识。 《城市经济学》主要面向高等学校的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等土建学科领域的本科生,为此在内容组织上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包括特别增加了一些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将城市与区域的空间组织等本学科重点关注的内容组成专门篇章。在内容深度的把握上,以满足初学者的要求为主,同时纳入较多扩展性和研究性的知识点。希望以这样的内容组织方式,不仅能够满足本教材主要对象的学习
中国城市发展的问题及其原因不完全与美国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相同。但是,城市理性增长所基于的逻辑和思辨,如因果关联、对症下药,对追求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是有深刻的启迪作用。本书试图揭示城市发展的形式、后果和我们应该采取的行动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理性思辨,讨论未来城市发展道路。
本项目在长期调研与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中的阻尼概念以及经济"增长阻尼"理论,构建理论模型对阻尼作用进行定量研究。首先,从中国城乡数字鸿沟的表现、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以及测度实证研究出发,探讨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深入分析阻尼效应;其次,研究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作用机理,以揭示阻尼作用系统、阻尼作用的因果链和作用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作用模型,并对三种不同状态城乡数字鸿沟的阻尼作用进行仿真;后,提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以加速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策略及建议。
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投影,剧烈的体制转型及其相应的复杂影响必然在城市空间结构与演化上得以显化。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剧烈的体制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空间增长的动力基础,蔓延式增长成为当前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的主要模式。中国体制转型背景下的城市空间增长与演化,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学界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城市蔓延机理与治理:基于经济与制度的分析》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体制转型为基本背景,基于城市经济和城市规划比较分析的视角,全面深刻地分析、理解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环境的根本性转变,以及这些深层次制度变迁对城市空间增长特别是城市蔓延的巨大影响,提示和把握体制转型背景下中国城市蔓延的微观和宏观机理,进而构建弹性、集约、高效的
本书通过进行复杂网络和空间经济学的交叉研究,将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空间经济学中,提出了城市和产业网络的构造模式、结构测度方法和经济内涵。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仿真模拟,实现网络的可视化以及该网络随时间的动态变异。并分别从整体与局部的视角对该网络的特性进行定量测算,从长三角城市网络、航运中心网络和中国区域产业网络三个层次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相应的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建议。 本书在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都丰富了以往有关的研究和探讨,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城市发展、区域经济与产业政策具有应用价值。
由胡国俊主编的《特大型城市耕地保护体系建设与实践》一书的编者是长期从事上海耕地保护工作的科研、实践和管理人员,本书是他们在总结提炼多年工作成果基础上完成的。纵观全书,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视角新颖。该书深刻认识到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来说,耕地不仅是日常需求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生计的重要来源、农耕文明的物质支撑,还是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形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系统。 二是逻辑体系严密。本书着重于耕地保护体系的研究。目前,国内关于耕地保护的研究常见于模式、制度等方面,而本书从耕地保护的体系构建及完善的视角进行研究,既包含耕地保护的理念提升和技术方法的创新,又包括政策制度设计的创新探索,*后还以实践案例进行验证,研究内容丰富、系统性强。 三是实践操作性强。本书对上海近年来在
本书以中国城镇化过程为研究背景,系统分析了中国农村发展的多尺度时空格局,剖析了中国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模式,并定量识别其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从乡村空间优化重组的视角,选取典型区域,实证分析了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机制和不同区位的村庄空间重组模式,以及农村建设用地空间整合的模式,最后归纳乡村多维空间重构的研究内容框架及逻辑主线。
城市学是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以城市整体为研究对象,用全方位的视角观察和研究城市的全局问题。它是城市科学的核心,在所有城市科学中起主导作用。本教材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揭示城市这一人类居住和生活现象的特征与本质,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建筑学、经济学、生态学等方面揭示城市社会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特点,从城市独具优势的人类生活方面展示城市的美好与发展远景,从剖析城市问题入手引起人们对我们生活的城市的强烈关注。 本教材适用于大学本科教学,特别是综合性较强的人文学科,也适合“城市学”相关的专业和课程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终解决 三农 问题的基本措施之一。城市化的发展必须以城市建设为基础,而城市建设必将造成一定的土地资源从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正面临着一些需要系统解决的重大问题。例如,如何实现保证城市建设的合理用地需求与保护耕地资源的协调统一?如何在维护好失地农民利益的同时促进更广泛的社会公正?如何在维护土地资源公有制的基本制度下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凡此种种,都是我国改革和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也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侯力的《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资源保护研究》就是对上述问题展开思考和研究的一项成果。关于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动态效应、我国应该如何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如何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等问题,《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资源保护研究》在
邓卫、张杰、庄惟敏、焦杨、杨红梅等著的 《2012-2013年度中国城市住宅发展报告》对2012— 2013年度中国城市住宅开发建设、配置流通等各领域 的实况与动态 予以全面、客观的介绍和分析。全书共分6章,主要 内容包括:2012—2013年度中国 城市住宅发展概况,住房的供需与住房价格情况,重 大住房政策对住房市场影响,住宅用地发展情况,以 及住宅建筑节能等。 《2012-2013年度中国城市住宅发展报告》的主 要特点在于:主要以国家统计局、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等政府部门发布的权 威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科学分析,从实证的角度反映 2012—2013年度全国城市住宅的 发展状况,数据翔实、图表丰富、行文简明、语言朴 实、表述明了。是从事住宅规划设 计和开发建设工作者可参考借鉴的工具书。 本书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经 济、住宅经
本书首先运用知识可视化技术分析城市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前沿及其演进过程,进而拓展到循环经济理论、生态足迹理论、发展与污染脱钩理论,然后建构谋求经济快速增长、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模型体系,并从综合调控和建设策略两个方面探讨城市走向生态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具体举措。本书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可持续发展的大连模式,展示了大连建设生态城市的图景。 本书可供经济管理人员、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人员及相关的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以作为高等学校有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中心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集聚力与辐射力,但是,中国的中心城市,政治的影响往往与行政的区划相连,文化的影响也受到行政区划的一定制约,唯有经济影。向突破行政壁垒的能力越来越强。因此,我们将研究的视角专注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 从经济角度看,中心城市首先是区域内经济中心,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辐射能力强,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大。从区域角度看,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经济较发达、功能相对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综合体;从城市体系看,中心城市是区域城市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往往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其与区域内务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体现,中心城市通过集聚、扩散和创新等经济功能的发挥,带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公园城市专委会、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作者团队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构的学者和专家组成。本书结合生态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城市规划、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公园城市建设中所涉及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科学构建了公园城市的理论内涵与评价体系,准确把握公园城市建设的内在规律,系统梳理近三年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为成都在新时代探索公园城市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总报告、研究专论、典型案例。总报告综述了公园城市的内涵、特征,建立了公园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专论分别
这是部系统研究高速公路投资风险管理的专著,首先从宏观层面研究了我国高速公路投资的主要风险,然后以项目投资风险管理为依托,构建了高速公路投资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预警和风险应对等组成的风险管理系统。
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书总结了研究的方法和结论,构建“城市空间增长—区位优劣—况租—价格空间差异—价格空间结构”理论框架解释城市空间增长对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机制。归纳出国外城市空间增长和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演变之间的内在规律,并根据我国实情提出了研究假设。再以杭州作为案例城市,利用近十年来土地和住房市场大量的交易数据(包括344个土地出让数据、356个新建商品房楼盘资料、钱江新城附近2001~2006年3722个住房交易数据和规划地铁站附近1999~2006年12431个住房交易数据),进行了实证的探索研究。通过空间分析技术考察了土地和新建住房价格的空间结构及其十年间的变化;通过多元回归模型估算了各时段土地和新建住房的价格梯度,并分析了其变化的成因。后,就杭州近十
作者用前瞻性视角为我们解读了城市的未来:智慧城市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随着大数据的开放、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它有了全新的意义。而我们如何在此次互联网浪潮中乘风破浪,引导这些历史性力量融合,以发挥*的效应造福人类至关重要。智慧城市建设已被多个国家放入发展战略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大势所趋,也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对世界特别是中国发展绿色经济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政府、人民将如何面对和把握这一重大机遇值得我们深思。 智慧城市这一人类伟大的工程将从人们日常上网的一次次点击、搜索、互动中建成,将从为解决城市问题开发的一个个软件中诞生 智慧城市其实存在于每一个市民的智慧创想中。草根阶层的全面参与,将是改变城市的主要力量!这是一本汇聚智慧和力
本书是作者继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制与调控研究》和《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两本专著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本书遵循从现象描述一理论分析一模型构建一实证检验一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致力于构建资源环境约束下城市化适度发展的一般均衡分析理论与测度方法体系,为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适度城市化进程测度提供理论和实证的基础。本书不仅分析视角新颖,理论研究上有拓展,强调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使用,而且能够结合江苏省和江西省展开比较分析,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山西财经大学作为一所多科性财经类大学,确立了“以生态规划布局、以布局凸显优势,以优势凝练方向、以方向组建团队,以团队配置资源、以资源优化生态”的学科建设发展思路,通过挖掘自身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准确定位,合理布局,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互融、共生共长,努力培育和营造出一个能良性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
本书对主管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的领导者吸取经验,避免错误的决策具有指导意义,对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建筑师及有关城市研究部门和开发单位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大专院校规划和建筑管理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共10章,章“绪论”对消费领域环境税费的研究背景,及其所针对的问题做了简要介绍。其余各章可分为两个部分:上篇是对消费领域环境税费的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六章,侧重于从理论、概念、分类、作用机理、保障措施等方面分析对消费领域环境税费加以研究。下篇是对消费领域环境税费的,实证探索部分,包括第七章至第十章,内容涵盖国外经验的归纳、国内情况的介绍,以及对我国消费领域环境税费设计的构想。
《城市内部空间格局与演变机理研究:以广西南宁为例》以广西首府城市南宁为典型案例,应用GIS空间分析和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对南宁城市空间格局拓展、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城市地价空间格局、城市商圈空间格局、城市开敞空间格局、城市游憩空间格局、城市意象空间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进行了全面深入探讨,科学总结了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格局演化与空间机理特征,为我国城市空间发展与建设研究提供了一个实证案例与理论支撑。
本报告首先从创新人才、创新载体、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等多方面构建中国城市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随后收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进行评价,并通过数据、图表进行展示; 基于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我国2024年创新型城市的格局进行了展望,并对各城市有关创新的政策和支持措施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