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紧密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宏观背景,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金融支持城市化的系统分析框架,对金融支持城市化的内涵、机制、阶段、模式等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为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 2.本书立足于统一的分析框架,围绕人口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大主线,研究了金融支持城市化的内在机理,并结合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金融支持路径,在理论上为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本书依据理论分析框架,设计了城市化指数和金融支持度指数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统计数据对城市化与金融支持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测度了中国城市化和金融支持水平,并发现金融支持和城市化具有高度相关性。金融支持对中国
本书结合国内外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从规划城镇化布局、土地集约高效化利用、绿色城镇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农民工市民化及相关配套建设等方面阐释和提出了很多科学性的理论和建议,以期能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及决策者在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上提供帮助,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中“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的目标。
《中国城市形象定位与传播策略实战解析--策划大武汉》由吕尚彬、钱广贵、兰霞、谢湖伟等所著,本书的核心内容有六个部分:章:武汉市既有城市形象传播现状分析;第二章:武汉与标杆城市的形象传播比较;第三章:武汉城市形象传播环境分析;第四章:武汉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基础: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第五章:武汉城市品牌形象传播定位;第六章:武汉城市主品牌形象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本书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的基础上,对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城镇化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农业人口转移的出路及配套的户籍制度改革、城镇规划布局和发展形态要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格局相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以及在不瓦解乡土文明的基础上,保持各自特色、延续文化根脉,使人们还能生发出温馨甜美的乡愁记忆等诸多问题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和解读。以期为读者在更大程度上理解和把握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助益,也是抛砖引玉,希望作为国家社会主人翁的中国人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思考积极行动,量己之力各尽其责。
《2010厦门社科丛书·低碳城市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基于厦门的考察》以厦门为例,研究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城市如何发展这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书中以厦门为例阐述了低碳城市发展的理论基础、实现机制与治理等问题,形成了一个应对低碳发展的分析框架。
谭裕华编著的《要素流动积累与城市产业结构演 变--基于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了基于竞争优势的城际 分工理论,以竞争优势统一了比较优势与集聚经济, 并且把技术进步与制度演化纳入理论分析框架。熊彼 特式的创新是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推动力,也是 本书的思想灵魂。本书还尝试构建城市体系地租矩阵 、劳动投标工资模型、人口增长模型等。具本研究工 作分为三步:**步,在突破H-O模型的系列假设基 础上,构建基于竞争优势的城际分工理论。第二步, 探讨生产要素的流动、积累如伺推进城市产业结构演 变。有限理性的要素所有者在各种制度与成本约束之 下,以收益*大化为目标,调节要素流动与积累,要 素价格、质量与集聚经济的变化推动城市产业的成本 优势与质量优势变化,从而推动城市体系的预期利润 矩阵变化。企业家以预期的利润矩阵为
本书是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由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与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合作完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至今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对外贸易持续飞速发展,进出口额跻身世界前列。在中国经济成功的背后,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是环渤海经济区的中心,一个是长三角经济区的中心。无论从地理辐射还是经济结构上来说,它们的表现都将决定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命运。 它们的发展动力和高增长率能否保持?为什么制造业对创新和增长至关重要?金融等服务业的扩张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怎样促进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协作?风险资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为什么称医疗卫生行业是
本书共分三部分,收录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内容,同时还收录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涉及城镇化的具体阐述,部分领导干部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文章和观点,等等。本书材料详实,观点权威,本书的出版,对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新型城镇化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个人提高城镇化理论知识水平难得的参考读本。
这是一本从多个角度阐述澳门城市环境与文脉的书籍。作者通过大量文献的研读和整理以及亲身的实地考察,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澳门地理环境的变迁、人口规模的变动、区域结构和城市形态的演化等;从空间的维度对澳门城市节点、街道、边界进行分析;从城市建筑学的角度对澳门的城市建筑进行宏观与微观的考察;从文化层面上解读澳门城市环境与文化生活的多元混合现象以及身份认同;并分析研究了澳门城市文脉的基本向度以及文脉特色的延续。全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不仅可以使读者系统了解澳门城市文脉的特殊性和价值所在,对于目前中国的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特色的建设,也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随着狂飙突进式的经济增长和基础建设,中国的人口、财富、自然资源以惊人的速度向城市聚集。在突破50%的城镇化率之下,无数百万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拔地而起,创造了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规模。
城市经营不是出卖土地,而是要通过对城市及其资源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吸引资源要素聚集,打造良好的投资和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城市自身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城市经营的理念下,政府的视角和利益不是限于一个项目、一块土地是否赚钱,而是要从产业链、产业体系乃至全社会的发展来考虑问题。把城市的资源盘活壮大,把各种要素有机聚集起来,把人们创业创新的活力激发出来,将城市的生态环境改造得更加宜居,这本身就是在提升城市的价值。
本书结合贵州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的实际,对贵阳市、毕节地区、黔东南州三个典型样板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趋势。基于生态文明城市与政治生态的共同价值向度,从职能结构变迁、主体结构变迁和组织结构变迁三个方面研究了生态文明城市对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变迁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开放式治理模式的新框架及其适用领域。通过运用典型相关与Logistic回归的分析工具,解释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开放式治理的内在逻辑,并从民主、法治、文化三个维度对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进行了诠释。
本书从承包商的角度,分析了承包商项目管理与业主项目管理的根本区别,指出了施工总承包商与工程总承包商项目管理的程序、内容的不同点,详细地阐述了施工总承包商项目管理的实施程序、内容和方法等。本书共12章,包括:承包商工程项目管理概述;工程总承包商项目管理;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工程项目施工合同管理;工程项目施工准备;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工程项目资源管理;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工程项目信息管理。 本书是建筑业企业、工程咨询企业、项目管理企业、工程监理企业的工程管理与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大学、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孙树志主编的《居有其所(美丽乡村建设)/法治民生系列丛书》,以问答形式介绍了美丽乡村的基础知识,包括美丽乡村的创建模式、方法技术、建设主体,文化旅游、国外实践等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是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世界城市化发展潮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经历了从传统城镇化阶段到新型城镇化阶段的转变,这体现了对城镇化发展历史过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尊重。我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从多个维度对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类型进行复合全面的界定,寻找出不同区域城镇化动力及其动力机制的差异,终因地制宜地提出遵循规律、切实可行的城镇化政策,无疑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中的重大课题。本书应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立足于城镇化发展的巨大地区差异现实,从城镇化动力机制的不同空间响应出发,选择典型案例,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分异结果作了科学可行的计量分析与测
“有志不在年高”。一个未满十岁的“孩子”要出书,还是“系列”文库,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但这却是事实。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在成立九周年之际,小儿科大手笔,推出了自己的“华风”经济学文库,可喜,可贺,可嘉。 世界大学史,千余年矣;中国大学史,百余年矣,中国的民族大学史,六十余年矣。足见中国的大学幼稚,足见中国的民族大学幼稚。而眼下中国的大学,办有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的,犹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成立于2003年12月,可谓中国高校中年轻的,所以我说她还是一个“孩子”。一个“九龄童”出经济学文库,不无遭遇不屑甚至讥诮之虞。何以见得?话得从1895年说起。甲午中日一战,清廷惨败,识者以为盖在科学技术落后,一时间,维新变法思潮高涨,兴西学以育人呼声四起,中国的新式大学由是诞生
本书系“清华大学建设管理丛书”之一,以城市网络体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城市网络体系形成的机理,全面分析了城市网络体系发展和发育的进程,捕捉实践中的难点问题进行综合深入地分析,阐明了集聚经济与网络经济在城市体系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城市网络层次结构。 本书内容翔实、结构完整,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时期我国城市化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运用转移经济、聚集经济、网络经济三种分析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演绎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比较和综合研究,剖析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考。 本书适合于从事城市规划研究与设计的政府官员、规划者和设计师参考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及本科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治理地方公共经济》一书正是用合作的观念而不是支配的观念来透视城市治理的。本书所关注的中心议题就是阐明合作的前提和条件,即,哪些制度安排会促进合作,哪些政策工具能用来维护这种合作。本书所有的研究和例证都是以美国为背景的,这是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尽管如此,它所使用的概念分析框架和理论工具却可变通运用于任何城市背景。例如,公共服务的“供应”和“生产”的区分,是支撑本书中心讨论议题的概念框架,我期望,如同在美国一样,它在中国有着同样的广阔应用前景。当中国致力于从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过渡到大力开发个人物品和提供个人服务的市场经济时,对提供和生产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地方公共经济给予关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地方公共经济既不是由市场来驱动的,也不是通过政府的中央计划来组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