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相当多的城市是资源型或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或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棕色土地”或遗弃地的土地再开发利用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是美国的“棕色土地”或空置土地利用和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城市土地再利用和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后的城市发展提供借鉴,为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特别是资源型和制造业型城市)转型道路提供参考。
中国在经历了三十余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后,面临着国内外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和考验。虽然在应对从2007年开始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中,中国被誉为“早摆脱经济危机的国家”,但随后国际也出现了不少诸如“中国投资环境恶化”、“中国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增加”、“中国经济泡沫将破灭”、“中国经济将崩盘”等唱空中国经济的悲观论调。我国经济增长三动力因素也出现了不同情况的问题:国内政府和国企拉动的投资已出现某些负面问题,民间投资和海外并购投资还存在很大阻碍和问题、无法在短期内见效;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很大,且使我国经济外部依赖性增大,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一直具有持久正效应,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发展阶段变化的特定背景下,我国也加快推进以构建消费大国为重要目
《城乡中国》内容介绍: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5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
根据建设部建设[2003]104号文件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国内外科研成果和大量实践实验,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分类,包括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城市水上公共交通及城市其他公共交通方式。 本标准由建设部鎧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1.本书紧密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宏观背景,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金融支持城市化的系统分析框架,对金融支持城市化的内涵、机制、阶段、模式等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为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 2.本书立足于统一的分析框架,围绕人口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大主线,研究了金融支持城市化的内在机理,并结合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金融支持路径,在理论上为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本书依据理论分析框架,设计了城市化指数和金融支持度指数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统计数据对城市化与金融支持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测度了中国城市化和金融支持水平,并发现金融支持和城市化具有高度相关性。金融支持对中国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我国基础设施发展之内涵目标、方式路径、作用机制和着力重点重大阶段转换的关键期,基础设施发展将由“基本适应”迈向“支撑 ”的新阶段。本书立足基础设施支撑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围绕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主题,契合 重大发展战略,在系统研判我国基础设施发展形势要求及重大阶段转换特征的基础上,针对结构性矛盾短板,综合时空经济、地理经济、运输经济等学科理论方法,借鉴发达 相关经验,聚焦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领域,从推动综合协同联动融合和优化资源要素时空配置的视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思路及相关措施建议。
这是一本针对物业行业的经管类书籍。近几年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人们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物业显得愈发重要。物业管理行业近几年备受资本市场青睐。在物业管理行业中,大部分从业者精通基础业务、市场开拓、运营管理,但是企业管理、经营管理的经验和能力相对缺乏,这在一定限度上局限了其在物业工作中的视野与思考的深度。 本书旨在通过行业内、外的多重视角,探讨物业行业各个领域,观察企业、观察市场,拓宽物业管理人的思考边界,从而 客观、 深入的了解企业,了解物业管理行业。
本书将三个层次的内容深入浅出地糅合在一起:首先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工具及其应用方法,使学生建立基本的经济学的世界观;其次探讨城市经济学和城市规划领域结合 紧密的几个专题; 以案例和前沿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并示范分析的方法。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政策研究”丛书:新型城镇化与人口迁转》主要致力于研究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迁转问题,以及如何破解当前户籍制度改革中的诸多障碍性因素。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以及在户籍制度约束下中国人口迁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时空特点;户籍制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城乡户籍一元化改革的作用,检验了户籍制度改革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综合影响和作用机制;从经验上提供了地方政府关于随迁子女教育政策“洼地效应”的证据,并对教育政策“洼地效应”产生的机制与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按照全域城市的指标体系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城乡二元结构现状进行了总体分析,并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机制和破解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
为促进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现对城市管理的工作过程、责任主体、工作绩效等进行客观评价,实现对政府部门履行城市管理职能的有效监督,促进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所涉及的城市市政监督与管理是指: a)对市政工程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监督与管理; b)对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监督与管理。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归口。
本书的编写立足于为物流短期培训和企事业单位广大管理人员自学物流知识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一、本书的体例不用章节的形式,而采用通俗的问答形式。书中的知识系统也不以章节的模式体现,而是以问答内容的先后次序以其内在联系来体现。书中所列100个问题中,1-14阐述物流及物流系统的基本概念;15-65阐述物流的七个基本功能及其相关知识;66-100阐述现代物流知识。 二、本书的重点在于介绍物流知识中基本的和*的概念、原理及理论。解决读者对基本的东西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矛盾。 三、本书篇幅短小,语言力求深入浅出,以期强化其可读性和培训中的可用性。 四、为加强本书的严肃性,凡涉及概念和定义的内容,均在说明中原文引用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的相应解释并予以标注。《物流术语》中未列出的(包括某些争鸣问题)
本书的主要研究目标和创新点包括: 1.详细探讨了电动汽车几种常用动力电池,包括锂离子动力电池、镍氢动力电池、铅酸动力电池、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充放电特性,并对影响充放电特性的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以及电荷剩余状态的估算方法等进行分析。 2.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有助于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对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动力电池的成组技术、储能集成、筛选评估、重新配组等进行探讨。 3.给出了超级电容蓄电池混合能量供给的并行动力机制下的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系统通用模型及其参数匹配策略。 4.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空间分布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总成本*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空布局模型.提出模拟植物生长算法与禁忌搜索算法结合求解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实例的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新型城镇化与社会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是一场社会领域的革命,它将彻底地改变整个中国的社会形态,终把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型的城市社会。面对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经济建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以图解的方式介绍和阐释国务院批复同意的中三角规划,突出解读的通俗性、生动性以及传播的有效性,旨在让更多的干部群众、普通老百姓了解中三角、知晓中三角、宣传中三角,期盼这种编写方式,能有助于广大读者更为轻松地阅读和把握中三角规划的精髓和内涵,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国家重大政策,从而使中三角规划得到更为多元化的呈现和诠释。
本书结合贵州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的实际,对贵阳市、毕节地区、黔东南州三个典型样板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趋势。基于生态文明城市与政治生态的共同价值向度,从职能结构变迁、主体结构变迁和组织结构变迁三个方面研究了生态文明城市对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变迁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开放式治理模式的新框架及其适用领域。通过运用典型相关与Logistic回归的分析工具,解释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开放式治理的内在逻辑,并从民主、法治、文化三个维度对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进行了诠释。
随着我国城镇住宅市场的形成,城市住宅价格问题成为房地产专业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住宅价格问题,国内学者大多数从住宅市场的供求关系、住宅价格的构成、住宅政策等方面进行定性研究。自2002年起国内有学者开始采用Hedonic模型对住宅价格进行实证研究,求取住宅特征和住宅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王旭育编著的《基于Hedonic模型的上海住宅特征价格》把特征价格理论应用于上海住宅市场,《基于Hedonic模型的上海住宅特征价格》分析上海的住宅特征、特征价格和边际价格,构建适用于上海住宅市场的特征价格模型,进一步验证Hedonic模型在住宅市场的适用性。
城市治理作为国家新型的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层次,必须深化研究并进行制度创新。本书从经济学角度对城市治理进行了深入的刦析,运用制度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公共选择理沦等经济理论工具,揭示了城市公共管理背后的利益关系,指出了城市主体间博弈均衡的实现机制。这是对城市治理研究的深化,有利于从深层次上认识城市治理的本质,推动城市治理的改革和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城市和城市管理中潜藏的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显露出来,给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城市管理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也考验着我国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城市政府的行政能力。过于简单的孤立思考,单项突击运动式整治,只能是积累矛盾,引发社会冲突。系统化思考,制度化解决,科学化治理,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管理者的素质。 本书分析了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当中存在的公平缺失、效率低下、城市管理趋向同化等突出问题,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曾经遇到的类似现象和有效的解决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国家创新离不开区域及城市的创新。颜莉、吴海燕编著的《中国城市创新能力及其评价》首次从中观角度,对我国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结构与构成要素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了理论研究,对我国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提炼,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并提出我国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有效的提升机制就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鉴于深圳是我国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也是目前的一个试点,《中国城市创新能力及其评价》后以深圳为例,从对深圳区域创新体系的调研入手,详细剖析我国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的问题,提出了有效提高深圳自主创新能力及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对策。本书特点体现在:新视角——我国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及提升机制;新
为了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研究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运用理论分析、归纳分析、比较分析和计量经济研究的实证分析等方法,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五个部分:一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二是对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三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分析;四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五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融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