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研究国外城市治理的探索性著作。全书立足经济全球化、城市政府改革与城市治理兴起的大背景下,从城市治理的内涵和分析框架出发,对城市政府的各项治理职能逐一进行了介绍,并进行全方位和深度解析,以期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成功成熟经验,为处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期、“城市病”问题日益凸显的中国城市,提供一个城市良好治理的参照系。
随着计划在形塑都市及郊区景观觉醒的增加,伴随而来的是对规划者及规划专业批评的增加。开发商、政治人物及市民均对社区问题的发生怪罪于“不良的规划”。但是计划到底能做什么?它们能成功地解释什么问题?而哪些是它们不能做的? 在本书中,杰出的规划学者——路易斯·霍普金斯(Lewis D.Hopkins)从都市发展计划逻辑的解释,处理这些棘手的议题,并辨明何时及如何制定计划的指导方针。他探讨计划背后的概念,这些概念有些被广泛接受,但是却很少被检验,有些修正了有关计划使用及用处的传统智慧。 本书将带给所有参与人居的规划者一一对于计划为何及如何做之完整认识,使得他们在使用及制定计划上做更佳的选择。本书将对规划理论、土地使用及规划实务课程的学生及教师具有极重要贡献。
本书是根据作者2003年10月至2006年11月于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而写成的学术专著。全书内容包括土地增值与补偿:土地产权的视角分析;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土地增值与补偿管理的国际经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下的土地增值和赔偿管理;以及案例研究:广州土地增值和补偿的评估与管理;土地市场的制度变迁:以广州市为例。 本书可供广大城市管理者、城市规划师、房地产业人士以及从事城市规划与管理、土地研究等教学与科研的人员学习参考。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在掌握了大量的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城镇发展发展*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对美国小城镇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提出了一系列观点。这些观点无疑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无论是对于政府工作者、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者、城市规划工作者、地方企业家,以及相关专业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根据中国城市化赖以进行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条件,提出要切实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必须建立六大支持系统:即经济支持系统、制度支持系统、科技与人才支持系统、农村与农业支持系统、资源与环境支持系统、城镇发展支持系统。本书重点对两大核心系统,即经济支持系统和制度支持系统的内容、框架结构、以及建立系统的路径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并就城镇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后介绍了两个有典型意义的城市化问题的案例。 本书可以为规划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参考书。
《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研究》综合应用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对于集独特生态地位、多民族聚居、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于一体的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开展实证研究。
中国城市发展的问题及其原因不完全与美国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相同。但是,城市理性增长所基于的逻辑和思辨,如因果关联、对症下药,对追求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是有深刻的启迪作用。本书试图揭示城市发展的形式、后果和我们应该采取的行动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理性思辨,讨论未来城市发展道路。
《中国城市投资环境研究》主要研究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背景下的城市投资环境问题。首先,在投资环境研究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投资环境的概念、特征、构成及演化机制等进行了系统演绎。其次,采用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套体系,对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地区的12个样本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对比,从定量和定性的不同角度深入分析城市的投资环境。后,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优化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对策建议。
本书以严谨的逻辑推导和“以事实与数据说话”的科学方法,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区情,从城市群发展与区域公共治理的互动中,基于理论范式,探寻木土化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创新,其突出的学术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书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分析京津冀城市群资源的分布、变迁与配置。基于京津冀城市群之数据统计,建构“双S曲线”,以解释城市群发展与区域协作机制之间螺旋互动;2.本书认为,京津冀区域治理一体化是一项不断更新的新生事物,需要追踪新现象,剖析世界城市群治理的实践,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京津冀治理的“两步走策略”。这一措施可供决策部门参考。
《智慧城市建设--主导模式支撑产业和推进政策》由陈畴镛、周青编著,本书探讨了发达国家(地区)智慧城市建设中遇到问题的具体表现和主要影响,分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典型案例和可资借鉴的启示。更重要的是,本书作者通过对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项目系统调研得到经验和启示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浙江省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在推进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需求,提出了推进项目建设政策制定的创新思路,并从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培育发展智慧产业、以示范试点带动提升智慧城市应用与推广水平、创新智慧城市建设运维商业模式、加大投融资及税费改革、构建智慧城市支撑保障体系、塑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浙江省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建设的政策建议。这些思路与政策建议,
本书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城市一区域管治转型的背景下,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合作与管治进行研究。本书选择苏锡常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建设、江苏江阴一靖江工业园等案例,分别对科层的城市合作、自发的城市合作和混合式的城市合作三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合作进行研究。基于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概括出中国城市合作模式及其理论框架,对城市合作的机制、过程、类型,以及伙伴的选择和合作中的参与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也对中国城市政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城市地理、经济地理、城市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政府部门或城市规划设计机构等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投影,剧烈的体制转型及其相应的复杂影响必然在城市空间结构与演化上得以显化。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剧烈的体制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空间增长的动力基础,蔓延式增长成为当前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的主要模式。中国体制转型背景下的城市空间增长与演化,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学界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城市蔓延机理与治理:基于经济与制度的分析》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体制转型为基本背景,基于城市经济和城市规划比较分析的视角,全面深刻地分析、理解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环境的根本性转变,以及这些深层次制度变迁对城市空间增长特别是城市蔓延的巨大影响,提示和把握体制转型背景下中国城市蔓延的微观和宏观机理,进而构建弹性、集约、高效的
本书通过进行复杂网络和空间经济学的交叉研究,将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空间经济学中,提出了城市和产业网络的构造模式、结构测度方法和经济内涵。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仿真模拟,实现网络的可视化以及该网络随时间的动态变异。并分别从整体与局部的视角对该网络的特性进行定量测算,从长三角城市网络、航运中心网络和中国区域产业网络三个层次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相应的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建议。 本书在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都丰富了以往有关的研究和探讨,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城市发展、区域经济与产业政策具有应用价值。
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镇作为海西经济区中*重要乡 镇之一。其城镇化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轨迹和经验 。可为全国类似乡镇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杨志勇 、林国编写的《城镇化进程中的海西乡镇--福建省莆 田市江口镇调查报告》以该镇相关情况为素材撰写而 成,主要内容包括:**。介绍江口镇概况及回顾该 镇工业、农业、财政、教育、医疗卫生等经济社会发 展历程。第二,分析江口镇 十一五 时期以后经济 发展情况、人口变动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提出问题 并给出政策建议。第三.介绍江口镇小城镇综合改革 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总结小城镇综合改革经验。第四 。基于全国背景。探讨一个地方发展所面临的属于国 家层面的制度问题,得出江口镇进一步发展的若干启 示。
城市学是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以城市整体为研究对象,用全方位的视角观察和研究城市的全局问题。它是城市科学的核心,在所有城市科学中起主导作用。本教材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揭示城市这一人类居住和生活现象的特征与本质,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建筑学、经济学、生态学等方面揭示城市社会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特点,从城市独具优势的人类生活方面展示城市的美好与发展远景,从剖析城市问题入手引起人们对我们生活的城市的强烈关注。 本教材适用于大学本科教学,特别是综合性较强的人文学科,也适合“城市学”相关的专业和课程
本书将三个层次的内容深入浅出地糅合在一起:首先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工具及其应用方法,使学生建立基本的经济学的世界观;其次探讨城市经济学和城市规划领域结合 紧密的几个专题; 以案例和前沿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并示范分析的方法。
该书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房地产价格进行了较全面地介绍:一是城市经济学和房地产经济学中利用市场均衡的分析方法从较为宏观的角度研究房地产价格的形成和变化;二是房地产估价学科利用一些估价技术和手段,具体地估计和揭示某一宗房地产在某一特定时点的市场价格;三是,资产定价的理论和技术在商业房地产和各类房地产衍生证券中的定价应用。将传统的房地产估价课程进行延伸,希望不仅仅教给读者房地产估价的技术,而且让读者 为系统地了解房地产价格形成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也接触一些房地产资产在资本市场上的定价过程。
当下的中国区域版图,正在面临数十年未有之巨变。北京上海两个 城市开始做减量发展、雄安新区横空出世、海南自贸港水落石出、粤港澳大湾区翻开“一国两制”的新篇章……过去二十年楼市狂飙突进,地方政府与房企联袂出演,造就了一批批暴富的食利阶层。如今的房地产被踩了刹车,正式告别黄金时代,进入极为分化的新时期。 在大都市圈时代下,人口变迁、资本流动的规律宣告了中小城市的大败局。面对 外形势的风云突变,一、二线城市转型升级的使命感尤为突出。 意志与市场力量相互交织,深刻重塑着 的中国。 城与国,可谓辅车相依。过去四十年来,中国上下一心,筚路蓝缕,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也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荣之城。 如今,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我们 加有必要审视中国的微观镜像,重新梳理和推演区域经济的
本书从上海面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发展总目标出发,关注上海中心城旧住区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式问题。以如何正确理解旧住区更新发展中的“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公乎与效益”、“民族与世界”等辩证关系。从而实现中心城旧住区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主题,展开广泛的讨论。本书强调上海中心城旧住区的形成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过程,它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同时对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的保护又具有极其重要的必要性。只有因应现代人生活需求的保留和保护才*生命力.也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对旧住区应该采取积极的保护方式,通过“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作者对西欧国家历史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发展实例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上海市卢湾区近年来有代表性的旧住区更新发展项目建设实践进行了详尽研
城市经营不是出卖土地,而是要通过对城市及其资源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吸引资源要素聚集,打造良好的投资和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城市自身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城市经营的理念下,政府的视角和利益不是限于一个项目、一块土地是否赚钱,而是要从产业链、产业体系乃至全社会的发展来考虑问题。把城市的资源盘活壮大,把各种要素有机聚集起来,把人们创业创新的活力激发出来,将城市的生态环境改造得更加宜居,这本身就是在提升城市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