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城市的经济能持续增长,而另一些城市的经济却起伏不定,甚至日渐衰败?作者迈克尔 斯托珀尔作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地理学家之一,在书中探讨了我们为何要以城市地区为背景来考虑经济发展问题,为何各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作者发现了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四个背景因素:经济、制度、创新和社会互动以及政治。该书研究了这些背景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终导致赢家城市和输家城市的出现。该书还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全球经济发展日益受到主要大城市发展的驱动,促进城市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后,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经济发展的诸多规则,为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指导和借鉴意义。
周其仁所著的《城乡中国(修订版)(精)》记述了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 的《乡土中国》。 ,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 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多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已经出现的解决办法一一写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成功转型,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知识读本》就如何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战略问题进行了阐述,具体包括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基本概念、总体设计、转型机制、模式选择、效果评估等;并对转型过程中涉及的其他重大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就业调整、社会稳定、环境综合治理等进行了深入剖析。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背景篇,分析篇及政策篇。 背景篇阐述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背景、现状和学界研究,提供了全面探讨问题的大视野;呈现了上海流动儿童调研项目的调研实录。 分析篇从流动儿童进入不同类型学校、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之间本身特征的差异性、学校类型对于流动儿童考试成绩及其他方面表现的影响、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变化、公办学校中的流动儿童的表现以及家长的态度与期望方面,根据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考察。
徐有威、陈东林主编的《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 第2辑小三线建设与国防现代化)》为国家社科重大项 目(项目批准号13 ZD 097)。内容包括:特稿 三 线遗产概念、类型、评价标准的若干问题 20世纪 六七十年代中国国防工业布局的调整与完善 三线 建设与中国国防现代化 ,专题研究 皖南上海小三 线职工的民生问题研究 上海皖南小三线东至化工 区个案研究 北京小三线军工厂建设研究 ,手 稿 三线建设日记选编 ,口述史及小三线档案整理 和研究等。
这本《城市经济学》由栾峰主编,共分为四个篇章。篇为导论,重点介绍什么是城市经济学及经济学的若干重要基础知识;第二篇主要介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学解释;第三篇主要介绍区域与城市的空间组织的经济学理论,同时也包括了对区域与城市空间*发展的有关解释及分析;第四篇主要介绍若干重要的城市部门问题及相应的城市部门经济学理论知识。 《城市经济学》主要面向高等学校的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等土建学科领域的本科生,为此在内容组织上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包括特别增加了一些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将城市与区域的空间组织等本学科重点关注的内容组成专门篇章。在内容深度的把握上,以满足初学者的要求为主,同时纳入较多扩展性和研究性的知识点。希望以这样的内容组织方式,不仅能够满足本教材主要对象的学习
影像是当今城市传播的主流符号载体,对城市形象的构建、城市软实力的展示起到重要作用。在上海正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大都市、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大背景下,本书旨在从非虚构城市影像类型——城市形象宣传片、城市题材纪录片和社交网络短视频入手,研究其对于塑造上海城市形象、探讨其生产和传播的创新改进;另一方面运用了文本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有代表性的视频文本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指导下,对未来上海城市影像的创新提出策略建议。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共享资源之一:它不仅是市民的休憩之所,更为市民提供了一种城市的 可视性 ;它关乎城市形象、城市活力和城市文化资本。鉴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意义,笔者重点考察了出现在北京城市中的几种公共空间重建/再造方式。 笔者认为,在传统城市中,市民的生活世界与公共空间是 耦合 的,与市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小商业、寺庙、功能混合的邻里和街道构成了公共空间的核心。重建一种现代的公共空间、重建公共空间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关联,不仅有助于维护一个更加民主、美好的城市,而且有助于市民重建与城市的联系、反制城市空间的宰制性力量。
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成为公共管理领域内一个重要内容。本书以先进的现代城市管理理论为指导,突出管理特色、紧密结合现实、切实深入分析、合理安排体例、突出教材的编写特点、理论与案例紧密结合,深入而全面地阐述了现代城市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之上,突出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和数字化城市管理等特点。本书适合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等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城市管理干部培训的教材。
《浅山区城市发展战略》是这三本出版物中的后一本,它彰显了设计的力量:质疑、重新解读、想象并终改造,而且可能是会带来激进变革的一种力量。这几次课里涉及的具体想法和建议未来可能都不会出现在北京的近郊,但希望未来能因此出现更有想象力的建议,和更为强烈的变革意愿。本书由俞孔坚等著。
本书从城市化、城市形态、城市理性发展、城市交通与住房、城市土地、城市房地产税与公共财政六大方面讨论城市发展及其问题和相应的城市政策对策响应,既从理论上探索问题的成因和机制,又从实证研究归纳分析政策实施的效果;既总结国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又分析中国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既分析市场机制下城市发展的轨迹和模式,又揭示政策干预城市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并根据国际经验分析总结许多城市政策没有达到预先设计目标的缘由。 本书适合从事城市发展学习和研究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工作人员参考。
在推进城镇化转型的过程中,传统融资方式面临挑战,如何进行投融资创新与改革,既能有效满足新型城镇化的融资需求,又能有效控制地方债务风险,值得深入探讨。《城镇化转型:融资创新与改革》一书,从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内涵差异,以及新型城镇化的融资需求与挑战出发,对城镇化融资的国际经验以及我国城镇化融资的历史、现状做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勾勒了新型城镇化融资机制的基本框架,并详解了这一框架所需要的财税、土地和金融改革。 本书作者大都来自一线政策制定和研究部门,参与了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等重要文件起草。作者力图以直观准确的语言和翔实的图表数据资料,阐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将来如何还等融资基本问题。本书结合国家*城镇化规划、政策以及预算法等解
协调能源供应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寻求一条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够减少污染的能源供应与消费之路,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书以当前二元经济结构下能源消费的主体——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和国内能源供应现状,针对目前城市能源供应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能源生态化供应的概念,并针对城市能源生态化供应评价体系、居民能源消费行为、能源生态化供应实现路径和引导政策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后提出了实现城市能源生态化供应的对策及建议。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城市化战略研究》的很多观点是新提出来的,但是,中国本土化的城市化理论是一个全新的庞大系统,是需要一定群体共同的努力并且通过一定时期城市化社会实践逐步完成的,本书只是中国本土化城市化理论建构的一种努力,或者只是提出了一些新视角和不成熟的观点。我们努力在尝试创造全新的中国本土化城市理论并提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更多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结构性问题和发展中的问题,有很多问题,必须通过城市化的深化加以解决。
这是一套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相配套的丛书。为配合这一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丛书编委会于2013年9月把通过广泛考察所形成的调研报告,特别是关于对新型城镇化六个问题的看法呈报国务院领导同志,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根据领导同志的批示要求,对这些报告作了认真研究并采纳了其中许多建议。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之后,又依据规划对丛书作了相应补充完善,进而使丛书内容更加符合规划要求。 本书着重探讨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本书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进行了整体框架设计,并形成了推进农民工“四个融入”市民化政策路线图和具体操作方案。
本书以“聚焦特大城市治理”为主题,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特大城市发展的历程、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多维度、深层次地探讨了中国特大城市治理的思路与策略,特别是针对特大城市社会治理、交通拥堵治理、贫困问题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功能疏解与人口治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治理、“城中村”与城乡结合部治理、公民参与特大城市治理等当前引人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各地推动特大城市合理有序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随着计划在形塑都市及郊区景观觉醒的增加,伴随而来的是对规划者及规划专业批评的增加。开发商、政治人物及市民均对社区问题的发生怪罪于“不良的规划”。但是计划到底能做什么?它们能成功地解释什么问题?而哪些是它们不能做的? 在本书中,杰出的规划学者——路易斯·霍普金斯(Lewis D.Hopkins)从都市发展计划逻辑的解释,处理这些棘手的议题,并辨明何时及如何制定计划的指导方针。他探讨计划背后的概念,这些概念有些被广泛接受,但是却很少被检验,有些修正了有关计划使用及用处的传统智慧。 本书将带给所有参与人居的规划者一一对于计划为何及如何做之完整认识,使得他们在使用及制定计划上做更佳的选择。本书将对规划理论、土地使用及规划实务课程的学生及教师具有极重要贡献。
书稿运用档案、官书、近代报刊杂志、方志、资料汇编等多种文献,综合运用跨学科研究、量化分析、历史实证以及财政社会学等方法,长时段考察近代河南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及其功能的变化,全方位考察清末民初中原地区的地方社会,以期管窥近代地方财政与地方社会之间的有机关联,由此探讨国家的政策倾向及其对社会走向的影响。在全面考察清末民初中原地区县级财政变迁的过程中,既注重对财政收支及其影响因素的挖掘和阐发,又注重深刻总结县财政变迁的经验教训,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研究》综合应用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对于集独特生态地位、多民族聚居、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于一体的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开展实证研究。
《2013上海城市经济与管理发展报告:上海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的主题是上海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重点介绍上海城市能源、产业、交通、建筑低碳发展情况,以及低碳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发展状况。
本书是2009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的2009年城乡建设统计数据编辑。全书共分城市、县城和村镇三个部分。本年鉴的统计范围包括:设市的城市地区、县城、村镇。本年鉴数据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全书中英文对照。 本书面向相关工作单位及工作人员。
《国家中心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武汉市为例》首先系统论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理论内涵、判别标准和竞争力评价体系;其次,以国内12个中心城市为样本,进行了我国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的实践研究;后,以武汉市为例,探讨了武汉市在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方面的战略目标及重点。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为国家中心城市绪论、国家中心城市的理论研究、国家中心城市的判别指数和模型、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机制、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与方法、我国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的实践研究、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提升战略、国家中心城市的结论与展望。《国家中心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可供地理科学、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科研学者和管理人员参阅使用。
本书是中国中部发展论坛2014的论文集,以促进中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为中心,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创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和谐关系机制体制、城镇化的创新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