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坚持全面考核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动态评价模型,对中国293个地级市、4个直辖市(共297个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区域评价和动态评价。结合评价结果,评选出2023年度生态城市发展的十大亮点事件。综合评价的结论:中国城市在生态健康方面整体表现良好;发展水平存在梯度效应;生态城市发展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区域评价的结论:华中、西北、东北等地区生态健康程度较好,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要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动态评价的结论:我国生态城市发展规律是健康城市逐年增多,亚健康城市逐年减少,但生态城市的建设难度逐年增大,生态城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本书谈论中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经济/ 社会话题——新型城镇化。开篇直指中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现状:对农村地区“化地不化人”;城市自我现代化,接受外来人口提供的劳力,但决绝他们的进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等现实问题。而后,作者提出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是造成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双重扭曲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应改变本是权宜之计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废除桎梏农村人口发展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排除农村人口遭到的歧视。最终,中国应尊重全球普遍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借鉴“老浦西”模式,发展内生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和制度的三方面转型成功。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新形势下,山西、河南、湖北等省级行政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省域经济布局的重要举措。本书基于长治、洛阳、襄阳、岳阳、芜湖、赣州、汕头、柳州等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际,从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理论支撑、比较分析、实践经验等视角出发,深入探究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难题,尝试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区域战略支点地位提升、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优化等层面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路径。本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实融合,从学理视角诠释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二是视野开阔,立足14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从全国格局探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问题;三是求真务实,针对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全方位体现城市发展实际。
这是以基建设施投融资为核心所撰写的一本书,书的内容涉及基建设施投融资的总论、各论与专论。总论的内容基本上在讨论如何架构基建投资的体系,这个体系笔者称为“基建投资罗盘“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定主体、分类型、筹资金、管预算、避债务、招投标”。而各论的部分主要是针对“对外扩张型片区开发”以及“广义城市 新”两个基建领域投资的实操问题进行探讨。而专论的部分涉及基建的再融资问题,也就是REITs模式如何操作的问题,此外还讨论了基建的财务分析决策,以及基建投资主体如何提升自身的融资能力,也就是平台转型与国企改革,兼论债转股以及供应链金融与保理。
本报告主要采用2022年数据,高层次科技人才数、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等指标采用2023年数据。评价体系延续了上一年的做法,构建了一个包含5个维度(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创新驱动力)、30个具体指标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书以和谐宜居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解读“和谐宜居城市”的内涵、总结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和建设经验、梳理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和谐宜居城市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同时,以北京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诊断北京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存在的问题,解析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规划实施目标、路径和政策。
本书以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市为研究的区域范围,从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 节点、线路、网络三方面切入,在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实力、交通网络及空间可达性、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及城市经济联系网络演变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炼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发展趋势,深入剖析了高速交通建设与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演变的耦合机理,进而基于网络城市发展理念提出了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网络化重构的模式和建议。
城市蔓延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系统研究和有效管控。 本书深入探讨城市蔓延的内涵、测度体系和成因机理,通过多维、多尺度的实证测度研究,揭示中国城市蔓延空间分异和变化趋势,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揭示转型期中国政府与市场因素各自对城市蔓延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并从城市蔓延管控内在逻辑与政策失灵的根本原因出发,提出城市蔓延治理思路与多导向的管控策略。相关结论为理解和应对中国城市蔓延问题提供了依据,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完善城市规划管理政策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参考。
倪鹏飞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新引擎多中心群网化城市体系)》以中国城市体系为研究内容,首先描述了中国城镇化加快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与新问题,总结并借鉴国际经验,梳理归纳基本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拓展构建了一个多尺度、多中心城市体系模型,同时基于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国土面积辽阔等巨型国家特征和城镇化加快推进等发展国情,提出中国将形成一个集群化组织、哑铃型规模、多中心结构和网络化联系的城市体系的推论。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新形势下,山西、河南、湖北等省级行政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省域经济布局的重要举措。本书基于长治、洛阳、襄阳、岳阳、芜湖、赣州、汕头、柳州等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际,从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理论支撑、比较分析、实践经验等视角出发,深入探究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难题,尝试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区域战略支点地位提升、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优化等层面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路径。 本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实融合,从学理视角诠释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二是视野开阔,立足14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从全国格局探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问题;三是求真务实,针对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全方位体现城市发展实际。
《金融投资400年:投资者金融理财宝典》是一部内容翔实、案例鲜活的金融投资类通俗读物,集合了两部投资经典《惊人的幻觉和大众的疯狂》和《困惑之惑》。前者通过密西西比计划、荷兰郁金香狂潮和南海泡沫事件,描绘了深陷于投机狂潮中的人们的疯狂举动;后者以对话的形式,将交易所里价格涨跌动因、投机原则、经纪人贪婪的原因及空头的花招等一一予以揭露。全面展示了“一段关于财富、贪婪、欺诈与金融创新的精彩历史”。
“国际城市形态论坛(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Urban From,简称ISUF)”是成立于1994年的国际学术组织,其成员包括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分布于欧美30多个国家的大学和城市研究机构。“国际城市形态论坛”每年在世界不同的国家轮流举办,是目前活跃于国际城市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组织,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本书收录的是第16届国际城市形态论坛文选。
本书从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分析当前城市发展的忧虑和迷失开始,提出了城市更新,并阐析城市更新与创意产业的相互推进作用,从而指出发展创意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章,笔者对创意产业进行系统论述,并探讨了创意产业的六种发展模式。第四章,笔者对几个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发展创意产业进行了分析,而一无例外的是,世界主要发达城市均将创意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本书第五章对我国主要中心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是我国主要中心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创意产业园区是发展创意产业的有效模式。本书第六章、第七章系统地、重点地剖析了创意产业园及其发展模式,并在第八章指出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标向——创意城市,这也是世界主要发达城市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