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技术经济》系统论述了化工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化工技术经济的概述、石油化工企业发展战略、化工技术经济的基本原理、石油化工项目投资估算与融资方案分析、石油化工项目评价要素与估算、石油化工项目财务评价方法、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析、石油化工类项目群决策方法、石油化工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管理及HSE管理体系等。本书从石油化工行业的特征出发,建立了完整的化工技术经济评价体系,内容密切结合行业特色,例题和思考题丰富,将一般的技术经济原理结合实例学习,更适合学生学习和理解。本书与全国咨询工程师(投资)执业资格考试的知识体系对接,评价指标与报表格式符合*国家规范。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技术经济类课程的教学,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经济评价也有实践参考价值,亦可作为注册咨
5G 被誉为 数字经济新引擎 ,既是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视频社交等新技术新产业的基础,也将为 中国制造 2025 和 工业 4.0 提供关键支撑。 《 5G 时代》指出,第七次信息革命是智能互联网, 5G 是第七次信息革命的基础。本书对 5G 的三大场景、六大特点、核心技术、全球格局等做了清晰的介绍,回答了 什么是真正的 5G 。本书还对 5G 赋能传统产业做了深入阐释,为读者勾勒了交通、医疗、工业、农业等因 5G 而将产生的深刻变革。*后,对于后 5G 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设想。 对于想全面了解 5G 的读者,本书提供了重要参考,是一本书籍。
阿尔弗雷德 韦伯(Alfredweber)是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他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是现代工业区位的奠基人。他在德国的影响实际上不仅仅在区位论方面的贡献,更多的是作为社会学家和政治家所赢得的。其弟马克斯 韦伯也是的社会学家。
本书首先根据马克思关于质量的论述和产业发展理论,明确界定产业发展质量的内涵与外延。接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评价标准,构建包含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层次,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产业规模结构效率、产业技术进步效率、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节能降耗效率、产业污染排放效率和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七个维度,共20个指标的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工业化进程与产业发展质量的相互关系为切入点,以产业发展速度的变动特征为参照,深入研究工业化进程中产业发展质量变动的总体趋势、不同区域产业发展质量的变动趋势以及不同类型产业发展质量的变动趋势;同时,在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的指导思想下,进一步研究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质量的影响机制和影响效应,形成工业化进程
隐形冠军企业是指生产工业品各行业中的领军企业。由于这些企业生产的不是终端消费品,而是工业品(或称资本品),通常不为消费者所知,所以,被称为隐形冠军。这些企业在工业中居于基础工业的重要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因此,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特别强调了“工业强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目前,我国工业正处在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关键时期,亟需消除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瓶颈,而培育隐形冠军企业正是要解决这一难题。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工业重镇,是长三角的龙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培育了一大批隐形冠军企业,这些为中国跃居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它们也将我国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奠定坚实的工业基础。 《寻找中国制造隐形冠军》(上海卷Ⅰ)在对上海地
本书是在中美经贸摩擦全面升级,产业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的 背景下,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历史阶段下,针对 报告提出的“促进我国产业迈向 价值链中 ,培育若干 制造业集群”的战略部署,对中国产业迈向 价值链中 的路径和政策方略所进行的系统性研究。本书特色鲜明,深刻剖析了 价值链中 的特征和价值增值模式,系统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在 价值链中的分布特征、低端锁定效应和突破机制,并在产业升级理论框架下,从产品升级、技术升级、功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四个方面全面阐述了现阶段中国产业实现 价值链跃迁的基本路径, 从打造链主、苦练内功、 布局和开放融通四个方面提出了政府推进产业迈向 价值链中 的政策方略与政策建议。本书全景式揭示了中国制造业迈向 价值链中 的理论依据、现实路径
2002年中国工程院呈送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咨询研究报告《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制造业》指出,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美、日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这一事实造成我国制造业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差和经济效益低,因此,须改进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2005年我向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申请咨询项目《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管理的研究》的立项,同年获得批准,并给予帮助。 1989年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的个重大研究项目《我国工业生产率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1994年通过验收评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报》1996年6月12日第19期称此项研究,“为解决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问题提供思想、理论和方法,是一个成功的例证”。2013年6月28日以全票通过中国工程院验收答辩。
中国在发展汽车产业方面,似乎迟迟没有实现日本和韩国汽车产业那样的技术赶超。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思路以及合资模式究竟给中国内资汽车企业技术进步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由朱承亮所著的《自主创新VS技术引进(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评价)》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分别从分行业和所有制视角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测度分析,阐述了在华内外资汽车企业的技术差距。本书认为,目前技术引进和FDI技术溢出效应是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而自主创新才是提高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和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动力,因而,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关键是要挖掘和培育内部动力,而非依赖于技术引进和FDI技术溢出。
《化工技术经济》(第四版)以市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化学工业的特点,系统地介绍化工领域中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书第三版是 十一五 *规划教材,本次修订,根据华盛顿协议对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将项目管理与技术经济有机融合。全书共九章,包括绪论、化工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的基本要素、化工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技术经济评价、项目不确定性分析及风险管理、技术经济预测方法、项目可行性研究与决策、项目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与质量管理、项目范围与时间管理及生产运营管理。《化工技术经济》(第四版)为高等学校化工、制药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化工生产、管理、科研等相关人员参考。
“十三五”之后,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也逐渐步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时期。然而,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愈来愈成为理论界与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1953-2011)》从经济史的研究视角,还原了新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变迁的整体历程,同时对不同时期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历史演进、互动机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找出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演进的规律,从体制层面解析其发展演变的深层原因,同时引入国际比较,试图为新常态下中国未来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961年1月17日,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任期的最后一次演讲中,向社会发出有关 军工复合体 的惊人警示。所谓 军工复合体 ,是指在 二战 时期所形成的国家工业基础与军事结构的共生关系,尽管战争结束了,但美国并未放弃战时经济模式,反而继续扩大军费开支,导致这种思想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美国的行动和格局。 作者詹姆斯 莱德贝特通过对 军工复合体 这一极具影响力的政治经济理念进行深刻的剖析,揭示了美国政府、军火承包商和美国经济是怎样融合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并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一方面,手机、GPS、互联网等原来的军用技术给民众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另一方面,庞大的军备体系又引发了人们的担忧:这种模式究竟带来了安全还是危险?军工企业是否操纵了民众对威胁的认知?军工复合体的逐利动机又对外交政策产生了多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