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定义工作?人类怎样从平等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为何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工作时间反而越来越长?男女间的劳动分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发展?工作又会走向怎样的未来? 从70万年前的狩猎采集到现在通过视频会议进行的工作,横跨亚洲、非洲、美洲与欧洲,作者扬 卢卡森研究了人类工作的组织方式:家庭、部落、城市和国家;研究了狩猎采集、农业、手工业、工业等不同时代合作和从属劳动关系的变化;研究了劳动如何在男人、女人和孩子之间分配,货币发明的分水岭时刻,劳动者的集体行动,以及移民、奴隶制和休闲观念对工作的影响。最终完成了一部有关人类在各个时代繁忙工作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劳动史,并对未来的人类发展给出了乐观的评估。
《中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03)》系统总结了三年疫情期间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全面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智慧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及趋势,同时重点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方向性的智慧养老新模式、新行动、新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及客观呈现。 本书既站位高远、视野广阔,又立足实践、尊重事实,针对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市场的供需矛盾、消费痛点和经营难点等问题,通过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完善提升和借鉴推广的建言建议,以及突破困境的方案和路径。本书政策性、针对性、实用性强,对政府有关部门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智慧养老产业从业者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可成为智慧养老研究者和企业家的案头工具书。
本书是一本全面关注企业数据标准化方面的工具书,主要分为5 篇。 篇介绍了数据标准化是数据治理的基础,包括数据标准化与数据治理的关系,以及数据标准化主要内容、本书阅读导引。第2 篇介绍了数据标准化框架体系,包括架构类数据标准、对象类数据标准、基础类数据标准。第3 篇介绍了数据标准化实施流程与方法,包括建立数据标准化保障机制、现状分析及评估、技术平台和工具、数据标准化关键域实施。第4 篇介绍了数据标准化评价,包括数据标准化评价方法、数据标准成熟度评价、数据标准化成熟度评价流程。第5 篇介绍了数据标准化案例,包括油气行业、多元化集团、装备制造行业、核电行业、汽车行业、金融行业、政务行业、互联网行业等行业的数据治理案例,为读者提供了专业、丰富、可信的数据治理实施范例。本书是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 工程
本书研究的是 狭义 的棉业( 不包括棉纺织业),即植棉、棉产、棉种改良运销、轧花、打包、弹花等内容,关注的是针对棉花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生产运销、加工和交易体系,尤其着重探讨了中国近现代棉业发展过程中的新生内容,如棉花加工、打包和质检等。本书主要通过棉业经济地理来划分全国的棉产区,并分别阐述了晚清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华中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棉业发展及棉花市场演变,并且针对棉花市场进行了个案考索。对于棉花质检、轧棉业和打包业的发展状况,书中也均有专章探讨。不仅如此,作者还将晚清民国时期的棉业置于全球市场中进行考察,在棉花检验制度演变和轧棉业发展研究中,尤其注意运用全球史的研究方法;在回应哈佛学派的所谓 冲击一反应 模式的同时,作者注重发掘中国晚清民国时期棉业现代化转型的新内涵和本土特点。
自芯片发明至今,它已经从电路集成走到了系统集成。本书重点讲述了早期电子器件、半导体器件,以及芯片的生产、设计、科技发展的历史,记录了芯片产业历次发展的科技原理、生产工艺、产业进化和未来展望,以及关于芯片产业发展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是一本芯片科普读物。
《智业革命:致毁知识不可逆增长逼迫下的科技转型产业转型与社会转型》由理论篇(社会发展理论与科学革命理论)、历史篇(万年以来的两组大事)、挑战篇(人类面临的危机与挑战)、转型篇(科技转型、产业转型、社会转型)和启动篇(智业革命的启动方案)组成,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危机、挑战及其解决之道。
本书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围绕“谁办学?”“办什么学?”“如何办学?”“如何保障?”4个核心问题,在系统分析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理论问题、历史发展和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组成6个调研组,实施了对9个省级区域的实地调查,完成了对13个代表性地级市教育管理部门、83所中高职院校的数据采集,对中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现实问题、典型经验做了深度调研分析。然后,根据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发现,运用新制度主义理论分析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制度环境,并结合办好类型职业教育的政策方针,设计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方略。
《决策之道》是正和岛2022年重磅力作,旨在为商界、政界、学界决策者提供 、稀缺、高浓度的内容价值。本书为第3辑,围绕“重塑企业生命周期”展开,包括专家约稿、采访对话、经典摘录等形式,努力实现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在有声中,透视经济周期轮回;在有道中,关注企业的逆周期发展、跨周期生存等话题;在案例中,以老牌软件企业金蝶为例,透视老树如何绽放新花;在有味中,有田涛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系列文章下篇。
1599年9月24日,托马斯·史密斯召集伦敦城的富裕商人筹集资金,创办公司去东印度从事贸易。1600年12月3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这家公司特许状,允许公司统治新领土和招募军队,由此开启了一家私营贸易公司取代莫卧儿帝国成为南亚次大陆霸主的历史。 东印度公司在存续的275年里,凭借军事与资本的力量,让莫卧儿帝国由盛及衰;荷兰、法国殖民势力逐步退出在印度的竞争;源源不断的财富由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流向伦敦;印度手工业萧条、骑兵阶层消失,服务于英国人的士绅阶层出现,平民在兵荒马乱下苟延残喘、大饥荒中饿殍遍野。 达尔林普尔利用收藏在大英图书馆的东印度公司的档案、印度 档案馆的资料,以及18世纪的波斯文史书,生动讲述了这段历史,展现了印度“黑暗时代”混乱、腐败、暴烈的无政府状态。
近几十年来,稀有金属在不觉间让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战略意义更是不容小觑。电动牙刷、手机、混合动力车之于个人,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组、导弹防御系统之于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产品,而这些产品脱离了稀有金属就不可能存在。可以说,人类的未来系于稀有金属,科技之争、地缘政治之争归根结底就是元素周期表之争。 本书作者大卫·S.亚伯拉罕绝不是个冷眼旁观的书斋分析师。在遍览行业资讯之余,他还曾探访数十个国家,访问数百位矿工、商人、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以求掌握一手资料。在本书中,读者将跟随他的脚步,追踪稀有金属从开采、冶炼、精炼、交易到使用、回收的生命历程,了解商业机密、内幕交易、政策迷雾背后鲜为人知的行业内幕和纷乱复杂的关系网络。 ◎在资源及科技行业摸爬滚打十余年的白宫智囊大卫·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