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会文明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作为一个世界保险大国,中国保险市场已与世界紧密相连。 在此背景下,已史为鉴,面向未来。但迄今为止,对世界保险史的研究还是我们的一个薄弱环节,甚至介绍世界保险发展脉络的通俗读物都很少,仅有的两三本小册子从出版至今已有20多年了。为了尽快弥补这一缺憾,推动保险业文化建设,坚定树立保险文化自信,中国保险学会组织专家编写了这本《世界保险史话》。 本书根据世界史分期,将世界保险史依次划分为世界上古时期保险的萌芽(人类起源至公元500年)、世界中古时期保险的成长(500 1500年)、世界近代保险的确立(1500 1900年)、世界现代保险的演变(1900 1945年)与世界当代保险的现状与趋势(1945 ?年),总计五个时
我国的社会保障学科虽然起步较晚,历史很短,但发展非常迅速。现在许多高校已经开设这个专业。为了适应劳动和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我们编写了《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教材,并分别于2005年(*版)、2009年(第二版)、2013年(第三版)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自从《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教材问世以来,许多高校都使用了该教材,广大师生对该教材反映良好。但从《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第三版)出版至今,已经过去了五年时间,不仅国内外的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制度及政策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国内高校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师生对教材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原来的教材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学科的发展。因此,我们组织华东师范大学等上海高校的师资力量对原来的教材进行了修订。 这次修订对原教材中每个章节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以
中国庞大的社会保险体系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这一体系的治理机制和再分配后果如何?本书从扩面、筹资、基金管理、再分配等角度研究了社会保险特别是医疗保险的关键问题,在实证层面对中国社会保险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做了系统的跟踪研究。中国社会保险发展迅速,扩面和筹资成就巨大,但其基础尚待夯实,治理机制尚需精细化。在更深层面,社会保险制度考验着两项核心的国家能力:汲取能力和再分配能力。因此,本书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国家在社会保险这一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
《保险学原理》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保险理论与实务为主要内容,共分为十二章。《保险学原理》从风险与风险管理开始,围绕保险的经济和法律属性,阐述保险制度的本质、功能、种类与原则等基本原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和再保险实务;保险公司经营业务流程以及保险市场与监管的发展,使读者能由浅入深、系统全面地学习并轻松理解和掌握保险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 《保险学原理》侧重于对保险基本原理的阐释,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可作为高等院校金融、保险、经济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保险理论工作者和保险从业人员以及对保险感兴趣的广大读者的学习参考用书。
在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监管体系不完善、行业声誉不佳、保险公司短视等问题,保险中介市场也存在监管重前端轻后端、中介机构服务模式单一、销售方式同质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保险市场和保险中介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为推动我国保险业稳步增长,促进保险中介模式创新前进,本报告在研究保险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保险市场和保险中介模式的现状,探讨制约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在城乡地区建立起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型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该体系的完善是我国当前医疗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重要目标。《新型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农民工参保效果研究》聚焦我国新型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农民工群体,对这一特殊人群的参保效果进行了研究。从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实践的视角出发,利用数理模型、统计数据、制度分析和文献综述等方法,系统剖析了当前各类医疗保险平台对解决农民工群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实际作用,对比了它们在促进农民工医疗服务使用率、减轻其看病负担和改善其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实际效果,并进一步分析了参与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行为(如就业流动)的影响。基于大样本数据所提供的实证检验结果,《新型医疗保障体系
《保险风险管理及石油行业应用》以昆仑保险经纪多年服务的石油行业保险管理及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风险管理、与保险相关的通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概述,重点讲述石油行业保险风险识别原则,识别方法的选取;存在的重要风险因素分析;主要损失类型分析,可能损失估算;石油行业目前主要采纳的保险风险管理策略以及风险管理在石油行业的保险管理中如何应用等,为企业的风险管理决策以及保险业如何提升客户服务深度,提供参考依据。
《如何草拟和解释保险合同》是保险从业人员都应当阅读的一本专业书籍。它介绍了在阅读保险合同时需要掌握的四个步骤,这些步骤也是法庭在审理案件中经常采用的:⑴从基本原则开始,⑵进行基本保障分析,⑶查看是否存在首要关注的问题,以及⑷考虑两个重要的保障问题 合理预期原则和不利于草拟人原则。该书还对保险合同草拟人必须牢记的一些其他特别规则以及对保险合同产生影响的情况作了说明,如成文法和行政法对保险合同内容的规定,公共政策考虑的影响,以及对保险责任所作的策略性限制。*后,该书还对如何使用定义、标点符号、列表、语句结构,以及对如何通过简化表述来减少歧义提出实用性的建议。
信度理论是基于样本索赔数据和先验信息对保费定价的一种方法。《信度估计的理论与方法》以贝叶斯统计为基础,利用各种统计方法,对信度估计的理论与方法作了系统和详细的介绍。从保费原理与信度、相依风险与信度等方面探讨了现代信度理论方法的前沿研究课题。 《信度估计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作为保险精算、金融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专业的教学或参考用书,同时也适合金融、保险、统计等行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正从事保险精算和金融创新设计的决策人员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者阅读参考。
为了总结国际经验,推动中国银行保险健康发展,2006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中心、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管部、汇丰保险集团(亚太)有限公司、武汉大学等专门成立了“银行保险的理论、国际经验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课题组,对银行保险的有关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通过课题组近一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课题研究报告,本书就是在这个课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 本书系统介绍了银行保险的理论,深入研究了银行保险产生的动因、模式和不同国家(地区)的经验,并对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历程、现状和问题、法律和政策环境、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十四章。 由于银行保险问题的复杂性,国内对银行保险的国际经验研究、理论研究成果不是很多,银行保险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加上编写的时
孙祁祥主编的《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12)》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之“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系列的本,在简述1980年至2010年中国保险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分析2011年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展望。报告共分六章。章是“保险业发展综述”,第二章是“财产保险市场”,第三章是“人身保险市场”,第四章是“保险中介市场”,第五章是“保险资金运用”,第六章是“保险业监管与改革”。《*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12)》还有两个附录,一是“2011年中国保险业发展基本数据”,二是“2011年中国家庭寿险需求研究报告摘要”。
《社会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研究:范式嵌入、理念转型与福利提供》基于制度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对德国、日本、韩国社会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建立和改革的理论范式、制度框架以及具体运行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各种制度模式建立背后的动因及其适应性。同时,结合各种长期照护模式的公平性、效率性和充足性的学理分析,及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实施现状,提出未来我国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方向与具体政策建议。区别于以往研究,《社会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研究:范式嵌入、理念转型与福利提供》将对社会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研究视域从理念范式的引入和制度框架的分析延伸至管理机制和实务运行上,以全面阐释该制度的“应有之义”。
本书编委会编著的《高端访谈(与保险公司老总对话)》一书,收录了2012年以来《中国保险报》对28家在华保险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访谈。书中受访对象,除了4家保险集团的董事长,其余均为财产保险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涵盖了中资、合资、外资的各类财产险企业。本书既有助于我们整体把握当前市场热点和趋势,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和借鉴不同保险公司的发展经验和特点,同时又为我们所处的保险业转型发展阶段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录,具有重大的出版意义。